
目前,很多國有企業中,經營層責任意識淡薄,預算松弛、預算軟約束等問題仍然存在。其實,問題主要不在技術層面,而在于認識上的偏差和制度、文化建設上的缺陷。為此,應糾正預算認識上的偏差,建立全面預算觀念,以支持戰略、平衡激勵,為企業發展譜寫戰略發展的地圖。
預算支持戰略
現在,多數企業還僅僅把預算作為協調生產與銷售、控制成本的工具來加以使用,其他職能,尤其是戰略支持職能則被忽略。
實際上,預算是確保企業戰略目標實現的組織手段,其戰略支持職能主要表現在:戰略溝通,預算在戰略規劃與經營活動之間架起溝通橋梁,使總部的戰略意圖得以貫徹落實;資源配置,預算為戰略的落地提供財務、人力、信息等方面的資源保障,并通過信號機制強化各預算執行單位在戰略管理中的主體意識與責任意識;過程控制,通過預算目標與實際業績的比較分析,了解戰略目標與經營計劃的進展情況,并為糾正兩者的偏差明確工作重點;結果評價,預算為評價各預算執行單位及員工的工作業績提供了依據,并通過獎懲機制最大限度地確保戰略目標的實現。可以說,沒有預算支持的企業戰略是不具操作性的、空洞的戰略;而沒有戰略引導的企業預算,是沒有目標的預算,很難持續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強調預算的戰略支持職能,必須突出資本預算在全面預算管理 中的重點地位。因為資本預算是聯系企業戰略與經營計劃的紐帶,缺少了資本預算,容易導致戰略管理與經營活動“兩張皮”現象,甚至是企業發展與戰略目標“南轅北轍”。
其次,資本預算金額大、時間長、風險高,相較于日常的費用預算,對企業有全局性、長遠性的影響。
注重平衡激勵
預算的編制和執行都離不開激勵機制。而強調業績越高越好的業績導向型考評和強調預算與實際誤差越小越好的真實導向型考評,對企業來講,無異于“魚”和“熊掌”,難以兼得。業績導向型考評能夠促使執行單位追求更高的業績目標,但卻可能導致預算寬余,并誘發短期行為,削弱預算對現實的指導意義。真實導向型考評能夠提高預算的準確性,使預算更好地發揮規劃和現實指導功能,但卻可能妨礙執行單位努力追求更高、更好的業績,即業績寬余。同時,決策機構為了應對執行單位的上述行為,常常通過提出更高的目標來讓代理人“砍價”,預算編制過程就演變成了費時耗力的“討價還價”的游戲。
如果不想讓企業預算管理流于形式,就需將預算考評結果與薪酬激勵掛鉤。實踐已經證明,在業績評價與薪酬激勵方案的設計中,應注重以下平衡:財務評價方法與非財務評價方法之間的平衡,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之間的平衡,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平衡,結果和過程平衡,管理業績和經營業績的平衡,等等。平衡管理有助于綜合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提高整體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