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在對會計人才供需矛盾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重點研究了會計學專業課程設置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成因,提出了會計學專業課程設置改革的思路和對策建議。
【關鍵詞】會計人才;課程改革;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1-5969(2007)04-0126-02
會計是一個傳統的職業,也是供需量較大的職業之一。目前,雖然會計工作的需求量較大,但是本科畢業生還是嚴重存在著找工作難的現象,這種現象說明我國本科會計畢業生的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與社會上用人單位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本科會計課程的設置不盡如人意,所培養的畢業生不能很好地滿足會計實踐的需要。因此,解決會計學專業畢業生就業難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要對現行的課程設置進行改革,以使畢業生能有效地適應社會的需求。
一、會計人才的供需矛盾
(一)本科畢業生與社會需求的主要矛盾
近年來由于高校的擴招使學生人數有了大幅度增長,而會計學又是一個熱門專業,很多綜合類院校、理工科院校甚至師范、外語類類院校也都紛紛增設會計學專業,使會計學專業的在校生急劇增長。由此帶來了這樣的矛盾:一方面會計學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就業難;另一方面,用人單位也常常為找不到理想的會計人才而苦惱。造成這種矛盾是由于與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相比,本科畢業生主要存在著以下幾方面的不足:
首先,本科畢業生缺乏實際工作經驗,理論與實踐脫節,因此,上崗的適應時間相對較長,培訓成本相應增加,與用人單位迫切需要能直接上崗的人才形成矛盾。其次,會計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往往缺少靈活性,交際能力與溝通能力也相對欠缺,與用人單位所需的社會適應性較強并且具有綜合能力和素質的人才標準不吻合。最后,本科教育階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忽視職業道德教育的問題,缺乏會計誠信的教育機制,因此,畢業生的職業道德和法律知識往往不足,為走上工作崗位后的誠信問題帶來隱患。
(二)會計人才供需矛盾形成的原因
形成本科畢業生與社會需求矛盾的原因有許多,其中最主要的是作為供給一方的大學在當前會計教育中存在著嚴重的滯后性,主要表現在:
第一,會計教育的目標散亂,未能產生共識,對本科會計人才應具備的知識和能力表述得不夠明確具體,過分強調會計專業素質的教育,忽視通才的教育。
第二,課程設置不盡合理,教材陳舊,更新緩慢,不能有效地滿足社會實踐的需求,導致本科會計畢業生實務操作能力較弱,職業道德和法律知識嚴重缺乏,實務操作能力較差幾乎是每一個會計畢業生的通病。
第三,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單一,大部分課程都還采用灌輸式教學,側重理論和方法的傳授,學生很難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創新能力,導致畢業生綜合能力不高。多媒體教學、情景模擬教學、遠程教學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尚未充分運用,黑板、粉筆等傳統教學手段仍占主流。
第四,當前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參差不齊,各院校對在職會計教師知識更新的培訓重視程度不夠,有些剛剛上崗的教師實踐經驗欠缺,導致無法適應本科素質教育的需求。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導致本科畢業生無法滿足社會需求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課程設置不盡合理,直接引發了畢業生實踐能力差、職業道德缺乏等一系列的弊病。因此,針對會計本科課程設置的改革是解決當前畢業生供求矛盾的重要途徑之一。
二、會計學專業課程設置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為了提高本科畢業生的質量,培養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質,使之能夠滿足用人單位的全方位需求,就要在本科階段的課程設置上多下功夫,讓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提升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但在目前,我國的本科會計教育在課程設置上還存在著諸多弊端,培養的學生難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首先,課程內容重復。會計學專業現行的課程體系主要包括專業基礎課和專業主干課,而且大部分都是與會計相關的課程,這些課程之間交叉重復的內容較多,如基礎會計學與財務會計學在會計要素、會計核算及報表的編制方面重復;管理會計與財務管理在預測、投資決策等方面重復。
其次,知識結構搭配不合理,相關學科課程比重太小。當前,會計專業課比重畸高,而相關學科知識如管理學、經濟學、法學等講授太少,在知識經濟時代下,會計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差異趨向縮小,聯系日益緊密,而現行的一種專才教育的模式造成大部分會計專業學生知識面狹窄,不利于真正掌握會計的精髓。
再次,課程設置門類不完整。現行會計教育中過于重視專業教育,有著較重的功利導向,缺乏與之相適應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課程和會計法規教育課程。 最后,實踐類課程比重較小,時間編排不合理。在四年的會計本科教育中基本都是理論教學,只有少量的會計模擬實習和畢業實習,并且都安排在理論課學習之后或畢業前的最后一學期,這樣不僅導致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的過程中對會計工作缺乏感性認識,而且多數學生都在實習期間忙于找工作,不能集中精力進行畢業實習。
三、會計課程設置改革的思路
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教育改革的指南。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現行本科課程培養出來的畢業生與社會需要的人才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因此,對現行的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勢在必行。
(一)會計學專業課程的科學分工
為了避免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內容的重復,可以在教材方面體現出會計課程體系的科學分工和緊密協作。例如,基礎會計應重點突出會計假設、會計原則、會計賬戶、記賬方法、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及核算程序等內容,內容的闡釋應簡明扼要,以應用為主,其目的是讓學生對會計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全面了解會計學所包括的主要內容和主要方法。財務會計應以工、商企業為重點,全面闡釋財務會計原理、原則和方法,并力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全面掌握企業會計的核算內容與方法,并能夠應用到實踐中去。
(二)優化課程結構
目前各院校會計本科生相關知識的課程較少,導致會計專業的學生知識面狹窄,只能就會計理解會計,始終跳不出會計的框框,不能站在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的角度審視和理解會計。如果沒有基本的管理學知識、金融知識、法律知識、稅務知識、計算機應用知識,是不可能成為一個社會所需的會計人才的。因此,應增設與會計學密切相關的經濟學科課程,構筑會計人才多元化知識結構。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會計人員,其理論知識至少應該包括:財務報表的分析和評價、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審計、內部控制制度、會計職業道德的要求、有關財務報告的準則,此外,還應具有經濟學、稅法、經濟法、統計學、信息技術與系統等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因此,為了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應當在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擴展學生的基礎知識范圍,使其成為具備較扎實的會計學、經濟學、管理學基礎的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
(三)增設會計職業道德和會計法律教育課程
為了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保障會計人員較好地履行職責,樹立會計職業在社會公眾中的良好形象,必須重視從事會計活動所應遵循的職業道德。學校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未來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操守問題,因此,把握好會計人員道德第一關的責任就落在了學校的身上。學校應統一編制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專門教材,保障必要的會計法規教育、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課程, 使本科會計畢業生熟知會計法規。此外,還應就社會上存在的職業道德問題編制成鮮活的案例,使學生切實感受到道德問題就在身邊,樹立良好的職業形象對會計人員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要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深刻地理解職業道德是會計人員的靈魂,為其將來從事會計職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提高會計實踐課程的比重
會計既是一門科學性很強的學科,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不經過系統、全面的實習,要想在短期內就適應用人單位的上崗需要是不現實的。因此,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是會計教育理論結合實際的客觀需要。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途徑就是加大會計實踐課程在整個會計教學安排中的比重,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實踐環境。首先,應建立現代化的會計實驗室,購置各種憑證、賬簿、報表、操作臺等,為會計手工模擬教學創造條件,在課程教學的過程穿插進行手工模擬教學,可以使書面的知識轉化為實際的操作能力;其次,建立多媒體實驗室,以便讓學生掌握會計電算化的操作技能,以電子計算機代替手工記賬;最后,與會計師事務所、企業聯合辦學,建立長期協作聯系的機制,加強實習基地的建設,有計劃的安排學生在各學期末進行實習,讓學生參與某些實際工作,并確定相應的考核標準,使學生的職業經驗都能夠達到規定的水平。
【作者簡介】劉永祥(1962—),黑龍江遜克人,北方工業大學管理學院會計系教授,研究方向:會計理論與方法;宋軼君(1982—),北京人,北方工業大學管理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企業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