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適應高職人才培養要求,高職會計專業學生應在具有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門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與此相應高職會計學課程應調整教學重點,重構課程體系;采用“學訓結合”的教學方式,以培養出更多適應社會需要德才兼備的優秀會計人才。
[關鍵詞]會計學 教學改革 會計憑證
0 引言
會計學不僅僅是會計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也是所有經濟、管理、社會學類專業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程。根據培養目標的需求,高職會計專業教育必須以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素養為本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造就大批高水平、高素質的會計人才。其核心是學生能力的培養。而會計學課程改革具有關鍵性作用。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此進行探討。
1 現有課程體系的弊端及改革構思
1.1現有課程的弊端
現在的課程體系,是從學科派生出來。在我國,從事課程設置開發的主要來自教育界的專家、學者,來自企業界的人士很少,從而使不能從職業本質出發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職業學校畢業生崗位勝任能力不強。同時,我國的課程體系改革本身也存在嚴重弊端,一直是知識添加型,課程改革的處方就是“添湯加料”。這種增加新課、改造老課的做法,使課程內容越改越多,原先的內容重復交叉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又增添了專業課比重過大、知識結構不合理、各門課程之間缺乏有機的聯系與呼應等新問題。
從課程設置上看,我國目前會計專業是以學科為中心的一個結構龐大的知識體系,強調學科知識的完整和系統,導致在課程編排上出現重理論課、輕實踐課的傾向,使高職課程失去特色。目前的教學基本是以理論課程為主,通常要占到總學時的70%以上,而實踐操作的動手能力的培養通常是在畢業前夕兩個星期做模擬實習,最后給出半年的時間到單位實習。在校的模擬實習基本上是在做表面文章,好的學生能夠從前到后做上一遍,而更多的學生就直接將他人做好的作業抄一遍就算了事,這能提高動手能力嗎?再說到單位實習,目前各高職學校會計專業基本沒有自己的實訓基地,將學生向社會上一推了事,雖說要求學生開具實習證明和實習單位意見,但水分不少,單位出具假證明、假意見現象嚴重。通過這種實踐,學生動手能力和創造意識能提高嗎?
1.2 改革構思
1.2.1 改革教學內容
在普通高等教育會計學教學中,主要講授會計的基本理論以及各種會計核算方法,重在知識和理論,枯燥抽象,與實踐相脫節,學生學完以后,無法掌握會計的實際運作方式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動手能力差。而高職教育的重點恰恰是要使學生掌握會計的實際運作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課程的教學緊扣職業能力需求,推行以會計工作步驟為主線,以模擬企業為依托,以實際會計工作任務為驅動,以教學實踐為紐帶,將知識、方法和技能有機融合,教、學、做、練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為達到這一教學目標,對《會計學》的教學內容應進行調整。在簡要講授會計的基本理論和復式記賬的方法后,可以一套模擬賬務資料為例,采用真實的賬證資料,按照實際會計工作的循環步驟,講述會計期初的各種初始設置工作、日常經濟業務發生后的處理方法、期末會計資料加工及前后會計期間的銜接方法,將各類具體會計核算方法融入各操作步驟中,以此來讓學生掌握應在何時、做何事及如何操作的賬務處理能力,實現學習理論知識與掌握操作技能的有機結合。
1.2.2創新教學方式
⑴ 以事例引出概念。例如,以一個模擬工業企業一個月的會計工作任務為驅動,以企業會計實際工作流程為主線,采用真實的賬證資料,指導學生完成建賬過程。一個企業要開展會計工作,首先必須建賬,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期初設置,其主要內容是設置企業所需的各類賬簿并將相關初始資料登記到賬簿中,為日常處理作好必要的準備,在此我們就引出會計賬簿的概念、分類,以及“劃分會計科目和設置賬戶”、“復式記賬”、 “建賬”等相關理論,在此基礎上介紹建賬的具體工作內容和操作方法,指導學生根據模擬資料進行期初設置。完成期初設置,就可以對日常發生的各類經濟業務進行處理了。
⑵ 以日常處理引出核算方法。當日常經濟業務發生時,首先必須根據審核無誤的原始憑證填制會計憑證,在此引出關于會計憑證的相關理論知識,講授各類經濟業務發生時應取得或填制何種原始憑證,以及如何根據原始憑證填制記賬憑證,指導學生根據模擬資料處理相關的會計憑證。然后必須根據審核無誤的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接著介紹各類賬頁格式的會計賬簿的登記方法、錯賬的更正方法,以及登記日記賬、明細賬和總分類賬的程序,并由此引出賬務處理程序的相關理論知識,如:“日常業務處理—會計憑證”、“日常業務處理—賬簿登記”,以及各類賬務處理程序下總賬的登記方法,指導學生根據模擬資料按不同的賬務處理程序來登記日記賬、明細賬和總賬。 ⑶ 以期末處理引出會計循環。在會計期末,必須在日常處理的基礎上對會計資料進一步加工,并在對賬無誤的基礎上進行結賬,以會計報表的形式對外報送各利益關系人所需的會計信息。首先介紹期末賬務處理的內容和程序,包括賬項調整、成本計算與結轉、結轉損益確認本期財務成果等;然后介紹期末對賬的內容和方法,包括賬證核對、賬賬核對和賬實核對,從而引出財產清查及相關理論和方法;最后介紹各類賬簿期末結賬的內容和方法,實現上下會計期間的銜接。同時,指導學生根據模擬資料以及前期處理結果作出期末處理,完成一個完整會計循環的賬務處理。 “期末處理”、“財務會計報告”等各項會計核算方法及其在一個會計循環各步驟中的綜合運用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經過改革會計學教學內容的重心,已從割裂的會計核算方法組成的理論體系,轉變為以實際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培養為中心,按實際會計工作流程組織的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的教學體系。
2采用“學訓結合”的教學方式
會計學是一門操作性極強的課程,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在教學中我們改變了傳統的以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提出了“學訓結合,相互促動”的教學思路。也就是說,在學習完會計的基本理論和復式記賬的方法后,采用課程實訓的方式,讓學生根據一套模擬賬務資料,采用真實的憑證、賬簿、報表等實訓材料,按照實際會計工作的循環步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從設置賬簿、填制憑證、登記賬簿、期末賬務處理、對賬、結賬,直至編制出會計報表為止的一個完整會計循環的全部操作,并將相關的理論知識的傳授融入實訓過程,讓學生邊學邊做、學以致用,邊做邊學、 融會貫通,從而對會計工作形成一個直觀的認識,同時培養其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后繼的專業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
2.1 以實際工作步驟為主線
無論是課程內容的選取,還是教學內容的組織,始終圍繞實際會計工作的步驟及內容,以實際工作流程為教學內容和教學組織順序,將割裂的會計核算方法,融于實際工作需求中,既突出了知識的應用性,同時,讓學生對會計工作的整體框架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2.2 工作任務的真實性
課程實訓中提交給學生的模擬企業資料是以來自于實踐一線的案例為基礎,精心組織挑選的,要求學生完成的從建賬、日常憑證賬簿處理到期末處理、報送會計信息,并順利過渡到下一會計期間為止的各項工作,與實際會計工作崗位的實際工作情況完全相同,因此通過該任務的完成而讓學生掌握的相關知識、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真實地反映了會計崗位的能力需求。
2.3 課程實踐的仿真性
努力提高課程實踐的仿真性,力求教學實踐與實際工作的零距離對接。包括:
(1)創建真實的工作情境,課程實踐所處的會計實訓室按企業會計部門形式布置,把課堂變成虛擬企業會計部門的辦公場所,在課程實踐中采用真實的賬證單表資料,能夠從市場購買的如各類賬簿報表等直接購入,對無法購買的如銷售發票、支票等按實物形式自行印制模擬單證。從而給學生建立起仿真的工作場景,讓學生面對真實的工作的情境。
(2)突出課程內容實踐性,按企業真實的運作模式組織會計核算流程,課堂所采用的與企業實際運用的會計方法、技能保持一致。例如對原材料出庫業務,在傳統教學中,會直接根據領料單或發出材料匯總表編制記賬憑證并登記相關賬簿,從理論角度來講是完善的,但不具備實際操作性,與企業的實際情況也不吻合。我們在教學中則會分析此類業務的特殊性,要求學生采用根據領料單直接登記明細分類賬,月末對領料單分類匯總后編制材料發出匯總表,據以編制記賬憑證,并據以登記除原材料以外的其他明細賬及總分類賬的處理流程,這一處理方式與企業實際做法是一致的。
(3)按實際會計工作方式展開課程實踐,還會計工作的真實原貌。傳統的會計教學中,一般會以文字描述的形式提出日常所發生的經濟業務,并在期末對會計數據的加工階段詳細地描述處理業務內容,往往給學生帶來極大的誤導,因為實際工作中,日常所發生的經濟業務是以原始憑證來表達的,而在會計期末對會計數據的再加工,則完全依賴于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因此,在課程實踐中,我們對這兩個環節都按實際工作情況作為調整,日常處理階段以原始憑證方式向學生提供業務資料,學生通過原始憑證來解讀業務內容并進行必要的后繼處理。在期末處理階段,要求學生根據模擬企業的具體情況和前期實踐結果,自主分析判斷處理。
2.4 教學做練相結合
前已述及,在本課程教學中將以老師為主體的灌輸式教學,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工作導向式教學,教學的主線是指導學生完成實踐會計工作,針對在此過程中產生的需求引入相關知識,讓學生通過實踐來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通過操作來學習相關知識,為了操作而學習知識,從而將教、學、做、練有機地結合,突出教學的職業性、實踐性特點。 2.5 密切關注學科發展和行業動態
在教學中密切關注我國會計改革的最新動態,及時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更新,并與河南省財政局會計處、開封市國稅局、地稅局、外匯管理局等相關政府部門建立了積極的聯系,及時跟進其對河南地區各單位會計核算的相關要求的變化,實時體現在課程教學中,以保證教學內容實時反映實際工作的變化。
采用這種教學方式,一方面克服了會計教學抽象、枯燥的缺陷,將理論教學形象化、具體化,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縮短了教學與實踐的差距,學生在課程中訓練的就是以后在實際工作中所運用的,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崗位能力,符合職業教育注重操作和動手能力培養的目標要求,達到與企業零距對接。
3 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會計學課程教學改革,要求教學過程必須面向崗位職業的需要,針對崗位職業的實際,在做中學,在學中做,邊做邊學,手、眼、腦并用,使教學面向生產實踐。作為會計專業,實踐課至少占1/2。同時應將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進行有機結合,達到看不出某節課究竟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的最高境界。我們的教學改革正在向這個方向推進。
主要參考文獻
[1]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實用會計基礎精品課程網站
[2] 肖俊 .高職《會計學原理》教學改革探析[j].《當代經濟》.2008(9);201-203
[3]畢金星.《會計學原理》教學現狀及改進建議[j].《經濟師》2004(12);96-98
[4]張艷萍.會計學與實務[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
[5]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 [M].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