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分析了現行職校《財務會計》教材存在的不足之處,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探討了在職業教育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下,增加會計管理與控制內容、按照實際業務循環設置結構等改革《財務會計》教材的相應方案。
一、現代職業教育對《財務會計》教材提出的新要求
《財務會計》是會計專業學科體系中最重要的一門專業課程,具有實務性和應用性很強的特點。它既是《會計學原理》內容的延續,又是學習《高級會計》、《審計》、《成本會計》等課程的基礎。以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的現代職業教育要求本教材不但應具備科學性、系統性的特點,還應具備與實踐緊密結合、為實踐服務的特色,強調對學生實踐技能及綜合能力的培養,確保為社會輸送能力強、技能硬的適用會計人才。
二、目前職業院校《財務會計》教材存在的問題
(一)教材的內容側重理論講解,較少涉及現實業務的經辦過程和具體處理程序
現行教材大多是對會計制度的復述和例題說明,理論性強,缺少與實際工作的銜接。如對于“企業開出轉賬支票采購一批原材料”這個業務,教材中一般會先介紹該業務要用到哪幾個賬戶,再分別介紹各個賬戶的登記方法,最后做出會計處理。整個過程側重于業務核算的結果——記賬,而對業務發生的整個過程,尤其是記賬前的業務經辦過程、涉及的相關原始單據(如請購單、訂購單、驗收單、購貨發票等)的種類格式、填制方法、傳遞過程等內容在教材中卻很少提及。而這些卻是會計核算必不可少的組成內容,是最貼近于企業實際的鮮活資料。缺少了該內容的訓練,我們的學生畢業后無法直接“頂崗”。
(二)現行教材結構安排與實際業務流程脫節,且存在各章節多處交叉重復現象。
現行教材結構基本上是按照“會計六要素”即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的順序安排各章,每章又按各要素包含的各個會計科目分節,逐一介紹各科目的核算內容、方法并舉例說明。
我們知道,會計科目是對會計對象即“會計六要素”細分后形成的項目,它本身只能反映經濟業務的某一個方面。按照復式記賬原理,一項業務發生后至少要在兩個或兩個以上會計科目中登記,這些科目只要性質不同,教材便會編排進不同的章節。如“銷售產品收回貨款”這個業務發生時,同時涉及到“銀行存款”、“主營業務收入”、“應交稅費”三個會計科目,這三個會計科目分屬“資產”、“收入”、“負債”三章,那么在這三章中會分別介紹一次該業務,只是各章側重的科目不同而已。這種情況在現行教材中普遍存在,導致前后章節內容多處交叉重復,占用了寶貴的課時;另外同一業務被肢解到多章,安排在不同時間學習,使學生感到支零、困惑,對企業單位實際會計工作缺乏清晰整體的把握,勢必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現行教材重核算,輕管理,無法滿足企業對高效能會計人才的需要
現行教材大量篇幅是對經濟業務的賬務處理,很少涉及相關業務活動的會計管理和內部控制制度,即重視會計的“核算”職能,輕視了會計的“監督”職能。使得我們培養的學生做賬熟練,而對與會計核算直接相關的管理、控制制度知之甚少,這直接影響到會計核算工作的質量。近年來會計作假現象普遍存在,誠信缺失是會計行業面臨的嚴重問題。咎其原因涉及方方面面,但企業或單位內部控制等管理制度不健全,無疑是重要原因之一。只有會計核算相關內部控制制度健全了,各個會計崗位、會計人員科學分工,相互牽制、相互監督,會計核算的真實性才能真正得到落實和保證。
另外,在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上,《審計》是財務會計的后續課程,了解評價內部控制是現代審計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和基礎。但如前所述,現行教材中與會計核算相關的內部控制內容相對缺乏,使得在后續《審計》課程教學中,教師感到尤為吃力:既要補充本應在會計課程中介紹的這些內容,又要講解《審計》課程本身的原理和方法。增加了難度、擠占了課時、影響了《審計》課程的教學效果,同時還給學生造成錯覺:認為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與審計有關,與會計無關。
三、改革《財務會計》教材內容與結構,培養高職應用型、技能型人才
(一)完善教材內容,增添會計管理與內控相關知識
可以在每章前增添以下會計管理控制內容:本業務活動的內容、特點;相關會計崗位設置、人員職責分工等關鍵內部控制的要點;業務經辦中涉及的單據格式種類和填寫方法;本業務流程圖等。通過這些內容的加入,將學生迅速帶入企業實際的會計核算工作情境中,先對本循環流程進行系統的了解和認識,在業務中找崗位找角色,然后再分角色進行相應的會計處理。管理控制與核算并重,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規范健全的控制制度”加“準確高效的制度執行”再加“及時科學的會計處理”才能確保得到高質量的會計信息。這些內容的加入,還可為后續《審計》課程的學習做好必要的知識儲備,減輕《審計》課程的教學壓力,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效果。 (二)調整教材結構,避免各章內容的交叉重復
學生學習《基礎會計》課程已系統掌握了會計六要素、科目、報表及其內在聯系,本課程便不必重復這一教材結構,而應更側重將已學理論與現實業務具體結合,從實際出發,為實際服務,圍繞業務實際經辦流程組織會計核算,并據此重新安排教材結構。比如可借鑒審計方法中的“業務循環”概念,改現有教材“會計要素→會計報表項目(會計科目)→會計報表”的結構為:按照“業務循環→本業務循環的會計報表項目(會計科目)→會計報表”的順序安排結構。具體操作如下:先將企業(以工業企業為例)“供、產、銷”過程按照業務實際發生的先后順序及各自的特點劃分成:籌資業務活動;購貨與付款業務活動;生產業務活動;銷售與收款業務活動;投資業務活動;利潤及利潤分配業務活動等幾個主要業務循環階段并按照此順序安排教材的主體章節,然后在每一章內再將本業務循環涉及的報表項目(會計科目)集中在一起一一介紹,同時可結合實際業務資料進行相應核算舉例。各循環介紹完畢后便可編制會計報表。
該結構與企業實際業務流程相吻合,便于組織學生情景模擬進行實訓教學,突出了《財務會計》課程“重實踐”的特色;同時該結構按照業務循環安排各章節,每個業務循環涉及不同的業務內容實施不同的會計核算程序,基本避免了教材章節之間的交叉重復,便于學生全面掌握經濟業務的核算控制方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