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物视频网站,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欧美人与zoxxxx视频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學校高校財務管理論文 > 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會計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

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會計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

  [摘 要] 實踐教學是高職高專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和職業經驗的主要途徑和手段。本文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中心,通過對實踐教學內容體系、能力訓練體系和考核體系3方面進行積極的探索,努力構建高職高專會計實踐教學體系,逐步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
  [關鍵詞] 應用型人才;職業能力;實踐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F2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194(2009)04-0112-02
  
  教育部在《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高職高專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應用型人才不僅需要一定的較為系統的理論知識,更要有一定的較為熟練的職業技能、某種職業崗位或崗位群的實際工作經驗,以及愛崗敬業的職業態度等綜合素質和能力。會計是一門專業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高職高專會計教育更應突出應用性、職業性,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和職業經驗的主要途徑和手段。因此,加強實踐性教學,以會計職業能力培養為中心,構建有特色的會計實踐教學體系是培養應用型人才面臨的一項艱巨的任務。
  
  一、 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中心, 構建實踐教學內容體系
  
  國外高職教育以勝任崗位為出發點,以培養崗位能力為中心開發課程,其理論基礎主要是能力本位的教育(CBE)思想與模式。能力本位(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CBE)課程模式是職業教育中提出較早、應用較廣泛的課程模式。CBE教育模式直接為社會發展需要服務,完全根據社會經濟以及求職人員的需求開設專業,并設置崗位能力。能力本位教育的核心就是如何使學生具備從事某一職業所必需的實際能力。
  目前, 會計專業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與用人單位特定崗位所需要的實際專業能力之間還存在差異。學校實踐教學內容主要是以理論教學體系為出發點來安排實訓內容, 而不是以會計職業崗位群的實際工作需要出發, 使實訓課的安排成為理論課教學的附屬。而社會對會計人員的需求則是針對具體崗位,如出納員、成本核算員、會計主管等,這些具體崗位對會計從業者的知識、能力的要求具有很強的崗位性、針對性。可見,學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質量與社會需求的不匹配情況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
  據理論研究和社會調查,筆者認為高職高專教學改革和發展的核心問題是準確定位,即應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其落腳點就是滿足社會的需求,從會計職業崗位需要出發,培養學生在未來實際工作中的操作能力和職業判斷能力, 奠定學生就業基礎。為此我校成立了會計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 通過廣泛和社會調研和相關企業專家顧問委員會論證,確定會計專業對應的就業崗位群,通過對會計專業對應的職業崗位或崗位群所需要的職業能力,以及構成這些能力的知識、技能、經驗、態度等要素的詳細分析,按照實際會計職業崗位要求來組織、設計實踐教學內容。根據現代企業對會計職業崗位的要求,設置出納、會計核算、審計、稅務會計、財務管理、會計電算化等職業崗位,建立與會計崗位相互對應的實踐教學模塊,把每個會計崗位的應知應會知識點和能力要素落實到實訓課程中。一種職業崗位或崗位群對應于一個模塊組合,每個模塊又包括若干個子模塊,如會計核算崗位模塊包括往來款項核算、財產物資核算、資金核算、成本核算、財務成果核算、總賬報表等子模塊,每個子模塊就是會計崗位技能訓練的基本單位,會計職業工作崗位的所有模塊構成高職會計實踐教學的內容。
  
  二、以能力培養規律為準則,設計會計職業能力訓練體系
  
  會計職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由淺入深、由初級到高級的訓練過程。會計實踐能力訓練體系的設計,必須遵循職業能力培養規律,分析在不同階段學生應掌握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循序漸進地設計安排實踐訓練環節,并按照組成實踐教學活動的各環節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間的內在聯系,將不同層次的實踐訓練環節互相銜接,形成具有連續性、全程性的有序實踐能力訓練體系。
  我校經過長期實踐,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職業能力訓練體系。筆者認為,會計職業能力訓練體系應該包含基本技能訓練、專業技能訓練、綜合技能訓練3級內容(見表1)。
  
  1. 基本技能訓練。主要是指職業崗位(群)最基本的操作能力的訓練,基本技能是完成專業技能訓練、綜合技能訓練所必需的基礎性技能。這種訓練主要在課堂或校內實訓基地進行,如“計算技術”課程進行珠算技能訓練; “基礎會計”課程進行設置賬戶、復式記賬、填制與審核憑證、登記賬簿技能的訓練。在此階段訓練中,應著力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規范的操作方法。  2. 專業技能訓練。是指能勝任職業崗位(群)的專業能力所必需的專業經驗技術和操作技能,是完成職業崗位(群)所必需的技能。這種訓練主要在校內實訓基地進行,采取的是模擬訓練或仿真訓練。如“財務會計”課程重點進行出納核算、往來款項核算、財產物資核算、資金核算、財務成果核算、總賬報表核算的訓練;“成本會計”課程進行各種成本費用的歸集、分配及各種成本計算方法的訓練; “會計電算化”課程進行會計軟件應用能力及參加會計電算化上崗證考試的技能訓練等。這一階段主要解決的是學生某一項或某幾項專業知識和職業能力從連貫到熟練、從彼此孤立到相互融合的轉移,并在教師的指導下,處理職業崗位經常出現的一些實際問題。
  3. 綜合技能訓練。是指能勝任職業崗位(群) 的職業能力所必需的綜合經驗技術和操作技能以及創新技能, 主要是指學生在實際職業崗位上各種能力及創新能力的訓練,訓練學生應用基本技能和專業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訓練。綜合技能訓練階段以實際或模擬(仿真)實際對象為背景,著重培養學生在更真實的職業環境下,綜合運用相關知識和技術解決綜合性實際問題,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本階段的模擬實習如“綜合實訓”是輪崗方式下的會計綜合實習, 應突出其綜合性和崗位流轉性,它綜合運用相關的知識與技能,設置出納、會計核算、審計、稅務會計、財務管理、會計電算化等職業崗位,按照各個會計崗位的技能要求進行組織訓練,通過實習了解和掌握各會計崗位的職責和工作內容,提高學生綜合的職業能力及實踐能力; “畢業實習”是在學生學完全部課程后進行的綜合性頂崗訓練,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執業能力,為學生走上會計崗位奠定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實踐能力訓練體系中,基本技能、專業技能和綜合技能三大模塊呈遞進關系,基本技能側重操作性,專業技能注重技術應用性,綜合技能強調綜合實踐性和創新性。
  
  三、以“‘雙證’融合”為目標,建立有效的實踐教學考核體系
  
  由于會計工作的特殊性,我國《會計法》規定,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必須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這些會計職業資格證書形成了我國會計行業的一套職業準入制度。它不僅是對學生接受職業教育和專業知識水平的考核,還是會計發展趨勢和職業技術要求的導向。
  目前高職高專院校根據自身的師資條件、人才培養目標確定學生實踐能力考核方法和標準, 各自為戰, 沒有對應會計職業資格考核體系設置課程和培養方案。一些院校組織參加會計職業資格考試還需專門培訓, 浪費教學資源和教學時間, 高職教育的專業職業能力培養與職業資格考核未真正有機結合。
  筆者認為,高職高專院校畢業生不僅獲得畢業證書, 而且應獲得與所學專業相對應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即實行“ 雙證書”制。為解決 “雙證”的溝通與融合,處理好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證書在教學中的協調問題,我校的具體做法是學校在教學計劃中添加職業技能證書培訓大綱中規定的內容,以課程置換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引入職業資格證書培訓課程,使學生在課內就達到相關崗位資格所要求的技能及素質標準,有些課程甚至就用考證教材。為提高學生過關率,在第二學期和第五學期分別設置了會計從業資格證考試強化培訓和助理會計師考試強化培訓各1周,突出高職高專實踐課程體系的特色。職業資格證書考核與課程考核接軌是“雙證書”實踐教學目標體系的必然要求, 只有將職業資格證書考核與課程考核接軌, 才能有效解決教學考核與職業資格證書考核兩條線的問題, 避免重復考試。凡能夠直接用職業資格證書考核課程取代某門或某幾門課程考核的課程,采用完全對接的辦法,直接將職業資格證書考核的成績作為課程考核的成績。如珠算等級考試的成績可取代計算技術課程的考核,會計證考試的成績可取代會計基礎和財經法規課程的考核。我校通過 “雙證”融合的教學改革,激發了學生獲取職業資格證書的熱情,過關率得到了顯著的提高,提升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主要參考文獻
  [1] 許永斌. 高校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及其實施模式研究[J]. 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6(2).
  [2] 王茂莉. 高職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 職業技術教育,2006(11).
  [3] 銀樣軍.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性教學模式的研究[J]. 經濟師,2005(4).
  [4] 何莉. 高職院校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J]. 北方經貿,2006(7).
  [5] 祝宏武. 構建高職會計實踐教學體系的探討[J]. 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6(6).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

<th id="q6zaz"></th>
    1. <del id="q6zaz"></del>

    2. <th id="q6zaz"></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