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師劍峰]
當前,會計信息失真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虛假的會計信息不僅大大削弱了會計工作為經濟管理服務的功能,而且嚴重干擾了社會經濟秩序,造成國家稅收流失,助長了虛假浮夸之風和腐敗現象,已影響到國家的長治久安。因此,研究會計信息失真的表現,采取相應對策,大力整頓會計秩序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現
1.人為調節利潤,少計、漏計收入或虛列、多計收入。收入不實,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普遍存在。從2002年全國財政專員辦檢查的192戶企業統計情況看,少計漏計收入的戶數有72戶,占檢查總戶數的38%;虛列多計收入的有29戶,占總戶數的15%。從檢查情況看,虛列收入是經濟效益的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經常采用的違紀手段。少計收入一般是經營情況比較好的企業經常采用的違紀手段。
2.成本費用管理混亂。少計、漏計成本費用或虛列、多列成本費用。成本費用管理一直是違紀的重災區,企業大都存在成本核算不實的問題,突出表現在應提未提、應攤未攤、費用科目串換、多列、少列、擠占等方面。企業成本核算極不規范,手段五花八門。
3.會計報表合并不規范。少計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會計報表合并不規范是大型企業集團存在的共性問題,往往造成有關統計數據不準,影響國家的宏觀分析、決策,應引起各方的重視。
4.粉飾業績,逃避責任,費用、資產損失等潛虧掛賬。2002年各地專員辦檢查共發現有36戶企業存在潛虧問題,占檢查戶數的19%,涉及金額21.24億元。
5.私設“小金庫”、賬外賬。對賬外賬、“小金庫”已檢查多年,國家三令五申,仍屢禁不絕,手段也愈加隱秘。形成賬外賬、“小金庫”的渠道主要有:各種手續費收入、房租收入、大額存單的利息收入、資產變價收入、虛列費用套取現金等。
6.內控不嚴,對外投資管理混亂。從檢查結果看,不少單位對外投資管理混亂,收益確認隨意性大,應按“權益法”核算的投資仍按“成本法”計算,會計人員對被投資單位經營狀況不明,有投資無收益的現象非常突出,這已成為國有資產流失的暗渠。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
1.修訂完善有關法規制度。在開展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和其他監督檢查工作中發現,部分法規已不適應財政檢查工作的需要。一是對一些違法違紀行為未明確相應的法律責任,致使其違法行為得不到應有的懲處。二是對一些違法違紀行為的處罰不力。有的違法違紀所得與違法違紀成本不成比例,加之監督力量不足,監管手段落后,使會計違紀被發現的概率較小,這樣會計造假得到的實惠,比正常生產經營來得快,一些企業領導者競相仿效,使違紀問題有蔓延之勢。
2.統一會計政策。近十年來,為適應與國際接軌的要求,會計制度政策性變更比較頻繁,行業、企業、上市公司執行會計制度不一,影響了會計信息質量,應盡快推行全面執行《企業會計制度》,以提高會計數據的真實性。
3.加強對會計師事務所及注冊會計師的管理。財政部決定,將對會計師事務所的處理處罰權從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收回交由財政部監督檢查局行使。這一決定意味著對會計師事務所及其注冊會計師的監督處罰力度將進一步加大,對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將起到積極的作用。財政部駐各地的財政監察專員辦事處也可充分發揮就地監管職責,加強對會計師事務所的監督。
(1)確立專員辦對會計師事務所的日常監管職責。一是將轄區內的會計師事務所統一納入專員辦日常監管范圍,專員辦可隨時掌握各事務所成立、撤并情況。二是各事務所于每年4月底前將本年審計業務完成情況(包括審計計劃、審計戶數、每戶審計報告等)報送專員辦。專員辦可隨時掌握會計師事務所工作開展情況,有針對性地選取檢查對象。
(2)以費促管,改變審計費由企業直接支付的方式,提高審計質量。為扭轉當前會計信息失真的現狀,我們建議,由財政部門每年通過公開招標和擇優的方式,確定執行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費用可由企業承擔,也可由同級財政承擔。如仍由企業承擔時,企業可按費用標準將審計費繳存財政部門,審計結束后,財政部門再將審計費支付給相關會計師事務所,減少會計師事務所與企業之間的利益干擾,切實提高審計質量。
(3)建立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質量評價體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中介機構處在經濟監督的前沿,對會計信息質量的真實性、完整性有直接影響。因此,盡快建立一整套對會計師事務所及注冊會計師執業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利用其評價中介機構的執業質量,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完善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告制度。實施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告制度是發揮財政對會計監督職能、擴大社會影響的重要舉措。應爭取會計信息公告時間與上市公司年度報告公布的時間保持一致。每年應緊緊抓住那些會計信息失真嚴重的典型單位、典型案例,及時從重、從嚴處理,形成強大的威懾力量,增強公告的針對性及公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