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曹爭鳴]
本文從財務報告信息披露的供需狀況出發,對財務報告信息披露環境、特征及發展趨勢作以下思考。
一、財務報告信息披露的供需環境
1.供需主體的認定。美國會計學會(AAA)于1966年發表的《基本會計理論說明書》將會計信息使用者區分為外部使用者和內部管理人員。其中,外部使用者包括目前的和潛在的投資人、債權人、雇員、股票交易所、政府機構、顧客和其他人士或組織,也包括這些使用者的代表,如證券分析者、同業工會、資信評估機構和工會領導等。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在1989年7月公布的《編制和提供財務報表的框架結構》中認為,財務報告的使用者包括現在的和潛在的投資者、雇員、貸款人、供應商和其他利益關聯者(包括顧客、供應商、財務分析與咨詢機構、社會公眾等)。本文對會計信息需求方的認定是基于投資方出發的,而會計信息供給方則認定為企業經營者。
2.供需環境的特征。廣義的外在環境具備如下幾點特征:①市場存在專業信息服務中介機構可以協助投資者處理投資決策信息,而投資者可以轉讓部分或全部信息采集和處理功能給他們;②投資者有機會投資許多證券,從而使單一證券相關的部分風險得以分散;③信息中介在搜集和解釋財務信息方面相互競爭;④管理當局為了取得投資者的資金也會相互競爭,他們有動機向投資群體提供財務信息;⑤資本市場往往具有較高的信息不對稱特征。
二、信息供給與需求的關系
(一)會計信息的供給與需求基于“利益相關性”
“利益相關性”主要有以下四種形式:
1.法規強制。政府出于宏觀管理的需要,會對不同主體的利益作強制性規定。如我國《公司法》規定,有限責任公司應當按照公司章程規定的期限將財務報告送交各股東;股份有限公司的財務報告應當在召開股東大會年會前二十天置備于本公司,以供股東查閱。
2.契約規定。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經濟和其他往來通常會導致一定的經濟后果。在此過程中可能會要求會計主體向某利益主體提供一些會計信息,如企業向金融機構貸款,借款合同中就會有企業向金融機構提供定期財務報告的條款。
3.自身利益驅動。對某些信息使用者,雖然法規未予以強制,也無契約規定,但企業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會向他們提供會計信息。如上市公司存在著自愿披露會計信息的動機,其目的在于獲得更多的競爭性資本,以降低資本成本。
4.社會責任。企業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還擔負著社會義務與責任。企業出于企業形象和社會責任的考慮,往往會向沒有直接利益關系的組織或個人提供會計信息。
(二)信息需求對信息供給的制約因素
1.信息需求方的力量均衡。在現實生活中,力量較強的使用者對信息披露起著關鍵作用。在資本市場發達的美國,股票投資者占主導地位,信息披露偏向于投資者的要求;在債權人占重要地位的日本,信息披露更多地體現債權人要求;在我國企業負債率普遍較高、而資本市場還處于初創階段的情形下,信息反映和披露就應該充分考慮投資人和債權人的利益。
2.信息取得的處理成本。從理論上講,企業提供所有的會計信息對使用者最有益,但實際上行不通,需求者取得信息是要付出代價的,他們對企業提供的信息進行加工,究竟有多大信息加工量,還得取決于企業信息披露的方式、內容和質量,這就必然存在一個供需雙方利益均衡的過程。
3.信息談判成本。如果把企業看成一組契約,信息供需雙方實質上是通過談判來確定信息如何披露,但卻受到談判成本的限制。
4.信息時差。信息需求因時因地變幻莫測,需求影響供給,在不完全競爭條件下,需要通過復雜的途徑和方式,使供給表現為相對穩定。
(三)信息供給對信息需求的反作用
信息供給不是簡單地適用信息需求,它在一定程度上引導信息需求。而信息需求反過來又會對信息供給提出更高的要求。財務報告信息披露質量就是在供需矛盾的不斷發展中得到改進的。凡屬影響信息供給的因素就必然對信息需求產生反作用。
1.信息披露成本。成本效益原則是一條普遍適用的原則,即任何一項活動,只有當其收益大于成本時才是可行的。因此,信息披露需要在收益和成本之間加以權衡。
2.信息披露的限制性。一方面,財務報告所披露的信息是特定企業的信息,并不涉及所有信息,如通貨膨脹率、經濟增長率、產業結構調整、企業在行業中所處的地位及競爭對手的情況等;另一方面,財務報告不披露嚴重損害企業競爭地位的信息。這些也會制約信息需求方對企業財務信息的理解。
3.財務報告的外部性。一個企業的財務信息未公開時,它是私人產品,不存在外部性。一旦作為財務報告公開發布,私人產品就會轉化為公共物品,存在外部性。披露企業信息的股東支付了披露成本,但其他企業的股東,即使受到該信息披露的影響,也不必支付成本。因此,企業由于財務報告的外部性而常常在信息提供方面保持謹慎性。
三、信息披露的發展趨勢
1.無形資產和人力資源信息的披露。隨著以技術為動力的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企業的競爭將轉向對技術和人才的開發、利用和爭奪,以創造未來現金流量和企業市場價值來確保競爭優勢。從而無形資產與人力資源在企業資產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將會日趨提高,社會對無形資產和人力資源信息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大,這必然使企業加強對這些信息的披露。
2.相對值信息的披露。當財務信息的用途更多地傾向于各種各樣的決策而不僅局限于財富分配時,那么以絕對值揭示信息的傳統方式就必然會遇到相對值信息揭示的挑戰。相對值信息更具有可比性,能更好地滿足決策的需要。
3.時效性信息的披露。隨著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會計所需處理的各種數據越來越多地存在于網絡計算機中,使得企業信息的日常披露成為可能,甚至可以進行實時財務報告披露。
4.財務預測信息的披露。財務預測是以企業未來可能發生的事項和可能采取的行為為基礎進行的預測,包括企業未來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以及現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
5.分部信息的披露。對外部信息使用者來說,他們在決策過程中必然要考慮報酬的高低和投資風險的大小問題,而一個跨行業、跨地區的企業集團,其風險的大小和報酬率的高低又往往取決于企業經營行業的性質和現狀、經營地區的地理條件和經濟政策。這樣,披露分部信息的企業未來經營報酬和經營風險的分析比不披露分部信息的企業要準確得多。
6.自愿披露。在今后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一方面,為了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降低交易信息成本,在競爭中處于優勢,企業就會根據投資者的信息需求自愿披露相關的信息。另一方面,企業也有可能把自愿披露信息作為宣傳企業形象的手段,美化企業形象,提高投資者對公司的信心以及公司證券在資本市場上的變現能力和流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