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內部審計制度實施以來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但仍存在制約其發展的“瓶頸”。如何加強內部審計監督,完善內部審計制度,保證高校經濟安全,成為高校財務和審計人員重要而迫切的任務和課題。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高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資金的來源和結構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形成了投資主體多元化、經濟活動多樣化的格局,收支總額和基本建設投資規模成倍增長。在新的形勢下,建立健全高校內部審計制度就顯得十分必要。我國高校內部審計制度始于上世紀80年代,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尤其是在內部審計工作制度、內容、技術、組織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然而與我國現代內部審計事業同步發展的高校內部審計畢竟起步晚,起點低,缺乏良好的控制環境,審計思路、方法、技術落后,審計風險劇增,難以適應高校經濟快速發展對審計控制與管理的需求,形成了制約高校內部審計發展的 “瓶頸”。因此,不容置疑,加強內部審計監督與審計建設,完善高校財務和經濟管理,保證高校經濟安全,已成為高校財務和審計人員重要而迫切的任務和課題。
一、高校內部審計的重要作用
(一)構建高校和諧民主的校園文化氛圍
高校內部審計對構建和諧民主的校園文化、倡導高校民主政治氛圍方面功不可沒。隨著高校民主政治進程的不斷推進和加強,廣大教職工越來越希望擁有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內部審計依法通過對本校會計資料及資產等項目的檢查與審核,監督財政收支和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審核干部經濟責任履行情況,檢查高校目標實現程度,評價高校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強化教職員工參與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內部審計的建設,架起了領導與廣大教職工溝通的橋梁,建立了良好的干群關系,使高校能夠在誠信、和諧的氣氛中健康發展。
(二)保障高校法規制度的貫徹執行
國家《審計法》、《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內部審計準則》、《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工作規定》等法律法規在賦予內部審計監督職能的同時,給內部審計建立了良好的法律環境,為高校內部審計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天地,對最大限度地減少工作中的隨意性、保障高校有關法規制度的有效貫徹執行、指導和規范高校經濟活動、促進高校更好更快地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建立高校懲治和預防并重的反腐體系
近年來,高校各種惡性經濟案件頻發,發案數量和金額均呈上升趨勢。部分院校領導的權力高度集中,缺乏權力制衡與約束機制。不難看出,這固然有體制、機制、制度和環境等方面的原因,更與高校內部審計不力、監督管理弱化不無關系。經濟案件的頻繁發生給我們以深刻的教訓:只有加強高校內部審計控制,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通過財務收支審計、專項審計、經濟責任審計、績效審計和管理審計,建立健全制度與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才能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
(四)保證資產的安全與完整
資產是高校進行經營活動所必備的物質條件,保證高校資產的安全與完整是內部審計的基本目標。資產都具有一定的價值和變現能力,由于高校資產內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及執行不力,往往缺乏對那些容易接近或經常接近資產的部門、人員的有效監督,導致盜竊、挪用、貪污資產等行為時有發生,造成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和浪費。建立內部審計機制,可以從經費管理,資金籌集到具體項目的組織實施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監督,保證高校資產的安全完整。
二、制約高校內部審計發展的“瓶頸”
(一)內部審計的環境欠佳
1.對內部審計的重要作用缺乏足夠的認識
高校內部審計是在政府的直接推動下發展的,因此高校職工特別是領導層對內部審計的重要意義缺乏足夠的認識,人們普遍關注的是內部審計的監督職能,認為審計就是查賬,是“找麻煩”,把內部審計部門與其他經費使用部門人為對立起來,而忽略了內部審計的管理、服務和建設職能。加之內部審計受組織體制、審計技術、人員素質等多種因素的制約,監督職能弱化,服務、建設職能難以發揮,讓高校內部審計陷入一種“沒有不行、有了作用不大”的尷尬境地。
2.內部審計組織機構設置不夠規范
內部審計機構設置不健全、不規范,嚴重影響了審計工作的獨立性。高校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包括:組織獨立、人員獨立和經濟獨立。
(1)合署辦公影響了審計工作的獨立性。目前各高校基本上設立了內部審計機構,但內部審計體制并不十分健全和規范。許多高校將審計部門與財務或紀檢監察部門合署辦公,組織機構設置不獨立,嚴重影響了審計工作的獨立性、公正性和權威性,影響了審計功能的有效發揮。
(2)審計人員工作的制約因素眾多,影響了審計工作的獨立性。首先,高校的內部審計部門作為高校的職能部門,和其它部門一樣都在學校領導層領導下工作,審計人員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領導意志的左右,這是客觀存在的因素;其次,高校也是個“小社會”,復雜的人際關系和人情顧慮,會影響審計工作的正常進行和審計工作的獨立性;再次,審計人員組織人事關系隸屬于學校,工資、獎金、職務升遷等受到學校的制約、牽制,也影響了審計工作的獨立性。
(3)高校內部審計經費緊張影響了審計工作的獨立性。受高校教育經費有限的影響,很多高校內部審計的審計經費總量不足,經費缺少來源渠道,不能保證有足夠的經費獨立開展工作,影響審計工作的正常開展。
3.審計人員素質難以適應審計工作發展的要求
(1)高校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結構較為單一,以財務會計、經濟管理專業為主,難以滿足新形勢下審計覆蓋面廣、審計業務日益復雜、涉及專業領域寬泛的特點。審計工作涉及財務收支、經濟效益、基建維修、經濟責任、預算決算和內控制度評審等多個方面,監督覆蓋范圍涵蓋了重大經濟合同和大宗物資采購及大型基建投資項目招投標的全過程。審計人員知識結構的單一性,勢必導致審計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勢必造成審計判斷失誤、審計報告不實等后果,從而引發較大的審計風險,降低了內部審計工作的質量。
(2)高校內部審計人員的年齡與職稱結構不合理。就內部審計人員的數量而言,內部審計部門通常是高校最為“精簡”的部門;就內部審計人員的質量而言,據中國內部審計協會的調查,我國高校內部審計人才匱乏,年齡及職稱結構不合理:高校內部審計人員中35歲以下的占37%,35—55歲占27%,55歲以上占36%;初級職稱占46%,中級職稱占34%。高級職稱僅占2.7%,其它占17.3%。因此,高校內審工作只能停留在較低層次上,影響了審計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二)內部審計的思路與方法落后
傳統的高校內部審計往往偏重于事后審計,注重會計及經濟信息的查錯揭弊,很少介入到經濟活動的起點和經濟活動的實施過程,難以做到對經濟活動的事前審計把關和事中審計控制。長期以來忽視對高校教育經費的管理、財務預算的審核、工程建設項目的招投標監督、經濟責任履行過程中的事前審計和事中審計,產生了極為不良的后果,給高校違法違紀等腐敗案件以滋生的土壤。其根本原因是對審計職能的認識沒有實現由單一監督向管理與服務方向的轉變。隨著高校內部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高校內部審計思路狹窄的弊端日顯突出。亡羊補牢固然需要,但防患于未然更為重要,這是內部審計的靈魂所在。
(三)內部審計的審計風險加大
隨著國家對教育重視程度的提高,各級政府不斷加大對教育的投資力度,教育事業撥款不斷增加,高校辦學自主權逐步擴大,審計的對象復雜多樣化,審計工作量急劇增加。但與此形成反差的是,高校的風險意識并沒有提高到應有的高度或者說根本沒有形成風險意識,更缺乏有效的風險管理與風險預警機制,這無疑加大了內部審計人員的執業風險。
(四)內部審計的審計手段滯后
經濟領域的信息化特別是會計電算化給審計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由于現代化信息管理的需要,電子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逐步成為高校經濟管理和財務管理的重要手段。但高校內部審計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基本上還是以手工審計技術為主,注重財務收支的合法合規性審計,以財務數據的準確性作為審計重點,忽視了高校經費使用的合理性和效益性,審計效果較差,范圍狹窄,技術滯后,不能適應形勢變化的要求,嚴重影響了審計工作的效率和質量,也給審計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風險。
三、完善高校內部審計控制的對策
(一)建立良好的法律法規環境
1.提高管理層及員工對內部審計重要性的認識
任何工作的有效開展都離不開領導的重視和支持。高校內部審計質量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領導層對審計工作的認識及支持力度,特別是要對內部審計部門工作的創新給予支持,要為內部審計創造和諧的工作環境。同時,內部審計也要通過不懈努力,樹立起良好的內部審計形象,改變內部審計單一的監督職能,實現內部審計監督、服務與建設于一體的復合職能。并在發揮審計作用的同時,建立起與學校其他部門的良好關系,切實發揮出內部審計在高校經濟管理中的“護士”、“衛士”與“謀士”作用。
2.建立審計委員會
在職工代表大會中下設審計委員會,委員由職工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應受校長或校務委員會的領導,對高校領導班子負責。對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的工作實施監督和指導,負責組織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查和評價。同時,向學校管理層和審計委員會負責并報告工作,督導內部審計職能的有效運行,建立一套適合本學校實際的內部章程、建立人員考評機制、審閱學校重大經濟決策、檢查內部控制制度和協調專項審計并督促審計結果的公告。這是建立完善的高校治理結構的有益嘗試,可從實際上大大提高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和權威性。
3.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
高校內部審計控制是否得到有效實施,財務與經營風險是否可以有效地規避,行為主體者——審計人員素質高低至關重要。高校成員尤其是學校核心人員的個人素質、道德價值觀以及審計人員的職業素質、職業精神等在學校內部審計控制建設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與影響力。因此,高校高層管理者應奉公守法、廉潔自律,審計工作者應愛崗敬業、堅持原則、客觀公正、文明服務、增強技術、一絲不茍,熟悉相關的財經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審計制度,注重經濟、金融、法律、基建工程、稅收、價格、計算機、網絡等審計必備知識的積累,全面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和整體素質,提高執法能力。
(二)創新內部審計的思路和方法
實施包括事前審計、事中審計和事后審計全過程的審計監督。事后審計僅能起到“查”的作用,對已經成為事實的問題很難糾正,更難以彌補已造成的損失。隨著工作重點向管理與咨詢、建設功能的轉移,高校的審計關口亦需要前移。即將內部審計由事后審計逐步向事中審計和事前審計延伸,實現內部審計事前審計、事中審計與事后審計全過程的審計監督與控制。通過事前審計可以充分發揮審計工作規范管理、服務基層、加強監控、堵塞漏洞的作用;通過對高校內部控制系統事中、事后的檢查、分析、評價,可以找出管理上存在的問題和內部控制的薄弱環節,提供咨詢建議和改進措施,提高審計成果和審計信息的時效性,有效地解決事后審計發現管理漏洞難以處理的矛盾,使學校的管理層和操作層更有效地履行職責,使管理活動有序進行。
(三)防范和規避審計風險
防范與控制審計風險是內部審計創新發展的必要前提和有效保證。面對復雜多變的高校經營環境和內容繁多的審計業務,內部審計風險急劇加大。如何防范和降低審計風險是內部審計工作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值得倡導的是順應從制度基礎審計向風險導向審計的轉變,把防范風險的意識貫穿于審計全過程,以風險分析和控制為出發點,以確保審計質量為前提,通過風險預警、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分析和風險報告等措施,建立風險評估方法框架,將審計風險控制在最低限度的有效途徑。
(四)采用先進的審計技術與方法
為適應新形勢,審計工作在其工作方式、業務程序、檢查內容和關鍵控制點等方面需要進行一系列變革,大力推行計算機輔助審計,大力推廣和完善統計抽樣、內控測試、風險評估等審計方法,運用先進的審計技術與方法,以有效地降低審計風險、提高審計效率、保證審計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