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會計電算化及網絡會計的普及,會計電算化人才越來越重要。加強人才培養成為我國實施會計電算化的當務之急。
21世紀是信息時代,這就需要作為管理信息系統的主要子系統——會計信息系統提供70%左右的管理信息。但是,目前我國會計電算化普及的深度和廣度仍遠遠不能適應21世紀發展的需要。因此,強化會計電算化人才的培養,任務還相當艱巨。
一、理順三個基本關系
(一)理順設計與應用的關系
會計電算化是一門融會計學、管理學、計算機技術和信息通訊技術為一體的邊緣學科。為了普及和提高會計電算化的應用,客觀上需要高質量的會計軟件和大量不同層次的人才。尤其面臨WTO的挑戰,國外財務軟件商更是瞄準中國市場,一旦國門打開,這些廠商便會大舉進軍,與民族品牌一爭雌雄,所以特別需要高層次、優秀人才進行高質量的會計軟件研制開發工作;此外,會計軟件的持久應用也離不開稱職的軟件維護人員,他們應該是既精通會計業務,又精通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對設計人員的培養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首先是“選才”問題,是選擇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從事會計軟件設計?還是選擇會計專業的學生從事會計軟件的設計?從計算機發展史和知識特點出發,選擇會計專業的學生從事設計工作更佳。其次,加強計算機課程設置,雖然,培養設計人才投入大,見效不顯著(因為大多數畢業生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上只是從事應用,很少具體從事會計軟件設計工作),但是,我們不能有急功近利的短視思想而放棄對創造型復合人才的培養。
(二)理順AIS與MIS的關系
會計信息系統(AIS)是企業管理系統中一個重要的子系統,是組織處理會計業務并為企業提供財務信息和決策信息及輔助企業管理控制的有機整體。管理信息系統(MIS)是指企業級整體化管理體系,它是分銷、制造、人力資源、財務、決策等子系統的集成,這也是我國會計電算化的發展趨勢。在教學環節中,我們應突破傳統會計軟件只能在財務部門單一應用的局限,注重培養學生站在企業級的角度,用系統化管理思想設計和學習會計電算化信息系統。
(三)理順計算機基礎知識與熱點知識的關系
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是會計電算化實現的平臺,是會計電算化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而計算機技術又是一個不斷更新、不斷創新的事物。如果在教學中不安排新的、熱點知識,則不僅不能反映新形勢,而且學生會感覺內容陳舊,畢業以后在社會上的競爭力不強;如果在課程中安排太多的新知識,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基礎理論和專業核心內容的學習。因此,要理順這兩者的關系,在保證基礎知識學習的前提下,盡可能與當前的熱點知識相結合。
二、大力扶持會計電算化專業的建設
財政部1994年5月頒布的《關于大力發展我國會計電算化事業的意見》中提出我國會計電算化發展的總體目標分兩步走:第一步,到2000年力爭達到40%~60%的大中型企事業單位和縣級以上國家機關在會計核算方面(8個子系統)全面電算化,其他單位達到10%~30%;第二步,到2010年使80%以上的基層單位基本實現電算化。文件同時還規定了會計電算化人員培訓層次和目標。根據規劃,到2000年在城市單位工作的會計人員應有60%~70%接受會計電算化初級知識的培訓,掌握會計軟件的基本操作技能;應有15%接受過中等專業知識的培訓,基本掌握會計軟件維護的技能;應有5%能夠從事程序設計和系統設計工作的會計電算化高級人才。高等院校是培養會計電算化人才的重要陣地,應該屬于中高等級一類,這是現代社會賦予高等院校的光榮使命。
三、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優秀人才
(一)注重基礎教學,為會計電算化奠定基礎
盡管會計和計算機技術都在不斷地發展、不斷進步,但兩者的基礎在目前仍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會計電算化實施的基礎依然是基本會計準則、會計原理,因此,我們應加強基礎教學。首先,加強會計理論和實務的教學,引導學生在基礎理論和專業核心課程上花費足夠時間,徹底掌握會計處理的基本原理和會計實務的精髓以及財務管理理論和方法;其次,注重計算機基礎知識的講授,應重視學生編制程序能力的培養,由簡單到復雜,由一般性到專業化。
(二)優化課程設置,引入交叉學科
如前所述,會計電算化是一門邊緣性學科,它的研究對象是利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進行會計核算、會計管理、會計輔助決策等相關工作,其宗旨在于培養具備管理、經濟、法律和會計學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且能在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會計電算實務、系統開發以及計算機輔助管理諸多方面工作的專用人才。為了適應這一目標及要求,在會計電算化專業課程體系中,首先,應引入管理信息系統(MIS)這門課程。因為MIS是介于經濟管理理論、統計學與運籌學以及計算機科學之間的一個邊緣性、綜合性、系統性的交叉學科,它運用這些學科的概念和方法,融合提煉組成一套新的體系和領域。為便于學生領會和掌握這門課程,又必須圍繞其開設相關課程,像經濟學、管理學、現代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系統工程導論。在講授這些課程時,要理論聯系實際,補充案例教學,通過案例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和專業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的能力,特別是觀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還應對信息管理意識加以強化,使學生認識到信息在管理活動中的地位和價值。其次,在計算機類課程的教學中,改變重理論、輕技術的教學狀況,同時迅猛發展的計算機軟、硬件技術和通訊技術也要求計算機課程內容反映科技發展動向,應補充新技術、新方法,如可視化開發方法、Internet技術、網絡數據庫等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三)強化實踐教學,鼓勵學生動手設計
注重實驗動手能力是實訓課程的主要特點,但長期以來受條件所限,實驗課存在實驗內容陳舊落后、實驗資料不系統、實驗方法不科學、實驗設備老化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影響了實驗和教學效果。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全面改革現有的實驗內容、實驗手段和方法。實驗內容首先從核算軟件開始,包括:1.賬務處理,賬務處理所需資料有系統初始化數據(內含科目處理數據、憑證類別數據、外匯管理數據、系統管理數據、部門核算數據、初始余額數據等)、憑證處理數據(內含自動轉賬憑證);2.固定資產處理,所需資料有,固定資產原始數據(原值和折舊數據)以及固定資產變動數據;3.成本處理,所需資料有成本計算方法設定及數字來源設立;4.工資處理,所需資料主要是工資項目的設定以及具體的工資數據;5.報表處理,所需資料是報表計算公式的設定。通過這一階段的實驗,可掌握基本的會計核算工作的電算處理,在此基礎上,進行核算軟件設計實驗。例如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憑證輸入模塊,使其了解憑證的存儲、憑證輸入校驗的設計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有可能還會創造出新的更為有效的校驗方法,這樣由淺入深提高學生的會計軟件設計能力。有條件的院校還應為具備能力的學生提供網絡實驗環境,讓他們學習網絡的安裝技巧、網絡軟件的設計技術。
(四)采用以計算機CAI為主的教學方法
目前,高校的計算機多媒體CAI教學已是普遍采用的一種手段,因此,應實施以多媒體CAI教學為主,其他手段為輔的多元化教學方法,現教現學,教與學互動,達到最佳效果。應鼓勵教師開發研制完整的電算化財務會計教學課件,要求內容全面、形式多樣、界面美觀、操作簡便。制作時切忌將書本上的文本內容生搬硬套,一定要集圖像、聲音、動畫于一體,結合案例,注重人機交互,側重師生交流,既考慮學生的共性,又開發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現代計算機多媒體功能,讓學生在輕松、自由和愉快的氛圍下主動、自覺地掌握會計電算化專業知識。
只要大家對會計電算化課程高度重視,對設計與應用、AIS與MIS基礎、熱點三個方面加以區分,明確培養目標,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一定能培養出符合信息時代特點的、高素質的會計電算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