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6年12月11日起施行的《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對外資銀行完全開放我國金融市場,這必將給我國銀行業帶來激烈的競爭、嚴峻的挑戰和巨大的沖擊。本文通過對2001—2004年度外資銀行在華投資的數據以及在華近年來的發展趨勢進行分析,提出了提高我國銀行綜合競爭力的幾點建議。
在過去的五年中,中國政府逐步解除了對外資銀行業務的種種限制,使得外資銀行陸續進入中國金融市場。外資銀行的到來帶來了先進的技術、金融創新方法、管理理念和運作方式,具有較強的化解風險和業務拓展能力,而且還擁有健全的管理體制、豐富的管理經驗、靈活有效的經營策略、全球范圍內的服務網絡、雄厚的資金實力、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以及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這些都為我國銀行業提供了學習的榜樣、參照的體系和競爭的對象,有利于將我國銀行業推向世界,提高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綜合競爭力。
但就外資銀行在華發展戰略和趨勢來看,他們所帶來的并不都是免費的午餐,同時也帶來了打破壟斷后更加激烈的競爭。面對國外金融巨頭,我國銀行業何去何從呢?筆者認為,可以從機制改革方面、戰略形式以及經營管理方面加強應對。
一、外資銀行在華投資的數據
(一)外資銀行在華地域分布數據
1979年,第一家外資銀行機構——日本輸出入銀行被批準進入北京設立代表處,正式拉開了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序幕,截止到2003年底外資銀行在華設立的代表處達216處,分行157家,這些外資銀行在華設立的代表處和分行的具體情況見下表(表1,表2)
截止到2001年末,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190家,分行159家,代表處213處。到2002年末,中國境內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遞減到180家,分行146處。下降的原因:一是連續幾年下調人民幣利率,外資銀行的外幣資金成本優勢逐漸消失;二是2002年世界經濟形勢不景氣,許多外資銀行調整了全球戰略和在華戰略;三是外國銀行母行之間進行合并,重組關閉或調整其機構布局;四是外資銀行對中國加入WTO后的市場前景和行業發展特點以及以何種方式進入中國市場持觀望態度。
截止到2003年末,共有來自19個國家地區的64家外資銀行在我國設立了192家營業性機構,157家分行。2003年共批準了12家外資銀行在華設立分行,18家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7家在華開辦網上銀行業務,批準了41項外資銀行的增資申請,可見外資銀行已蓄勢待發了。
(二)外資銀行來源國別(或地區)分布特征
截止到2004年底,共有來自19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資銀行在華設立分行,42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資銀行在華設立代表處,他們在華分布見下圖(圖1)
就分布特點看,這些地區與中國的貿易往來十分密切,在2003年,日本、香港、新加坡、韓國、泰國、法國、英國、德國和美國對中國的貿易占當年中國全部進出口總額超過了50%。因此,與上述國家貿易往來密切是這些國家和地區在華設立營業性機構的主要原因。
二、外資銀行在華發展趨勢分析
(一)瞄準高端客戶
近一兩年來,外資銀行將目光盯住了國內個人理財市場。外資銀行在經營網點,員工數目,客戶群等方面難以與我國銀行抗衡,因此促使其在人民幣零售業務上首先著眼于高端客戶。他們主要是跨國公司在華企業、經營出色的三資企業以及大型外向型國有企業、上市公司、優秀的中外零售客戶等,他們無論在資金總量上,還是穩定性上都是外資銀行營造利潤的重要源泉。鑒于其在品牌、經營理念、產品、技術、服務、資金方面的絕對優勢,外資銀行在此階段會在這一領域中較中資銀行具有更強的競爭力。
(二)輻射式發展
由于上一階段對優勢大客戶的競爭愈演愈烈,市場趨于飽和。這一階段外資銀行的競爭將逐漸轉向中小企業的優質客戶,并會將發展重心由東南沿海大城市向廣大中西部地區拓展,經營范圍也會有史無前例的擴大,并且會高度重視設置更多網點和分支機構的成本以及對中西部地區可預見的未來經濟發展潛力的預測,從而在中國金融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三)參股我國銀行
選擇性投資是參股我國銀行的戰略性投資。中國市場潛力巨大,誰先進入市場誰就會占得更大的份額,外資銀行在拓展自身業務的同時,會借助參股內地銀行的戰略以更快的速度搶占中國市場。在外資銀行看來,參股中國中小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有許多便利條件,可以幫助其迅速實現本土化,利用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資源優勢、網絡優勢、知名度優勢、穩定性優勢以及良好的客戶關系,克服其在中國市場上的“天然缺陷”,鞏固自身的專業化優勢,完善自身的網絡建設,從而占領中國市場。
(四)搶奪高素質人才
外資銀行已在中國市場上擁有了一定的市場份額,得到了中國客戶的認可,業務和產品規模趨于完善,網絡建設基本完成,品牌效應深入人心。可以預見,一旦外資銀行在中國的布局完成,就到了搶奪優質金融管理人才和業務人才的時候,外資銀行會毫不手軟地挖走中國一些優質的“核心軍”,不可避免,我國銀行將會面臨大量優質人才的流失,我國銀行業必將會遭遇有史以來空前巨大的威脅和挑戰。我國銀行在失去優質人才的同時,還會失去一部分優質業務,會削弱其競爭力和發展的潛力,由此造成的損失可謂是巨大的。
三、提高我國銀行競爭力的幾點建議
(一)苦練內功,提高自身能力
我國銀行應該苦練內功,加強自身的能力建設,包括理財產品的定價能力和抵抗理財產品風險的能力。渠道壁壘會將我國銀行的理財產品快速并大面積推向客戶,在人民幣債券市場上的優勢,會使我國銀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做得更漂亮,目標收益更高,但是我國銀行不能僅僅靠這些天然的優勢,更應該做好自身建設,建立完備的定價系統,擁有知識豐富的前臺銷售人員和經驗豐富的產品設計者。我國銀行目前的當務之急是加緊處理其大量不良資產,盡可能在保全資產、最大限度地降低損失的同時,加快不良資產的處置并采取切實可行的預防機制和預警系統,防止新的不良資產的產生,防患于未然。這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更好地與外資銀行展開公平競爭。
(二)建立同盟,提高整體競爭力
為了應對外資銀行較我國銀行在業務上的絕對優勢,我國銀行必須提高其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團結起來進行合并、重組或建立戰略同盟,通過發揮各自的專長,優勢互補,提高其整體競爭力。具體做法:一是國內同類型銀行間建立戰略伙伴關系,集各自優勢于一體,提高在本領域的整體競爭力,拓展業務范圍,形成規模經濟,擴大服務范圍,完善服務功能,規范服務操作程序;二是與其他金融機構(如保險、證券、租賃等)建立戰略同盟,更加方便快捷地為客戶提供滿意且高附加值的服務;三是與國外一些優質金融機構建立互利互惠的合作聯盟,為我國客戶開通全方位、多功能、高信譽、高品質、更加便利的“國際綠色通道”,逐步實現在管理上、經營上的國際化、現代化、專業化、全能化、品牌化,利用自身的客戶基礎來抵御外資銀行的侵占。
(三)改進技術,實現智能化
外資銀行不管在資源共享方面,渠道暢通方面,還是內部控制完善方面,全球跟蹤服務高效方面都勝我國銀行一籌,這種技術優勢對我國銀行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面對這些領域的競爭,我國銀行需要做到:一是逐步引進國際上先進的管理設備,學習先進的管理理念,迅速完成全能化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二是按期派送一些優秀的員工去國外深造,將國外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技術帶回來,按照我國銀行的具體實情對過時落后的管理方式和技術水平進行改造,使之更快地與國際接軌;三是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研發隊伍,不斷為銀行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從而使其在信息技術、服務渠道、新產品開發等方面與外資銀行相抗衡。
(四)改革各項機制,防止人才外流
銀行業是資金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行業,同時又是服務外向型行業,領導者、管理人員和業務人員的素質直接決定著銀行的命運。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適應當前競爭環境的用人機制、獎懲機制和約束機制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應解開我國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束縛的枷鎖,將董事會、監事會、管理層三權分離,實行優勝劣汰的員工聘用制度、行員等級工資制度、任人唯賢的領導聘用制度、人盡其用的崗位調配制度,從而穩定員工隊伍,提高員工素質,吸引優秀人才。在約束機制方面,應采取全員勞動合同制并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嚴格的崗位分工和明確的工作職責,實行統一管理,跟蹤監控,防止人才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