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為齊齊哈爾大學教研項目2006年109號課題“‘學生為本’理念下的高校會計教學改革”的階段性成果
【摘要】本文論述了“學生為本”理念指導下的高校會計教學改革,探討了與該理念相適應,如何對會計教學目標、教學計劃、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教材內容、作業類型和考試模式等方面進行改革與創新。
“學生為本”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需求為導向,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差異和情感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采取多種措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培養多層次全面發展人才為目標的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學生為本”教學理念考慮到學生個體差異和情感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高校會計教學是一門理論與實際操作并重的學科,尊重個體差異、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出現了多元性的變化,復合型人才受到當今社會的一致認同。社會對會計人才的素質要求更著眼于其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和綜合創新能力。因此以“學生為本”理念為指導改革高校會計教學,在了解學生、分析學生的基礎上,構筑“層次化、自主化、個性化”的教學框架成為了必然。具體來說,“學生為本”理念下的高校會計教學改革應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適應時代需求重新定位高校會計教學培養目標
會計教學培養目標的確定,是會計教學改革中的首要問題,只有教學目標確定后才能實施與之相適應的系列改革。教學目標可以分為基本目標和具體目標兩種。我國傳統的高等會計教育基本目標為:培養能夠勝任會計實務、會計教學和會計科研等工作的高級會計專門人才。簡而言之,就是立足于培養“社會精英”。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社會對會計人才需求呈現出多層次的特點,現代會計教育已進入素質教育的新階段,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強調自主學習和快樂學習,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注重學生自學能力及實際動手能力的提高應成為各高校今后會計教學改革的方向。有鑒于此,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培養面向新經濟環境具有堅實會計專業理論和廣博相關知識且具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應成為高校會計教學的基本目標。當然,各個院校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再制定出會計人才培養的具體目標。
二、實行彈性會計教學計劃
高校現有的會計教學計劃涉及的學時、內容、教學形式等多是固定的,這種教學計劃固然有其優點,但也存在著單一僵化的缺點。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學生入學前的學習基礎、入學后的學習要求和學習特點等方面都呈現出了多樣性,加之近幾年來我國會計法規、會計準則更新速度的加快,也要求會計課程內容應隨之不斷更新和調整,在這種情況下實施彈性教學計劃成為了一種有益的選擇。彈性教學計劃顧名思義是指在教學學時、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等方面具有可伸縮性、可調整性和可選擇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依據其自身的情況,在計劃允許的彈性內自主安排學習時間、學習內容和學習形式。彈性教學計劃有利于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要求,即在照顧整體的基礎上又充分尊重個體,同時在內容上也能體現出會計教學與會計準則、會計法則的及時銜接。彈性教學計劃有利于提高會計知識傳授的質量和速度。
三、科學設置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的設置,應與會計教學目標相吻合,它應由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兩大部分構成。其中理論教學體系應包括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和職業判斷課四個層次;實踐教學體系應包括基礎實踐課、信息化處理技能實驗、課程設計和綜合應用實踐等層次。考慮近幾年來會計準則和會計法規不斷更新的事實,建議結合彈性教學計劃在專業課中設置理論專題課,其課程內容應密切聯系實際且能做到經常的更新和調整,專題課的設置應發揮不但能拓展學生專業視野,又能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作用。
會計具有極強的應用性和社會性,所以會計實踐課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會計實踐課可以采取校內模擬、校外實習實訓以及社會調查等多種形式。會計實踐課能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也是檢驗學生綜合素質最重要的環節,所以教師在此環節中所起的作用應是指導和輔助的性質。會計實踐課中校內模擬由于所具有的系統性的特點,應予以特別的重視,建議改革現有會計模擬只注重會計核算環節的現狀,大膽增加稅收籌劃與處理、會計報表分析、電子商務、涉外英文資料等實驗內容,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能力和獨立職能判斷能力。
四、改革傳統教學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會計課教學要逐步實現從教師偏重講授具體細節到注重講授知識要點和傳授把握知識技巧的轉變。教學方法的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從最初教學日歷的編寫到組織實施以及最后的總結評定都應當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核心作用;借鑒西方國家的做法,建議教學日歷中除了常規的教學進度、重點、難點等外,還應該補充對學生學習的要求和能力訓練的要求等內容。為了明確教師在教學中所具有的指導作用,教學日歷中更應該充實教學指南、能力訓練指南和參考文獻資料等。教學方式上建議百花齊放,針對教學內容的不同設計不同的教學方式,案例教學、小組討論輔導等都是很好的方式。教學方法的改革要改變以往教學中以教師為主的局面,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使大學教育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轉變為以“傳授學習”為主。教師通過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的傳授與指導,使學生逐漸養成自我學習與不斷更新知識的習慣和能力,使所培養的人才能更好地適應經濟、科技、社會、文化發展的快速化、多樣化和信息化的需要。
五、整合原有教材內容
目前高校的會計學教材在內容和結構體系上幾乎千篇一律,主要是圍繞著原企業會計制度規定的會計科目及應用進行闡述的,理論分析少,實務操作講得多。在體例安排上多是以“正文+復習思考題+練習題”的單一模式,且復習思考題及練習題多是對正文內容的一個簡單重復。雖然目前少數高校引進了一些西方會計教材,但這類教材十分注重西方會計、國際慣例的做法,在理論上論述多,我國會計實務的處理卻講得少。這兩類教材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際處理問題的能力都是不適應的。合格的會計教材應是注重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能力、決策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實際應用能力的,同時也應是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因此建議整合原有會計教材內容,打破原有學科界限,以企業為中心重視財務會計、管理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等內容的有機聯系和綜合運用,在具體內容安排時可以采用案例為引導,將教學背景放在企業經濟環境下,將會計和企業的實際決策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以培養學生的系統思考能力。同時內容安排應注意符合由淺入深的認知規律,模擬的背景和內容可以先從獨資企業、合伙企業或中小企業的經常性交易和事項開始逐步深入到上市公司業務及非經常性項目內容,復習思考題和練習題可以設計成案例分析、綜合練習、小組討論方案等。
六、改革作業類型
作業應是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的最好方法之一,但長期以來作業卻成為了絕大多數教師檢驗學生記憶效果的一種手段,一般來說傳統做法是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講授的內容經過簡單調整后就成為了學生作業的素材,作業方式主要是以布置作業題為主。顯然這種做法是與“學生為本”教育理念是相違背的。課程作業類型的選擇應圍繞著課程的特點區別對待。鑒于會計專業課程主要以實務型為主的特點,建議會計專業課程作業可以采用實務模擬和案例分析等形式,對于個別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如會計理論等則可以通過撰寫論文的形式來完成。除了以上被動型作業外,應多布置一些學生積極參與的主動型作業,如教師可以提出作業目標、素材選擇和限制條件等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行設計解答并在課堂上宣布作業,其他小組質疑補充,教師點評等,主動型作業可以激發學生的發散式思維、培養學生整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結協作的精神。
七、更新考試模式
考試成績是檢驗學生對課程的掌握程度以及檢驗教學質量的主要途徑。而考試模式選擇的合理與否關系到考核能否達到科學檢驗的目的。當前絕大多數高等院校考試形式是以筆試加閉卷為主,考試類型多以獨立知識點的理解記憶和業務核算為主。這種單一固定的模式不利于會計教學目標的實現。為了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建議考試不以期末定終身,應加大平時考試的力度,平時考試可以與多樣的教學方式相結合,如將每位學生的作業、課堂討論發言情況、考勤等成績作為考核總成績的內容之一,再如對于學籍年度內發表會計專業文章的同學可以采取計入考試總成績的辦法等。考試形式可以采用筆試、口試、論文、報告等多種形式。此外對于考試內容應向知識的綜合性、系統性問題考核發展,增加案例分析、綜合應用等方面的題型。
高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會計教學必須適應時代的要求進行不斷的改革與創新。在改革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高校會計教學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