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合格的審計人才,僅靠傳授知識已經遠遠不夠,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必須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特別是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本文就此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如何培養在校學生職業判斷能力的相關措施。
一、審計職業判斷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一)新的審計準則實施要求提高審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
2006年2月15日頒布的新審計準則推行風險導向審計,這意味著審計人員在實務操作中要真正實現由過去簡單的“審計程序執行到位”理念向將“審計風險控制到位”的審計理念轉變,還必須從實質上借助職業判斷運用好審計準則,將審計風險控制到位。這對審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加強教學中對學生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后盡快找到理論與實務的結合點,也將成為目前審計教學中的一個重點。
(二)提高職業判斷能力有利于增強學生未來就業的競爭力
職業判斷是審計人員主觀認識的反映,審計人員自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審計判斷的結果。審計人員必備的素質有兩個方面:一是基本素質,即作為一個審計人員應具備的道德素質和專業知識;二是特別素質,主要是審計特殊的職業要求,即職業判斷能力。筆者在與企事業單位、事務所打交道的過程中發現,用人單位除看重學生是否具備審計人員應當具備的道德素質、扎實的專業知識之外,還特別看重學生經過一定時期的實踐鍛煉是否具備一定的職業判斷能力。鑒于目前學生就業難的形勢,對于在校學生來說,為增強未來就業的競爭力,在畢業之前就需要具備一定的職業判斷能力。
二、審計職業判斷教育的現狀及其影響
職業判斷能力的強弱是審計人員綜合素質的全面體現,它不僅需要審計人員具備會計、審計方面的知識,還應有經濟、管理、計算機等相關專門知識,同時還應具有較強的綜合能力,能夠將多學科知識熟練運用到審計中來,并根據具體情況對問題加以分析、判斷,得出合理、恰當的結論。美國會計教育改革委員會(AECC)在其公布的《會計教育的目標》中強調“學校會計教學的目的不在于訓練學生在畢業時即成為一個專業人員,而在于培養他們未來成為一個專業人員應有的素質”。并特別強調“通過注冊會計師考試不應是會計教育的唯一目標。會計教育應著重于分析和思考能力,而非記憶日新月異的會計準則。”然而目前的審計教學還存在著許多不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職業判斷能力的因素,具體表現在:教學方法單一,多是“填鴨式”的課堂講授教學;注重理論教學,過于關注對準則條例、規章制度的講解,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實踐教學欠規范,實踐教學效果不能達到預期目標;注重對學生專業知識的教育,忽視對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高校會計教師隊伍素質參差不齊,教師來源單一,缺乏實踐鍛煉等。
三、培養在校學生職業判斷能力的措施
(一)加強實踐教學,要求實踐教學規范化、形式多樣化
實踐教學環節是提高學生職業判斷水平的有效途徑。筆者認為在實踐環節對學生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應關注以下幾方面:
1.加強實踐教學各環節的規范建設
據對高校會計實踐教學的調查報告顯示:有76.51%的被調查者認為“實踐過程控制不嚴,沒有按照進度完成”;有56.51%的被調查者認為“實踐結束對經驗教訓沒有講評,沒有進行很好的總結”;有47.30%的被調查者選擇“實踐計劃安排不當,組織混亂,時間安排不合理,沒有時間上的保證”; 有66.03%的被調查者認為“會計畢業生理論知識扎實,實踐能力弱”。由此可見,目前會計實踐教學效果普遍不理想。筆者認為,實踐教學質量如果要取得良好效果,各高校就需要對實踐教學的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及結束階段的各個環節予以規范。
2.大力推行審計模擬實驗課程
由于學生從未接觸過審計工作,對審計程序、審計方法缺乏感性認識,教師如果僅依據書本進行教學則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有必要通過開設審計模擬實驗課程,提供某個企業從憑證、賬簿到報表一整套會計資料的仿真場景,然后學生可以分審計小組進行實訓,各成員在模擬小組中分工明確,協作完成。通過審計仿真訓練,可以讓學生掌握審計工作程序和具體方法,加強學生對所學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達到對審計理論和實踐方法融匯貫通的目的,從而增強職業判斷能力,使學生在求學階段已初步具備審計業務的實務能力。
3.加強與會計師事務所等會計職業界的聯系,推行校企合作
目前,企業、會計師事務所等會計職業界和學校聯系松散,沒有一個固定的、長期的合作關系。為使實踐性教學環節能形成一個良好而持久的運行機制,學校有必要加強與會計師事務所等會計職業界的聯系,建立校外實訓基地,讓學生有機會多渠道、多層次地參與社會實踐,真正投入到企業實際的經濟環境中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使其職業判斷能力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二)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是培養學生職業判斷能力的重要保證
審計教師不僅要具備豐富的審計理論知識,還應具有實踐經驗和必要的專業技能,但當前多數審計教師是從學校畢業后直接走上講臺,他們理論知識扎實,但實踐經驗比較欠缺。據調查統計資料顯示:教師隊伍中只有25.7%的人獲得職業資格證書;曾深入參與過實踐的僅占23.9%。因此為提高審計教師的實踐能力應鼓勵教師多到企業進行實踐鍛煉,定期脫產到會計師事務所去從事審計工作,以提高實踐能力。
(三) 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教學效果
在多數院校,審計教學仍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寫,學生抄” 的傳統教學方式,這不利于學生分析判斷能力的培養。為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我們應提倡課堂講授與啟發、引導相結合,在講授過程中多提幾個“為什么”,積極引導學生思考,也可以鼓勵學生提出新的見解和大膽質疑;重視案例教學與課堂討論相結合,在教學中精心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和評價,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讓學生在解決案例涉及的實際問題過程中提高分析、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課堂講授與實訓相結合。在講授審計理論和實務操作的過程中,可以安排適量的查賬實務訓練,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其職業判斷能力。
(四)考核方式多樣化、科學化
目前,評價學生成績的方式普遍是帶標準答案的閉卷考試,因此學生比較注重死記硬背教材上的知識,忽視對知識的應用和能力的培養,容易導致高分低能。為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審計課程考核方式可以多樣化,如可以采用開卷、閉卷、課程論文、案例分析、課堂討論等多種方式,同時可加大平時成績的比重,讓學生重視學習的過程。考試內容應廣泛一些,減少死記硬背的題目,多數題目應該讓學生經過分析、綜合、歸納才能作答, 重視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和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