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筆者就如何提高會計行業的社會地位,從宏觀到微觀,從行業到環境,作了廣泛、深入的探討。
會計是商品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會計行業的社會地位和影響也應體現和取決于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水平。提高會計行業的社會地位和影響,是我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國經濟適應全球化經濟發展、企業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而我國較長時間的計劃經濟體制,相對落后的經濟基礎和現代企業管理水平,使得現代會計行業的基礎不夠扎實,所以面對當今我國如此快速發展的經濟,會計行業面臨著盡快全面適應我國經濟高速發展需要的挑戰。
一、從長遠來看,經濟基礎體現會計發展水平
會計服務于市場經濟發展,市場經濟發展決定會計發展。不論是學術理論、還是財務管理和現代企業管理,或是CPA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市場經濟發展這一前提。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為我國會計和CPA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會計、審計準則實現了國際趨同,為我國經濟發展奠定了法規基礎。會計的地位和影響力得到很大提高。同時也要看到,經濟發展又對會計和CPA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國經濟發展的時間不長,經濟基礎仍然相對不足,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能力還不夠強,我國的會計和CPA行業與國際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差距。會計的國際影響力還不夠強,CPA行業的國際競爭力需提升。
二、從深層次來看,道德建設全面推動會計發展
(一)職業道德建設是現階段行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會計信息質量決定會計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會計行業不誠信怎能獲取社會信任和尊重?不得不承認,我國市場還充斥著對會計和CPA行業的指責,究其源頭,在職業道德建設上我們確有缺失,學術界注重傳授專業技術但不重視學生職業操守的培養;CPA為了生存為了利益不得不過分依賴客戶;企業內控環境有時對財務人員“逼良為娼”。丁平準老先生曾說現在的會計是“頂得住的立不住,立得住的頂不住”,所以會計誠信建設已成為會計行業提高社會地位和影響力的決定因素之一。
(二)管理意識和控制觀念的傳播使會計重要性得到真正體現
會計的重要性得不到體現,主要是企業的經營意識、管理意識、控制意識還不強。有些國企似有“重生產輕經營”的觀念,會計還只能停留在手工記賬這一單一的職能上。管理意識和控制觀念的傳播,實際上是一種企業管理文化的建立過程,需要以點帶面,絲絲滲透到企業乃至社會的角角落落,那時,會計的作用才能自然地進一步提升。
(三)和諧社會的建立有助于提高會計的社會地位
經濟發展到一定時期,社會文明建設將是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黨中央提出的“和諧社會建設”戰略、“八榮八恥”等道德標準,正是為了要剔除與經濟發展同時發展起來的那些功利性的負面效果,保持和進一步促進和諧的、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有助于會計誠信建設,改善會計和CPA執業環境,提高信息的透明度;提高會計的社會地位。
三、從行業內部來看,會計人有為才能有位
會計是經濟的語言,中國會計的進步是我們每個會計人的神圣職責,只有不斷提升自身價值,才能提高行業地位。
(一)立足本土,積極推動行業的國際地位和影響
作為中國會計的一分子,尤其是高級會計人員應該從自身做起,積極推動行業國際地位的影響。
中國會計的國際地位涉及到會計學術理論、專業準則和制度標準、管理體系、會計人員、會計文化和會計服務等方方面面的國際化,所以談國際化需要用國際化的視野從抽象到具體,從整體到分類,結合本土化的實際操作,使中國會計能“走出去”,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同時能“坐下來”,服務本土的實際需要。
(二)提高會計中介、評估和管理咨詢質量,擴大對中介服務的市場需求,推進中介服務市場和諧建設
當前我國國內CPA行業生存與發展狀況堪憂,筆者分析認為,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目前的市場環境下,CPA行業并沒有有效的市場需求,企業需要中介審計只是因為監管制度需要,并不是為長遠發展而主動地要求CPA的服務。正是由于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對客戶業務的過分依賴,使其獨立性在不知不覺中大打折扣,特別是國內事務所的品牌不及“四大”,為了生存及自身利益,不惜利用曲意奉迎客戶、變通規避風險以及通過價格戰等惡性地對CPA行業長遠發展非常不利的短期效益手段,結果只能是自毀前程。因此,CPA行業的長遠發展戰略還是應該從提高行業自律,提供更高質量的審計、評估、咨詢報告入手。如果說審計、評估、咨詢報告是CPA行業的產品的話,沒有高質量的產品,如何能獲得真正需要產品的客戶,如何擴大市場需求呢?
(三)財務人員應盡快轉變記賬會計、執行會計的傳統思路,真正發揮在企業戰略決策、經營管理和內部控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財務人員的傳統觀念也總是只把記賬、執行領導意圖作為本職工作,無為而治。只有我們真正肩負企業長遠發展的使命,提高自身綜合管理能力水平,為企業決策、理財和經營、內控管理等提供有用的建議和數據,使會計工作真正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才可能真正提高自身地位。我們在談企業不重視會計工作的同時,應該學會問問自己,在如此高速發展的市場經濟競爭環境下,你為你的企業作為了嗎?你有能力為你的企業作為嗎?
(四)加強學術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性的研究探索
筆者注意到,企業與高校、事務所合作,對企業管理人員進行職業教育的培訓班越來越受歡迎,這些培訓班針對性、實用性強,使員工在有一定實踐經驗的基礎上能快速提高業務水平,而另一方面,企業對專業型的高學歷但缺少工作經歷的人才需求并不旺盛,有時名校畢業生還不及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受歡迎。為什么會這樣呢?筆者發現在目前應試教育機制主導下,高校培養的人員進入企業后,能在短期內適應崗位需求的人員不多,企業因而更傾向自己培養有經驗的實務人才,這說明會計學術界在高等教學和理論研究中,沒有注重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目前,很多高校已經調整了教學戰略,深入企業了解企業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指導,其市場前景很大。因此,筆者認為,在研究學術理論本身的同時,加強學術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性的研究探索,有助于提高會計的社會影響力。
(五)積極參與準則、制度的制定和執行以及政策研究,提高對國家、社會、企業的責任感
除了學術理論界,會計和審計實務界很少積極參與我國準則和制度的制定過程,往往是被動接受和執行,財政部發出的大量征求意見稿常常是回應者廖廖無幾,使得準則和制度在發布后,常常因不符合實務需要而調整解釋,降低了準則的可操作性和權威性。筆者認為,每一個會計人員都有責任參與我們自己的行業執業標準以及行為準則的建設。
四、從執業環境建設來看,一系列制度和機制有必要及時完善和更新
除了會計人員自身的努力,一個良好的執業環境是會計行業發展的催化劑,很多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仍然由于慣性和傳統觀念,在實質上仍存在重生產建設輕企業管理、重賬面形式輕實質理財、重人治輕法制等問題。針對我國國情和國有企業現狀,一系列制度和機制有必要及時完善和更新,為會計人員創造更好的發展機遇,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
(一)加快先進、合理、務實的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步伐
新會計準則體系、審計準則體系的發布,充分體現了國家管理機構的大智慧。我國的經濟發展在短期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先進的市場管理經驗和企業管理經驗畢竟和發達國家幾百年發展的成就相比,還是有一定的距離,這使得在經濟從計劃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我國政府的制度建設常常是救火式的、過渡式的,而新會計準則體系和審計準則體系是我國制度開始系統化建設的標志,其成功與國際趨同的事實證明,我國已經具備了前瞻性管理市場經濟的基礎和能力。因此,我國應該加快系統建設市場經濟體制下其他各項財經法規制度的步伐,能和先進的會計審計準則體系相匹配,為創建良好的準則執行環境提供條件,只有高質量的新準則體系得到良好執行,才能提高會計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
同樣,企業的管理控制文化——控制觀念、手段、管理理念、方式方法等的變革和更新也會有模仿式、救火式、過渡式,或者形式化、機械化、粗放化的,事實上,在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企業最需要的是一套系統的、先進的、實效的、精細的內部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制度。這也是會計充分發揮其綜合管理職能的重要環境建設的內容之一。
(二)加快新準則的執行步伐
新會計和審計準則是先進的執業標準,但是由于時間緊任務重,我國的企業管理基礎和執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執業環境都還和執行高質量準則的要求有一定距離。如審計準則體系發布后,大量國內事務所都在忙于按新準則要求整理修改其流程和程序,會計準則在培訓中也發現企業財務人員接受能力尚有不足,但是新準則如不能得到有效實施,對我國會計行業的長遠發展必然非常不利。因此,加快準則執行且有效的執行是一個戰略性的目標,需要對新準則的執行從全面培訓開始安排詳細而嚴密緊湊的執行計劃。
而企業,更應該從戰略的角度來關注本企業新準則的有效執行,正確認識新準則體系對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管理和長遠發展的重要意義,主動地加快先進的新準則體系在本企業的執行步伐。新準則執行越有效,會計人員的執業環境越好。
(三)加快和創新人才教育、評估、激勵制度
目前,各級財政部門開展的高會人才培訓項目,是我國會計人才培訓的創新模式,其培訓方式多樣,培養目標明確,培訓視野開闊,科學化、制度化、系統化、常規化的管理體系和運作機制,構建了會計行業四類人才培訓、交流、碰撞、提升的平臺、形成了強大的知識網絡、人脈網絡、信息網絡。實踐證明,除了學歷教育,還應創新高素質會計人才教育和培訓機制;除了應試評價,還應完善客觀的人力資源價值評估機制;除了按資排輩,還應加強各種有效的競爭和激勵機制。只有先進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才有助于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只有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才能促進行業發展,提高行業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
財政部高會人才培訓的經驗更值得企業借鑒。從國外成功大企業的經驗來看,從本企業基層、本企業內部選拔培訓的經營人才與外聘相比,在比例上占有絕對優勢,即使外聘人才,也必須對其實行本企業管理文化的灌輸和適應性培訓。因此,企業人才的選拔、管理、使用、培養、評價、競爭等運作機制是否先進合理,既關系著人才是否有創造價值的空間,也關系著企業的長遠發展。
(四)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創新績效考核和管理層激勵機制
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績效考核和管理層激勵機制、利益分配機制不科學;考核指標體系不完善、鞭打快牛等,是會計信息不真實、質量不高甚至會計造假、違法違規的深層次原因之一,更是會計人員碌碌無為、無心敬業、左右為難、原則不強、決策不力的深層次環境因素之一。要真正提高會計行業的社會影響和地位,提高企業財務會計管理的效率,科學的公司治理結構,良好的企業管理文化、有效的績效考核和激勵機制是非常必要的。只有真正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使會計信息作為會計行業的產品,能廣泛被社會接受,能實實在在為企業決策提供幫助,會計才能實現其真實價值。
(五)加強會計信息監督的力度,提高行業進入門檻,確保執業質量
一方面應加強會計信息監督的力度,加大對違規造假的懲罰力度;另一方面提高行業進入門檻,保證從業人員質量,提高從業人員員收入,“物以稀為貴”,從人性化管理角度引導市場競爭機制的和諧完善,有利于人才流向本行業,確保執業質量。加快職業經理人市場建設和中介服務市場的和諧建設和發展,同時加大行業監督管理,是會計行業和諧發展,無形中提高會計行業的社會地位和影響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