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計研究2002.1
會計集中核算與財政管理體制改革若干問題研究
鄧天林
(海南省財政廳會計處 570105)
財政管理體制正以“公共財政”為中心進行改革,目前這項改革的主要方面有“預算管理體制改革”、“國庫集中支付改革”、“收支兩條線改革”、“工資統一發放改革”、“政府集中招標采購改革”和“會計集中核算改革”等。隨著財政管理體制各項改革的深入,其政治、社會影響及經濟效益與日俱增。與此同時,這些改革的管理體制、制約及發育機制、措施及辦法等也暴露出許多問題,特別是“會計集中核算改革”面臨的問題比較突出,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立法、建章建制問題。據統計,全國實施會計集中核算改革的市縣達50%以上,陜西省覆蓋面達100%。許多地方如湖北沙市(荊州市)、浙江金華、湖南湘潭等的實踐表明,他們的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顯示了旺盛的生命力。確切地說,這項改革上有中央的明確指示,中有財政部門、廣大行政事業單位的積極配合,下有廣大財會人員衷心擁護,社會正面影響日益深入人心。問題是至今國家還沒有統一的“會計集中核算”立法,或者說是規章制度。目前,各地依據的是2000年9月財政部、監察部印發的《關于試行會計委派制度工作的意見》的通知,文件中提到“會計委派制度”,但沒有關于這個制度的具體內容,各地依據本地情況制定自己的制度,還沒有全國統一的制度,這不利于此項改革的發展。
二是管理體制問題。目前各地關于集中核算改革機構的職能、編制、人數以及內設建制都不盡相同,這種狀況不利于全國整體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會計集中核算改革面對的是所有的行政事業單位,包括行政機關,也就是說會計集中核算的改革就是政府自身的改革,不能貽誤。
三是“單打一”單兵獨進問題。會計集中核算改革還沒有與國庫集中支付改革等有機結合起來,導致會計集中核算改革“單打一”,單兵獨進的局面出現。會計集中核算與國庫集中支付是“互為依靠,并駕齊驅”的關系。財政管理體制改革,不外乎是對財政資金的分配、撥付及使用三個環節施行改革,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預算改革解決資金科學安排、分配問題;國庫支付改革目的是減少不必要的支付環節,規范撥付問題;會計集中核算改革,它的理念是解決財政資金在使用過程中的監督問題,同時寓核算、服務于其中。一條主線是財政資金,三個環節是“分配、撥付、使用”。顯然,財政各項改革本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缺一不可,不應該各路改革單兵獨進。
四是細化部門預算問題。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諸方面,預算改革首當其沖,而“細化部門預算”是其他各項改革的基礎,先有預算改革,繼而是國庫支付改革,收支兩條線改革,招標采購改革,工資統一發放等。再有“會計集中核算”。會計集中核算要求,細化預算時要提供明細經費計劃表,如設備招標采購這筆經費,細化預算要提供其中車輛是多少,車輛當中各種型號如何,必要時還要包括各種稅費等。只有這樣,會計核算中心才能據以審核支付。沒有細化預算,會計集中核算就不能發揮應有作用。有人將會計核算中心比作“橋梁”,站在這座橋上,一頭看財政預算,一頭看行政事業單位預算執行。可見,細化部門預算的重要。
五是銀行的參與及配合問題。財政各項改革離不開銀行的參與及配合,這是改革的客觀需求。目前的問題是,各地的會計集中核算改革(包括其他財政改革)選擇的銀行都不同,無論哪家銀行參與,都會按照財政改革的要求配合服務,派出柜組等。但從全國全局看,從改革的深入發展看,多家銀行參與不利于網絡設計,也不利于統一、規范化管理。特別是財政改革各項制約及促進機制還沒有建立時,眾多銀行在參與、配合、服務時,難免出現定位不準,職責不明,長此以往對財政改革順利健康發展是不利的。
六是信息網絡建設問題。信息網絡建設直接關系會計集中核算改革的效率。一套先進的網絡設計能夠充分滿足會計集中核算的要求,可以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大大減少改革投資成本,同時可以提高工作檔次。現在的問題是,各地采用的核算軟件各不相同,這些軟件出自各不相同的軟件商。同一個改革模式由不同的軟件商提供軟件,利少弊多。
以上六個方面的問題,表現在各省各地,反映的是整體財政改革,應當引起重視。據悉,財政部正在關注和研究宏觀指導,著手具體協調。希望不久的將來,財政各項改革會如同陳毅元帥的詩句“江流關不住,眾水盡朝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