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金融企業財務規則和企業會計準則已頒布實施,對商業銀行的財務管理意味著又一次新的革命。財務理念的根本轉變使得財務管理的深度、廣度迅速拓展,管理會計成為重要的財務管理工具。
由于企業間競爭越來越激烈,注重發展的銀行在企業價值鏈管理上致力于優化、創新。其中經營出色、業績優良的銀行的收獲之一是財務管理系統高效地發揮了價值管理的核心作用。那么,在會計準則國際趨同、財務規則重新頒布、人民幣業務對外資銀行全面開放的大背景下,商業銀行的財務管理將面臨怎樣的變化和挑戰呢?值得思考。
一、財務管理步入新時代
(一)企業會計準則已然出臺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包括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同年10月30日,又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并自2007年1月1日起率先在上市公司執行新準則體系。這標志著我國初步建成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會計準則體系。新準則發布后,除了小企業仍然執行《小企業會計制度》外,其他企業都將逐步執行新企業會計準則。
(二)金融企業財務規則正式實施
2006年12月7日,財政部以42號部長令發布了《金融企業財務規則》,規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執行,屆時,1993年發布的《金融保險企業財務制度》廢止。
(三)準則與規則的博弈
1.會計與財務不再涇渭分明。會計準則不僅包括會計處理原則,同時也有大量的財務處理規則。如:收入準則就是收入確認計量的依據。資產減值準則則對計提減值準備的范圍、方法進行明確。而財務規則中對于成本費用的列支不再采取一一枚舉的方法,而是原則性地作出規定。
2.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無論是準則還是規則,通篇更多的是原則性的規定,把判斷的權力交給了財務人員。財政部會計司在《企業會計準則解釋》中說:準則不可能窮盡現實中的一切經濟事項,當出現準則中沒有的現成答案時,就需要根據基本準則的規定進行判斷。對于財務規則更是貫徹了這一理念。
3.九龍治水——多方監管下的商業銀行財務管理。《規則》第四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依法指導、管理和監督本級金融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第五十九條規定:財政部門應當建立健全金融企業財務評價制度,對金融企業資本充足狀況、資產質量狀況、盈利狀況和社會貢獻等進行評價。評價結果作為制定有關金融企業財務管理政策和考核有關金融企業的依據。對商業銀行而言,除了銀監會、人民銀行和國家稅務部門以外,財政部門和審計機關也是重要的財務管理和監督力量。
二、近期股市為什么這么火——財務管理理念的轉變
從2006年下半年起,國內A股市場開始發力,單邊上揚,到現在仍然異常火暴,一路突破4000點(上證指數)關口,而且沒有止步的跡象。究其原因,與上市公司業績大幅改善密切相關,而上市公司業績的改善,與新會計準則和財務規則的實行不無關系。用業內人士的話說:準則的實施,倒逼出來上市公司利用會計制度隱藏的資產增值利潤。
(一)從收入費用觀到資產負債觀
收入費用觀強調以利潤表為中心。它的特點是:
——把收入費用要素重要性置于重要地位,關注收益與費用直接配比以及配比的結果。
——會計計量以歷史成本為基礎。
——收益(虧損)=當期收入-當期費用
——收益的局限性:部分收益;已實現的收益;對未實現損益不確認;財務報告僅報告本期實現的收益。
資產負債觀強調以資產負債表為中心。它的特點是:
——把資產負債要素的重要性居于首位,關注資產負債的價值變動。
——會計計量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現階段適當引入公允價值,使用尚有一些限制條件。
——收益(虧損)=期末凈資產-期初凈資產
——收益的全面性:既包含實現收益,又包含未實現收益;確認未實現收益及損失;財務報告報告全面收益。
新準則實現了由過去的收入費用觀到今后的資產負債觀的轉變。
(二)資本約束資產
《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對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作了要求。中國銀監會2005年發布的《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和《商業銀行核心監管指標》中全面貫徹了資本約束資產的理念。在《規則》中再次明確了相關指標比率要求:商業銀行要建立資本補充機制,保持業務規模與資本規模相適應。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
(三)全面收益概念
全面收益包括當期經營活動收益和與經營活動無關的、資產負債價值變動的利得和損失,即收益=營業利潤+(投資收益+營業外收支凈額+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會計政策、差錯影響+外幣報表折算+其他)。在當期的財務收益中,正常經營活動收益僅是收益的一部分,市場價值變動損益今后將是影響收益的重要因素。
(四)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個舶來詞,是指管理人員通過對會計政策的選擇以實現某些特定目標的手段。假定管理人員可在一系列的會計政策中自行選擇,很自然他們會選擇那些使自身效用或公司市場價值最大化的會計政策。新企業會計準則提供了更多的可選會計政策。如對折舊方法的選擇,新規則取消了原有的限制。再如職工薪酬準則和股份支付準則,對辭退職工的經濟補償、管理層股權激勵等諸多問題提供了思路和處理辦法。
(五)財務風險管理貫穿始終
采用公允價值,我國市場體系的逐步完善為其提供了條件。但同時,以市場價值為基礎計價,市場的波動將直接反映到企業的收益變動之中,企業與市場的關聯度將進一步提高。因此,無論在巴塞爾協議,還是監管部門的系列制度規定中,風險管理的出鏡率奇高。在《金融企業財務規則》中,將財務風險單列一章進行規范。
(六)公允價值是什么
在企業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頻頻出現,作為新增加的會計計量屬性之一,公允價值的內涵何在?《企業會計準則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第五十條給出了定義:公允價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在公平交易中,交易雙方應當是持續經營企業,不打算或不需要進行清算、重大縮減經營規模,或在不利條件下仍進行交易。通俗地講,公允價值就是在活躍交易市場中資產和負債的市價。特別強調債券、股票、房地產、土地、外匯、期貨等資產的計量以市價為基礎計價。
(七)資產價值在于變現能力
在成熟的市場經濟中,由于交易的普遍存在,理財觀念有一個根本性的革命是更為看重資產的變現能力。在基本準則中,會計要素的計量屬性增加為5個: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資產、負債在核算計量中,區別不同的情況,采用不同的計價模式。如:重置成本多用于盤盈固定資產的計量等;現值則通常用于非流動資產何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價值等;而公允價值則主要應用于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計量等。主要是由公開報價的股票、債券和權證。為了做實資產價值,由原來計提8項減值,擴大到對企業所有資產項目計提減值準備。同時為了防止濫用減值準備準則,規定減值準備一經計提,不得轉回。
(八)被動管理到主動管理
新通則取消了原來制度中的一些比例限制。如:取消了職工福利費按職工工資額14%比例預提的做法,改為據實列支。取消了招待費、宣傳費、廣告費的比例列支做法。將主動權交還給了企業,并不意味著企業可以隨心所欲,因為股東-投資者需要增加盈利,而雇員-管理層和職工需要良好的福利待遇,由企業在股東和雇員之間求得平衡。另外,準則和通則取消固定性限制,并不意味著稅務會計同樣取消限制。稅務會計和財務會計在一些會計處理上的差異將長期存在,這是兩者的目標導向不同所導致的。新準則和通則實施后,在財務核算和財務管理上,仍然要重點關注稅收法規的具體規定,詳細區分兩者的差別所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