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一個典型案例
某外貿集團公司下屬10多家子公司,集團內部審計師對這些子公司1998下半年業務合同簽訂與執行情況進行了審核,發現在1000萬元以上大金額進口商品合同中,僅豆粕一種商品就占16%,涉及金額5億元。按照國際慣例,購買豆粕須提前半年簽訂期貨合同,各子公司不約而同地進口豆粕,對整個集團來說,占壓在某個商品上的資金過多,勢必會增大經營風險。內部審計師立即向集團管理層提出建議:豆粕進口須做套期保值以避免價格下降造成的經營風險。果然,1999年國際市場豆粕價格一路狂跌,內部審計師的建議使集團避免了近2億元的損失。
一、 現代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的地位
風險管理監督和風險承受部門必須有效分離,這已成為現代經營風險管理的一項重要原則。在部門風險管理中,內部審計正逐步擔負起風險管理的職能,在許多世界知名跨國集團,內部審計的風險管理職能正逐步在廣度和深度上得到有效的發揮。
1、內部審計師從評價各部門的內部控制制度入手,在生產、采購、銷售、財務會計、人力資源管理等各個領域查找管理漏洞,識別并防范風險,查錯糾弊,對既成損失提出應對策略等。例如像經理離任審計這樣的綜合性內部審計,要對離任經理的經營管理業績進行綜合評價,包括業務經營、財務管理、費用控制、制度建設等各方面。只有這樣才能透徹地了解公司的資產質量和該經理在任期間為企業創造效益的情況,進而對資產保值增值情況作出評價。
2、內部審計還可以深入到企業管理的極細微的環節上查找問題,分析其合理性。除了像經理任期審計或企業診斷等綜合性的內部審計外,內部審計師更多的是以風險發生可能性大小為依據,深入到經營管理的各個過程和行為,查找并防范風險。
3、內部審計在部門風險管理中還起著協調作用。不僅各部門有內部風險,而且各管理部門還有共同承擔的綜合風險,內部審計師作為第三方,可協調各部門共同管理這一投資決策帶來的風險。
二、內部審計有助于識別組織風險
風險管理的首要環節是對風險的識別。內部審計正是以風險敏感性分析為起點開展工作。內部審計人員通常關注的風險主要有:財務和經營信息不足;政策、計劃、程序、法律和標準貫徹失??;資產流失;資源浪費和無效使用;不能達到目的和目標。在決定所要審計的內容之前,內部審計師不僅要評估和備選內容相關的風險的類型,還要評估當前有多少風險。按照各待審內容風險水平的順序排列,然后首先審查高風險的內容。風險的計算公式為:
風險=導致損失的可能性×涉及的金額。
例如,某外貿公司內部審計師調查了公司的五項工作:(1)應收款的收取,涉及金額3700萬元;(2)境外市場開拓,涉及前期投入資金460萬元;(3)配額商品大蒜的出口招標管理,涉及金額1500萬元;(4)豆粕進口業務合同簽訂,涉及金額800萬元;(5)某食品加工廠投資立項控制,涉及金額1.4億元。根據以前的審計情況和所調查業務的性質,結合內部審計師的經驗判斷確定:第(1)項出現壞賬的風險為32%;第(2)項市場開拓不理想的可能性為63%;第(3)項未中標的可能性為43%;第(4)項執行合同出現的損失可能性為15%;第(5)項投資立項沒有客觀可行的可行性分析,有可能造成投資損失的概率為11%。
按照前述的公式,五項調查內容的損失風險排序為第(1)項(3700×32%=1184萬元);第(3)項(1500萬元×43%=645萬元);第(2)項(460萬元×63%=289.8萬元);第(5)項(14000萬元×1.1%=154萬元);第(4)項(800萬元×15%=120萬元)。由此可見,第(1)項業務可能造成損失的金額最大,應當優先列入審計日程。當然,這種風險識別是最初級的,隨著審計工作的深入進行,對風險程度的識別還會有所改變。
三、 內部審計有助于進一步確定并防范風險
1、環節中內部控制審計。在生產環節中內部審計識別并防范的風險主要是生產計劃和實際生產脫節造成的產品積壓和供不應求產生的損失。采取的方式是審查業務流程的合規性。
如:某集團所屬食品加工廠可生產12種食品,其銷售部反映,盡管銷售部按月向生產部門提供銷售預測,以便于他們安排生產,但產品不是延遲發貨,就是產生積壓。而生產部門報送的生產月報中,卻反映每月實際完成生產計劃數的98%。工廠管理層請集團內部審計師查明這種供銷脫節的原因。
內部審計師調查了工廠經營計劃的編制與執行情況:經營計劃管理人員每月中旬從銷售部接到下月度產品需求預測并據以確定每類產品的產量,同時還收到以后3個月的產品需求預測,據以訂購下階段生產所需原材料。每類產品的產量和生產周期都儲存在計算機系統,系統中還存有產成品所需的原材料和包裝物的耗用標準。由計算機輸出庫存原材料余額、生產領用材料數、需訂購原材料數等。當計劃管理人員被問及為何不能按時發運產品時,他們認為,有時原材料或包裝物供不應求,有時生產計劃超過生產能力,有時質量控制部門的檢驗時間過長而造成積壓。內部審計師實施了如下測試:(1)生產計劃完成情況。內部審計師閱讀了工廠產量數據的匯總及報告過程,發現產量低或超產時,隨時調整計劃,然后用實際產量和調整后的計劃數相比較,得出完成率。可見生產月報上98%的完成率存在水分。另外,完成率是由12類產品的實際產量和計劃數相比,經常有這種情況:總體計劃完成情況不錯,但各類產品未完成計劃或超額完成計劃的差異相當大。(2)生產計劃執行情況。內部審計師抽查了5月份12個品種的生產計劃,并按照銷售部提供的上月市場需求預測重新編制生產計劃,發現4個品種需增加計劃產量,2個品種需減少計劃產量。據此估計這可能是各種產品供不應求或供過于求的原因。(3)存貨水平。一是原材料。在5月份的生產計劃中,有8項產品比計劃要求晚了一個星期以上,計劃管理人員反映,其中6項產品是由于訂購的原料未按時到貨所致。內部審計師抽取10例原材料進貨情況進行檢查,發現有5例未按時到貨。原材料交貨時間是由計算機確定的交貨周期確定的,因而內部審計師抽取本年度20筆定貨單,將其中每一種產品的計算機儲存交貨周期與實際交貨周期進行比較,以檢查計算機確定交貨周期的準確性,結果發現7種原材料賣方要求的交貨時間比計算機得出的時間要長,同時有4種材料則相反,這說明計算機對交貨時間的確認有誤,這是生產部門未按時完成生產計劃的一個重要原因。二是包裝物。包裝物也采用計算機進行管理,當產成品報告輸入計算機系統后,計算機自動按標準用量扣除所需包裝材料。但內部審計師了解到,實際包裝物用量并未輸入計算機進行調整,而由于浪費等原因,實際用量與標準用量之間差異往往很大,有時還會發生額外的用途。例如,包裝用瓦楞紙常被用來填充包裝箱,而這一用量并未從存貨數量中扣除。內部審計師抽取3種包裝物庫存,發現有兩種賬實不符,因此,計算機反映的包裝物充足,但實際上已短缺,進而延誤了產品的按時發運。(4)質量檢查時間。根據規定,質量檢查時間為兩周,但這段時間未列入生產計劃,內部審計師抽取了5月份8種產品的檢測記錄,發現2種產品是按時生產,但由于質量檢驗延誤了發貨。(5)生產能力因素。車間的生產能力是根據計算機系統的生產預測程序確定的。內部審計師抽查了5個月來6個主要品種,將計算機確定的生產能力與實際生產能力進行比較,發現差異從-50%到+30%,造成1個品種生產計劃規定的時間不足,而未能按時完成計劃;同時造成2個品種生產計劃規定的時間過分充裕。
經過審計,內部審計師提出如下建議,以避免生產計劃和實際脫節造成的損失:1.生產計劃按需求預測確定,不得隨意調整;計劃完成進度按每類產品分別統計。2.定期調整計算機系統中供方交貨周期的有關數據,以保證材料及時到貨。3.定期盤點包裝物,包裝物實際用量應及時輸入計算機系統,以保證計算機內反映存量的正確性。4.把每種產品的質檢時間安排進生產計劃中。5.至少每季度要檢查影響生產能力的各因素,并據以調整計算機系統有關生產能力的數據,保證計劃按時完成。
兩個月后,后續審計發現工廠按照前次審計提出的建議進行改進后,有效地避免了生產脫節造成的損失風險。
2、人力資源管理內部控制審計。許多大型跨國集團包括眾多的成本利潤中心,這些成本利潤中心有相對的獨立性,它們的負責人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整個集團的效益。對一些關鍵崗位人員聘用的失誤,往往給組織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甚至造成滅頂之災。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是高級管理人員崗位輪換、解聘、重新聘任、提拔的前提。在任期審計中認為業績不佳的管理人員不能得到職位提升,大大減少了人員聘用不當帶來的風險。某集團公司內部審計師對所屬子公司進行任期審計,效益審核中顯示該經理在三年的任期內每年都完成了總部下達的利潤指標。但在管理審計中審計師卻認為該公司制度不健全,資金缺乏有效的控制。在進一步的資產界定審計中查證核實在應收賬款中有760萬元呆死賬;存貨中近50萬元的罐頭食品只有賬面數,實際已不存在。如果考慮這些潛虧因素,該經理在三年任期內公司實際是虧損的,從內部審計師的角度來看,該經理不應得到提升。
當前,人工費用依然是企業成本費用控制的主要內容之一。大型企業如果管理措施不得力,董事會的控制力沒有遍及企業的各個方面,企業內某些獨立核算業務單元的管理者就會違反企業的薪酬管理制度,巧立名目,通過截留利潤,私設“小金庫”等手段,私自提高薪酬水平。內部審計師通過財務審計和薪酬制度合規性審查,往往能發現濫發薪金的問題,避免所有者權益受到損害。內部審計師對集團所屬貿易公司進行財務收支審計時發現,“短期借款”科目有如下疑點:(1)借款來源于該公司進口醫用棉紗的國內合作客戶而非信貸部門。(2)款項歸還次數多,金額零星,不符合整筆還貸的一般原則。(3)審計人員索要貸款合同,會計人員不能提供。為此,內部審計師對涉及此客戶的棉紗進口業務從簽訂合同到進口報關、貨款結算的整個業務流程進行了詳細審核,發現會計人員對于從客戶匯來的收入款中,部分未記入“銷售收入”,而是記入了“短期借款”。顯然,該公司截留了部分收入形成“小金庫”,所謂的零星還貸實際用于了公司內部員工薪酬制度規定之外的福利。內部審計師建議將體外循環的資金按照會計制度的規定納入賬內核算,避免了資金失控造成的損失,有效地制止了小團體利益甚至個人利益侵害整個組織利益的行為。
來源:中國內部審計 作者:張兆平(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集團)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