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高新技術的發展,新經濟時代已經來臨,并帶來了許多全新的機遇和挑戰。形成并發展于工業經濟時代的財務管理在許多方面已顯示出不適應性。目前,理論界提出的網絡經濟、知識經濟和全球經濟都是新經濟時代表現出來的重要特征。企業財務管理的發展必須與新經濟的基礎相適應,這使得傳統的財務管理必須有新的發展。
1、財務管理的內容:由籌集資金發揮企業的現模效益為主轉向籌集知識發揮企業的知識效益為主
企業經營離不開資本,資金是資本,知識也是資本,新經濟拓寬了資本的內涵,知識成為發展經濟的重要資本。因而,知識資本也成為投資決策的重點。同時,由于在新經濟時代,以知識進行投資的效益遠大于以擴大規模為模式的投資效益,因此在新經濟時代,企業財務管理的核心問題不是籌資以擴大企業的規模效益,而是籌集知識以發揮企業的知識效益。也就是說,是以知識投資作為基本的投資取向,以是否給企業帶來人力資源的積累、增加人力資源的積累、提高人力資源的質量作為對投資方案的評價標準。
2、財務管理的目標:由一元化轉向多元化
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是“股東財富最大化”(對上市公司而言)、“企業價值最大化”(對非上市公司而言)。這些目標是與物質資本占主導地位的工業經濟時代相適應的。但在新經濟時代,財務管理的經濟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要求企業必須考慮以下兩個重要因素,對其財務管理的目標重新定位。第一,在新經濟時代,一方面,企業的資本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物質資本的地位相對下降而知識資本的地位上升,不同資本所有者對企業均有經濟利益方面的要求。這一重大變化,決定了企業在新經濟時代其經濟利益不僅僅歸屬于股東,而且歸屬于“相關利益主體”,例如債權人、員工、顧客等。另一方面,企業的財務信息“上網”后,人們均可以通過互聯網迅速查閱到企業的財務信息,大量的潛在股東都會實施對企業的投資計劃,企業股東的數量會擴大,股權更趨分散,因而“股東”的概念更趨模糊化。第二,在工業經濟時代,由于物質資源的稀缺性和使用上的實際排它性等原因,使得企業的目標結構中的社會目標和經營目標之間總是表現出一定的此消彼長的關系。而在新經濟時代,由于知識資源與物質資源有明顯的差別。一方面,知識資源具有共事性和轉移性,因而企業的成敗更大程度上依賴于社會對知識形成和發展所做出的貢獻,社會出于自身發展的需要必須重視其社會責任。另一方面,知識資本所帶來的科技創新及其成果轉化,能夠解決工業經濟時代因技術能力而無法解決的外部經濟問題。這使得企業財務管理關注社會責任成為一種可能。
3、財務管理的主體:由實體化轉向虛擬化
財務管理主體是財務管理為之服務的特定組織實體,是一定的社會經濟形態下具有獨立的物質利益的經濟實體,這種實體是有形的、相對穩定的。但是在新經濟時代,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電子商務的日益推廣,出現了網上虛擬公司這樣的企業形式,而這些虛擬公司往往只是一種動態的、短期的戰略聯盟,合作目標完成后迅速解散,從而使財務主體顯得虛擬化、模糊化。
4、利潤分配的方式:由按資、按勞分配轉向按“資+知”分配
在新經濟時代,人力資源將成為決定企業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決定社會財富分配的最重要的因素。現代勞動者是一種知識型的員工,他們成為企業的員工實際上是給企業帶來了人力資本。所以,用“計時工資”、“計件工資”、“按崗付酬”已無法度量員工對企業的貢獻,衡量貢獻的唯一尺度就是業績,而業績的大小是按投入資本包括知識資本的大小來衡量的。這種做法有利于調動人力資本所有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更好地為企業服務。
5、財務管理的觀念:由經濟效益觀轉向知識效益和人才價值觀
新經濟是以知識、信息網絡來發展經濟的,附著于人力資源的和以知識、信息等形態獨立存在的知識資源,將成為經濟發展的首要經濟資源。所以,對于一個企業來說,知識資源的擁有量是競爭成敗的關鍵因素。企業應把知識看作企業效益增長的源泉,樹立知識效益觀念。同時,企業只有擁有了人才,才能創造、擁有并運用知識。因此,企業要牢固地樹立起“以人為本”的理念,財務管理要把“人”作為核心,加大對人才的投入,加強對人才價值的計量與信息反饋。
6、財務管理的風險:由傳統的投資風險轉向投資風險和網絡技術風險并存
傳統的投資風險主要指無法達到預期報酬的可能性。從個別投資者的角度看,風險分為系統風險(市場風險)和非系統風險(公司特有風險)。從公司本身來看,有經營風險(商業風險)和財務風險(籌資風險)。新經濟時代,“風險”的涵義趨于復雜化,除傳統投資帶來的風險外,網絡技術的應用也給企業帶來了新的風險,給企業帶來了更大的挑戰。這一點,在企業財務管理中是應該充分予以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