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隨著社會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以及國際競爭的需要,在我國推行社會責任會計已成為必然。本文分析了在我國推行社會責任會計的必要性,剖析了我國推行社會責任會計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提出了幾點相關建議。
【關鍵詞】 社會責任; 社會責任會計; 可持續發展
在當今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企業間的競爭日益激烈,企業生產迫于競爭的市場和生存的需要,往往只盲目追求產值和利潤,而忘卻了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從而引發了諸如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能源危機、工人社會保障等一系列問題。這也使人們開始意識到,企業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高額的利潤,也應該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1997年,全球首個社會責任認定標準SA8000(SocialAccountability8000)提出,企業在賺取利潤的同時,應主動承擔對環境、社會、利益相關者的責任。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國企業的發展不能再以資源的過度消耗、環境的污染為代價,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因此,大力促使企業的經營活動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加快推行我國社會責任會計已迫在眉睫。
一、我國推行社會責任會計的必要性
(一)推行社會責任會計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
保護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我國經濟增長轉型的重要任務,政府和社會公眾需要掌握企業在環境治理和資源消耗方面的信息,以便控制和監督企業破壞環境和過度消耗資源的行為。而傳統的會計只是計量反映企業自身的經營所得與經營費用,而對企業污染環境、消耗資源等所造成的社會成本卻沒有反映。
人類追求可持續發展戰略,社會責任會計便應運而生。社會責任會計可以計量企業經營活動帶來的社會成本,并將信息提供給相關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眾,檢查和督促企業消除環境污染、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降低能耗,在講求企業經濟效益的同時努力提高社會效益。因此,我國必須加快推行社會責任會計的步伐,以影響企業的行為,促使企業在爭取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同時爭取社會效益的最大化,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推行社會責任會計是解決一系列社會問題的需要
進入21世紀,我國經濟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但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突出表現在企業經濟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之間的矛盾,如社會保障問題、充分就業問題以及勞動者的工作條件和環境問題等等。產生這些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企業的社會責任觀念淡薄,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把追求自身的經濟利益作為惟一的目標,忽視了企業經營活動對外部社會的影響。要解決上述問題,政府必須在企業的自身經濟效益目標與社會效益目標之間進行協調,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其中一個有效措施就是要求企業如實將履行社會責任的信息向社會公布。這樣一來,一方面政府可以強制要求企業履行必要的社會責任;另一方面企業為了樹立其良好的形象將自覺履行其該盡的社會責任。
(三)推行社會責任會計是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國的外向型經濟和出口貿易受國際貿易規則的影響越來越大。近年來,我國出口到歐美國家的服裝、玩具、鞋類、家具、運動器材及日用五金等產品,都曾遇到過SA8000標準的要求。很多企業因為達不到SA8000的要求而失去了產品出口訂單,使企業遭到了沉重打擊。2003年9月,廣東省中山市一家500人左右的鞋廠因沒達到當地法律規定的最低工資標準,曾被客戶停單兩個月進行整頓。2003年7月,因發生女工中毒事件,一家臺資鞋廠曾一度陷入被全部撤單的困境。由此可見,我國企業應重視承擔社會責任的工作,按國際規則辦事,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積極披露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我國推行社會責任會計面臨的問題及原因
(一)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淡薄
受傳統思想和觀念的影響,我國許多企業經營者把企業看成是一個完全獨立的經濟個體,而不是將其視為整個社會的一份子。利潤最大化或股東財富最大化等被認為是企業的唯一目標,從而忽視了企業的外部效益及社會價值,沒有將企業作為社會的重要部分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維護整個社會的利益。同時,在追求經濟發展指標化的大環境影響下,政府和企業往往忽視企業行為所產生的外部性問題,對企業經營者的業績考評以經濟指標為主,很少考慮企業的社會責任指標,從而導致企業經營者的社會責任意識淡薄。
(二)我國社會責任會計理論體系不完善
一方面,我國對社會責任會計理論的研究起步較晚,而執行社會責任會計沒有形成剛性的規定;另一方面,社會責任會計自身的特點也導致其產生了一些用傳統會計方法難以解決的問題。
1.企業社會責任范圍難以準確地界定
在我國,有的學者把企業社會責任界定為兩類,第一類是通過相應法律、法規、行業標準等制度的制定來強制推行的強制性的社會責任;第二類是道德和價值觀念要求的自發的社會責任。還有學者根據社會責任與企業關系的緊密程度把企業社會責任分成三個層次,即基本企業社會責任(對股東的責任和善待員工)、中級企業社會責任(對消費者的責任、服從政府領導、搞好與社區的關系和保護環境)和高級企業社會責任(積極慈善捐助和熱心公益事業)。
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界定的多樣性與模糊性是推行企業社會責任會計首先面臨的問題。具體的社會責任界定不清,直接影響著我國社會責任會計的推行和發展。
2.企業社會責任成本和收益較難準確地計量
社會成本和社會收益有的可用貨幣計量,有的則無法用貨幣計量。從企業社會成本來看,實際發生的成本是容易計量的,而由此所節約的社會邊際成本和機會成本卻難以準確計量。從企業社會收益來看,如消費者的認可、良好的政府關系、社區關系、增加的社會福利、雇員的認可等,均難以準確計量。
企業社會責任成本和收益計量的多樣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形成了社會責任會計計量的特殊性,我國迄今為止還沒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計量方法體系。
3.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披露存在諸多問題
雖然我國社會責任會計尚未統一實踐,但部分法律要求企業以一定形式披露部分社會責任信息。近些年也有較多的企業開始披露其社會責任會計信息,但效果不甚理想,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1)披露的內容很不全面。所披露的信息幾乎是社會貢獻,卻沒有反映企業應承擔的社會成本。(2)已披露的會計信息主要以文字性的敘述和說明為主,以貨幣計量的財務數據較少。這主要是因為有關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確認和計量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會計人員對于已經發生的社會責任事項不能明確其記賬金額和會計科目。同時,企業在日常的會計處理過程中沒有設置獨立的社會責任會計科目,所以即便企業提供的貨幣計量數據中存在關于社會責任的信息,也是與其他的經濟業務混合在一起以合計的形式列示的,無法從中提取社會責任方面的信息。
(三)企業提供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成本過高
我國現在對社會責任會計的規范很少,而社會責任會計與以往會計核算的內容相比,其所要求的內容更為廣泛,性質更為復雜。由于會計內容的廣泛性和復雜性,尤其是當這些事項不以交易形式發生時,要求企業提供這些信息就更加困難。尤其對一些小型企業而言,其提供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成本甚至有可能超過提供這些責任信息的最終產出,這極大地影響了企業建立社會責任會計的積極性。
三、推行社會責任會計的建議
(一)加強引導與宣傳,增強企業社會責任意識
1.政府可以利用財政、稅收、金融和產業等方面的政策有意識地引導和鼓勵企業實施社會責任會計 對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給予表彰和鼓勵,對無視社會責任的企業進行公開披露,使企業意識到履行社會責任是企業實現自身經濟利益的必要條件。因為企業只有調整生產經營行為,以良好的形象進入市場,使消費者認可,才能保證企業的經濟效益。
2.加大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宣傳
讓全社會都來關注企業社會責任,參與到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的運動中來,營造推進企業社會責任的社會氛圍。使企業在一個積極促進企業社會責任的環境中認識到推行社會責任,有利于企業發展;否則,將對企業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二)加強立法,規范企業社會行為
社會責任的履行屬于企業的社會義務,但盈利性是企業的本質屬性。當社會責任的履行與其經濟利益相沖突時,企業可能拒絕履行和不完全履行這一社會責任,社會責任會計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外部的控制力量即國家和政府的行為。必須從法律的高度對企業進行強制性約束,由政府統一立法,用法律形式明確規定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強制企業執行。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如果一個企業認為其怠于履行社會責任所帶來的成本支出遠遠低于其所收到的利潤,該企業一定不會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因此,我國在加大立法力度的同時還應加大對損害社會利益行為的處罰力度,促使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同時,財政部、證監會等部門應從我國實際出發,盡快制定社會責任會計的具體準則,用以指導我國社會責任會計的實踐。
(三)加強研究,逐步完善社會責任會計理論體系
加強社會責任會計理論研究,應結合我國國情,借鑒國外已有的研究成果,鼓勵創新。可以組織會計學、生態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社會學、人力資源學、福利經濟學、倫理學、計量學、組織行為學、企業文化理論等學科的專家或學者以及企業界人士,成立相關的研究機構或研究小組,解決社會責任會計在理論和實踐中的難點問題,推進我國社會責任會計理論研究的步伐。
1.通過研究,合理界定企業社會責任,規范企業社會責任會計的核算范圍
只有界定具體的核算內容,才能進一步研究其計量方法和模式以及相應的報告體系。企業社會責任內容至少應包括:企業對投資者和債權人的責任、對職工的責任、對政府的責任、對消費者的責任、對周圍社會的責任、對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利用的責任。
2.通過研究,規定切實可行的社會責任會計計量方法
傳統的單純以交易價格為前提、以貨幣計量為計量尺度的會計計量方法,難以擔當對社會效益和社會成本的計量任務。社會責任會計應尋求除以貨幣計量外的多種計量方法。社會責任會計的計量方法可吸收計量經濟學的理論方法,同時結合會計學的特點,就不同的核算內容制定出相應的計量方法。
3.通過研究,構建較完善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報告體系
要求披露內容和披露模式的制度化和規范化,因為不同行業企業的社會責任內容有著較大的差別,這不便于企業間會計信息的比較。同時,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和應用,也要求披露手段和披露時間的信息化和適時化。
(四)采取先易后難、穩定推進的實施方式
建立社會責任會計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須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可采取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先試點后推廣的方式。先在某一個地區或某一行業的某些企業進行試點,取得經驗后在該地區或該行業加以推廣,最后在全國推廣普及。比如:選擇經濟發達地區,對環境污染比較嚴重的化工行業、勞動密集型行業、以稀缺原料進行工業生產的行業以及與人身健康密切相關的食品、醫療行業等試行社會責任會計。因為這些企業或者更有經濟條件推行社會責任會計,或者對社會責任有更大的履行義務和要求。
綜上所述,將企業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納入會計核算和考核體系已經成了未來會計學發展的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同時,社會責任會計的出現也極大地推動了企業從微觀利益目標向宏觀利益目標的轉移,這對社會持續發展具有很強的戰略意義。但從總體上看,國外和國內無論在信息的內容、核算,還是在信息的披露上還均不夠成熟和完善,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也不夠強烈。因此,需要會計理論界和實務界努力探索;需要加強社會責任宣傳和立法,營造推進企業社會責任會計的社會氛圍;先易后難、逐步推進,發展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社會責任會計。
【主要參考文獻】
[1] 燕新梅.建設節約型社會與企業社會責任會計體系的完善.社科縱橫,2006(2).
[2] 杜梅.建立社會責任會計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會計之友,2006(4).
[3] 陽秋林,陳秀梅.我國實施社會責任會計的難點分析和對策.南華大學學報,2004 (6).
[4] 王凱.國內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研究綜述.WTO經濟導刊,2007/Z1.
[5] 周龍.建立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的有關問題.四川會計,199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