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計報表風險審計實務分析系列之九
關注虛構交易
李曉慧
[2002-05-30]
案例1:
黎明股份的前身是一家只有800多名員工的集體企業——沈陽黎明高級服裝廠。1995年黎明成立了集科工貿一體的實業集團,隨后集團拿出1.6億元資產折成1.2億元的國家股,發起設立了黎明股份,募集資金近3.6億元,1999年1月在滬交所上市交易。為了粉飾經營業績,黎明股份1999年主要通過以下作假方法,把虧損3348萬元粉飾為盈利5231萬元:1.與其他企業對開增值稅發票,虛擬購銷業務,如該公司的黎明毛紡織廠通過與11戶企業對開增值稅發票,虛增主營業業務收入1.07億元,虛轉成本7812萬元,虛增利潤2902萬元;2.虛開增值稅發票,產品銷售發票,如該公司所屬的營銷中心,1999年6月和12月虛擬兩個銷售對象——沈陽紅尊公司和宜昌盛泰服飾公司,通過虛開增值稅發票,虛增主營業收入2269萬元,虛增利潤1039萬元。3.利用出口優惠政策,虛增收入和利潤,如該公司所屬的進出口公司通過虛擬外銷業務,分別虛增收入和利潤500多萬元。以上的造假,黎明股份都是系列造出假購銷合同、假貨物入庫單、假出庫單、假保管賬,假成本計算單等原始憑證,然后假賬真做地進行賬務處理,并編制報表。
分析:
由黎明股份會計造假事件我們看到,注冊會計師在審計中遇見的不僅僅是一般的會計誤差,而是企業的管理舞弊、經營失敗和由此帶來的審計失敗的高風險。黎明股份提供給注冊會計師的是全套的假原始會計賬簿,而且嚴格按會計制度核算,如果注冊會計師對黎明股份年度會計報表審計建立在客戶誠信、環境合理為前提的基礎上,僅僅執行常規的審計程序,是很難發現黎明股份會計舞弊的;但如果注冊會計師對黎明股份年度會計報表的審計建立在合理懷疑的基礎上,通過運用分析性程序發現審計線索,重點執行一些獲取外部證據的審計程序,如函證、監盤等,也可能會發現黎明股份的會計舞弊。
現實中,由于注冊會計師審計缺乏國家審計或國家專業稽核部門強制性的審計手段,公司的一些舞弊行徑是較難被注冊會計師查證出來的,尤其是在被審計單位是政府重點扶持的企業或公司的管理層具有許多政治和榮譽光環時,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手段對偵查舞弊更是蒼白無力。但注冊會計師為了盡可能履行其職責,應該高度關注如下誘發管理層虛構交易的動因:
1.使公司的業績看起來更具有吸引力,以便鼓勵投資;
2.增加每股盈余,以便增發或配股;
3.獲取融資或較好的融資條件,或符合融資協議的規定;
4.購并或重組時可以增加談判的砝碼;
5.實現總公司下達的目標和任務;
6.獲得績效獎金;
7.公司或產業面臨著收益或市場占有率的突然減少;
8.不切實際的預算壓力等。
9.公司的發展關乎當地政府的政績。如果注冊會計師通過了解程序和分析性程序發現被審計單位存在某一誘發虛構交易的動因,就應該設計一些針對性的審計程序收集證據,以充分披露發現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