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健信德所
(編者按):近年來證券市場上出現的上市公司嚴重欺詐事件,均涉及到擔任其會計報表審計業務的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是典型的審計失敗事件。天健信德所針對業內的近幾年存在的實際情況,并上升到理論高度,以“公司欺詐與審計對策”為題,對這一關系注冊會計師行業興衰成敗的重大問題,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對業內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特刊登于此,以饗讀者。
開 篇
中國證券市場自上個世紀90年代正式恢復重建以來,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公司欺詐、會計信息作假層出不窮,嚴重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擾亂了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而長此以往投資者信心的消逝導致的“信用危機”可能將給整個國民經濟帶來巨大的打擊。無庸置疑,加強證券市場信息披露的監管是我們當前最緊迫的任務之一。
對于注冊會計師來說,他以獨立、公正的形象充當著市場經濟中“看門人”或者說“經濟醫生”的角色,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占據著重要的一席之地。朱镕基總理在2001年4月和10月分別在上海國家會計學院和北京國家會計學院分別做了“不做假賬”的題詞,并指出:“‘不做假賬’是每個會計人員最基本的職業道德和行為準則,應該銘刻在國家會計學院的每一個師生的心里。這是加強財經法紀和監管工作的基礎,也是當前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迫切要求。”客觀、真實的會計信息是編報財務報告最基本的要求,但在當前的環境下,假合同、假賬、假報表卻屢見不鮮。而且,因為公司的作假,作為提供審計服務的注冊會計師也常被牽涉在內,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也受到處罰,注冊會計師行業形象受損。
但由于各種原因的存在,公司欺詐是不可能消除的,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無論以前、現在還是將來,公司欺詐將不可避免地存在,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公司欺詐將趨向于更加復雜更加隱蔽。而對注冊會計師而言,正是由于公司的這種欺詐性使然,他們面臨的審計風險也將加大。美國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注冊會計師被動地涉入了大量的法律訴訟,進入了“訴訟大爆炸”時代,至現在,世界五大會計師事務所每年約有10%左右的審計收入用來應付民事賠償。近幾年來,我國與注冊會計師有關的行政處罰,屢屢見諸報端。這或許僅僅是開始,更猛烈的“訴訟大爆炸”還在后頭。
“銀廣廈”事件后,注冊會計師行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上下各層人士對注會行業紛紛提出對策以期重樹我們的行業形象。然而注冊會計師是對會計報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和會計處理方法的一貫性發表審計意見,所以,他的行為是建立在公司行為的基礎之上的。在我們看來,了解公司的欺詐行為是治理注冊會計師行業一個極其重要的手段,因為一般來說,審計失敗是緣于公司欺詐的。我們從實踐與理論結合的角度寫出這篇文章,是希望能與同行在這一關乎整個行業發展的重大問題上進行一些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