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摘要:會計信息產權是以企業所有權為基礎,以解除受托責任和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為目標,從產權博弈中衍生出來的確認、計量、披露企業價值的權利,它是決定會計信息質量和企業價值分配的關鍵性權利。本文分析了會計信息及其產權的內涵,對會計信息的產權交易進行探討,認為現有制度安排下的會計信息是準公共物品。
關鍵詞:會計信息 產權 準公共物品
長期以來,會計界將“會計信息”視為會計信息系統的最終輸出“物”,側重于會計信息披露技術環節的討論,而忽略了會計的社會屬性,導致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可能因會計信息而受益或受損。所以,不同利益相關者因為會計信息而受益或受損的事實要求界定會計信息產權。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厘清各權利主體之間復雜的產權關系,使會計信息的生成、傳遞和交易能夠得到有效的制度保障,提高會計信息的傳遞和配置效率,并與社會經濟實現良性互動。
會計信息及其產權的內涵
企業是由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組成的特別契約,會計是反映企業契約履行的信息系統,能客觀地反映利益相關者的產權關系,公平地提供會計信息,以界定和維護其產權利益,使產權主體利益最大化。會計信息產權是以企業所有權為基礎,以解除受托責任和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為目標,從產權博弈中衍生出來的確認、計量、披露企業價值的權利,它是決定會計信息質量和企業價值分配的關鍵性權利。依據科斯定理,若交易費用大于零,則最初的產權界定將會對資源配置效率產生重要影響。因此,當交易費用大于零且相當高時,會計信息產權界定至關重要,它直接影響企業契約的締結和履行。
會計信息產權的目標是公平的讓人力資本所有者與非人力資本所有者共同承擔產權博弈風險和收益,為企業所有權分配提供博弈動力,引導產權博弈達到相關均衡狀態,邏輯上表現為會計受托責任→企業產權→會計信息產權→剩余控制權與會計信息產權分散式對稱分布→企業所有權分享,會計信息是傳遞企業產權信息的價值訊號。會計信息產權的內涵在于其作為企業價值的替代變量和配置規則共同發生作用,影響人力資本所有者與非人力資本所有者對企業價值的分享。事實上,在爭奪企業所有權的博弈中,人力資本所有者與非人力資本所有者通過會計信息產權博弈,實現各自利益最大化。
會計信息的產權交易
在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會計信息的外部需求主體通常有投資者(現實的投資者、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國家機關(國家稅務部門、財政部門和工商管理部門)、其他會計信息需求者(財務咨詢機構、市場研究機構、顧客和供應商等)。由于國家對會計信息的需求是依賴國家的權力強制性地獲取,所以會計信息在企業與國家之間的傳遞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交易。會計信息產權的交易主體一般只包括企業以及與企業有關的投資者和債權人。會計信息的對外披露一方面可以滿足企業相關利益者的需求,產生社會收益;另一方面,由于企業會計信息使用者之間的效用函數存在差異,使會計信息在向外界披露的同時產生外部性,帶來社會成本,社會成本直接表現為部分利益相關者可能因使用會計信息而蒙受損失。
實現會計信息產權交易的制度安排
在現有制度安排下,會計信息最多只是混合物品或準公共物品,而不是純公共物品。在公共選擇理論中,物品依共享程度可分為三類:完全不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的純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競爭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物品、具有不完全競爭性和排他性的混合物品或準公共物品。因性質不同,提供這三類物品的方式和途徑也不相同,私人物品屬私人產權由市場提供;純公共物品屬公共產權只能由政府提供;而混合物品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雙重性質,既可由政府提供也可由市場提供。如果將會計信息視為公共物品,那么會計信息的提供就只有依賴政府,而事實上會計信息由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和政府強制披露提供,在該意義上現有制度安排下的會計信息是準公共物品。
從產權制度的發展歷程來看,公共物品性質并不是會計信息的天然和本質屬性。企業主制和合伙制產權下,由于經營權和所有權尚未分立,會計信息產權屬于所有者自己,此時會計信息是私人物品;股權轉讓受限制的有限責任公司制產權結構下,由于經營權和所有權的分立,會計信息的私人性質也有所變化,但由于此時的產權還只是簡單的、小范圍的個人產權集合形式,會計信息還只是俱樂部產品;股權可自由轉讓的股份有限公司制這種典型的集體產權結構下,經營權和所有權在更廣泛、更復雜的層面上分離,也使會計信息最終成為準公共物品。
參考文獻:
1.杜興強.會計信息的產權問題研究[J].會計研究,1998
2.葛家澍.市場經濟下會計基本理論與方法研究[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6
3.吳東輝.信息技術發展與企業的實時報告系統[J].會計研究,1998
4.劉峰.會計信息的產權基礎研究—兼論會計信息失真問題[J].廈門教授會論,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