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物视频网站,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欧美人与zoxxxx视频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會計論文 > “賬銷案存”利弊談

“賬銷案存”利弊談

對外經貿財會2001.10

“賬銷案存”利弊談

——談談逾期應收賬款的管理

蔣大新

按有關規定,企業發生尚未收回的逾期應收賬款,經批準可以采取“賬銷案存”的方法進行賬務處理。在對國有企業改革采取的政策中,經批準還允許從企業資產中剝離出來。移交原投資主體或由原投資主體委托企業代為管理。在這里,我們就“賬銷案存”的利弊作一分析,談談化弊為利的看法。

一、“賬銷案存”利弊分析

(一)有利方面

1.可以減少企業虛資產。逾期應收贓款時間有長有短,審批核銷的除債權單位已倒閉、破產等終極企業(單位)不受期限限制外,其他的都應是逾期3年以上的,而3年以上的應收賬款幾乎都很難收回,長期掛在資產項下,使企業資產“虛胖”,“賬銷”可以使表現為應收賬款的資產相對較實。

2.可以減輕企業“包袱”。國有企業改革中把逾期應收賬款從企業剝離出來把所有權轉移給原投資主體,減少企業占有的國有資產,可以減輕企業不良資產“包袱”,推進國有企業改革。

3.如債權單位是破產、倒閉企業,可以賬銷案也銷。

(二)主要弊端

1.企業壓力輕了,動力小了。逾期應收賬款無論是企業自身核銷還是剝離給投資主體,無疑減輕了企業追討的壓力,但同時由于這部分流動資產對企業經營已無關緊要,必然弱化追討的動力。

2.“案”存很可能不了了之。企業“賬銷”’后“案”存在哪里,由誰負責管理?雖然審批時都寫明要“案存”,但“案”由誰來負責審查、清理不明確。要求企業另記備查賬,一是貼有沒有記、記在何處,有無監督部門;二是僅是記載一本“死賬”又有什么意義,且最終由誰來檢查、管理都不明確,所以這個“案存”很可能不了了之。

3.已經核銷,但企業追收回來的款項雖然也明確所有權已不屬于企業,但操作不明確。一些企業將收回來的款項又算作當年利潤,凈得一塊只支付追收費用后的利潤,不僅要交納企業所得稅,對經營者業績考核也不實。因為一般采取的考核方法是當年利潤用于消化壞賬的視同經營者當年利潤,不僅不追究經營者造成壞賬的經濟責任,而且本來就應收回的應收賬款等作利潤反而有獎,實在不可思議。而用凈資產核銷卻直接減少了國有資產。因此,無論采取哪種方式核銷,都沒有理由再計算為經營者業績。

4.投資主體接收后,追討和管理不落實。有些行業在改革大潮中,建立了國有資產經營公司(控股公司),在推進所屬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國有企業的逾期應收賬款剝離后。由控股公司接收,但追討和管理同樣存在問題,一是對債務人來說,改變債主的認可依據不足,它不是通過司法或企業登記管理機關實施關閉和破產而產生的資產轉移,缺少法律手續和依據;二是產生這些應收賬款的原因和來龍去脈不清楚,且往往原始依據不全,接收方人員都不是當事人,同樣可能成為一本“死賬”。

5.對造成這些大部分將成為壞賬的逾期應收賬款的企業和當事人不追究責任,不作懲處,其負面影響是明顯的。一是對企業和當事人的放縱;二是國有資產損失不了了之;三是對后者起不到引以為戒的作用,使國有企業的逾期應收賬款,出現前賬未清后賬又生的局面,對企業加強經營管理,防止壞賬發生觸動不大。

二、解決“賬用實存”弊端的措施

(-)防止一銷了之

批準企業自身核銷逾期應收賬款,除通過司法程序認定確為壞賬的應收賬款可以賬銷案銷外,對其他逾期應收賬款,作為國有資產所有者代表的單位應責成專門部門將核銷的應收漲款項目、負債單位、金額等記錄在案,同時落實企業負責管理的對口部門,防止企業“賬銷”一銷了之,“案存”一句空話。

(二)制定追收的鼓勵措施

對企業已被核銷的逾期應收賬款追收處理應采取必要的手段:

1.必須明確收回的款項所有權屬原投資主體;

2.收回的款項可以首先用于支付追收的成本或辦案成本;

3.為鼓勵企業千方百計采取措施追收,對收回的款項扣除追收成本后的余額,原投資主體可預先與企業簽訂分成協議,根據追收的難易和金額的大小確定不同的分成比例;

4.屬于原投資主體應得的部分必須收入賬內。

(三)托管要明確責任和義務

剝離后仍委托企業管理、追收的逾期應收賬款,應明確委(受)托雙方的責任和義務。可參照上述第3款操作,但回收款項應適當提高企業分成的比例,即委托方應向受托方支付一定的托管費。

(四)全面接收應具體詳實

剝離后完全由原投資主體全面接收的逾期應收賬款,不僅要有雙方交接的清單,而且要與債務單位逐筆核對,重新確立債權債務關系,并辦委書面確認手續。

(五)產生原因應認真分析,追究責任

企業發生的逾期應收賬款大部一分是經營失誤造成的,而每筆款項都有其具體的原因,必須認真調查和分析,搞清楚是經辦人失職、領導決策失誤、缺乏保障措施、操作不規范還是人情放賬、內外勾結侵吞企業資產等因素所致,從而逐筆認定其性質,追究有關單位、部門或個人應負的責任,作出相應的行政、經濟處罰,直至追究法律責任。只有這樣,才能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減少和杜絕類似事件的發生。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

<th id="q6zaz"></th>
    1. <del id="q6zaz"></del>

    2. <th id="q6zaz"></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