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新的歷史時期,會計誠信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明確誠信、守信的社會意義;認清不誠信對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危害,不斷加強誠信教育,完善會計法制建設,以便能順利與世界經濟接軌,保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
關鍵詞:會計;誠信;危害;原因;加強措施;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
會計是有關一個經濟單位的信息處理系統,該系統通過對經濟信息如實、準確的處理和加工,給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依據。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經濟飛速發展,GDP穩步增長,經濟繁榮,社會穩定,這其中離不開會計人員的無私奉獻。然而,眾所周知,許多公司、企業等經濟單位不同程度地存在假賬問題,這嚴重影響了經濟秩序。隨著中國加入WTO后,國際間經濟貿易的開展及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會計誠信問題已越來越重要。
一、不誠信的原因
1.市場經濟制度
市場經濟制度的基本原則就是優勝劣汰,最終加劇貧富懸殊,少數人獲得較大利潤而使多數人走入困境,他們為了生存或者改善競爭地位而不被淘汰,只有采用不誠信的辦法,才能擺脫困境。
2.經濟利益驅
使市場經濟發展的一個基本目標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一些企業的管理層,在企業利潤最大化的經營目標下,失去了理性,走上了唯利是圖的道路,就會不擇手段,圖謀攫取不義之財,做假賬,編假報表,串通作弊,虛報利潤,制作虛幻的高速成長,來蒙蔽監管者,欺詐社會,嚴重損害國家和社會公眾的利益。
3.制度不健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活動主要通過各市場主體之間的相互交易來進行,信息量空前增大,且瞬息萬變。加上我國目前市場機制尚未完善,沒有形成一套有效機制來保證信息的公開、公正和有效傳遞,這就使得市場交易主體及投資者,所了解的信息不對稱,給不誠信和欺詐提供了可能。
4.會計人員業務素質參差不齊,后續教育未跟上
新的會計準則不斷推出,廣大會計人員對新準則的了解、掌握、運用水平差異很大,作為會計人員提高業務水平的重要環節———會計人員后續教育,未跟上知識更新的要求,后續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會計人員知識的缺陷,必然導致管理力不從心,在實際操作中,對會計的核算原則、方法認識不全,理解不透,從而導致了會計信息失真。
二、不誠信的危害
1.危害市場經濟秩序
市場經濟是一種信用經濟,信用是一切經濟活動的基礎原則,沒有了信用,市場經濟就無法維系。如果市場主體采取不誠信的手段,大量的會計資料失真,將直接影響國家的財稅收入,造成各項經濟指標失真,最終導致國家經濟政策與實際的偏離,影響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對宏觀經濟的有效調控,從而危害市場經濟秩序,導致嚴重的不公平競爭,損害國家及社會公眾利益,加劇信用危機。
2.危害會計資料使用者
會計資料的質量,不單純是單位的內部事務,它已影響到會計資料使用者及時知悉、充分了解、有效利用會計資料的合法權益。中小投資者相對于大股東和代表大股東利益的公司管理層來講,是弱勢群體,他們投資的主要依據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公司所公布的有關財務信息和會計報表的可信性,而會計不誠信引發的會計信息失真,嚴重扭曲了公司股票的實際價值,直接導致投資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3.危害會計人員自身
會計人員不誠信,輕者被吊銷證書,不得從事會計職業,重者將受到法律的懲治制裁,此類例子已不勝枚舉。
三、提倡會計誠信是市場經濟的要求
所謂誠信,就是誠實守信,能夠履行承諾而獲得他人的信任。“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一言為重百金輕”都是說講求誠信的重要性,自古以來,誠信就是人類社會活動的一個重要評價指標,被國人視若珍寶,在市場經濟時代,誠信是市場經濟的靈魂,誠信更成為企業的生存之本,發展之源泉。
1.誠信就是經濟資源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交換方式也呈現多樣性,若信用缺失,就會導致市場秩序混亂,交易鏈條中斷。在商品生產和交換中,生產、運輸、購銷都存在委托代理關系。沒有人愿意同不守信用的個人、公司、企業進行合作,因此,誠信就是一個企業的經濟資源。在銀行、股票、債券及其他融資市場,信用是發展的基礎,離開誠信,該市場就無法健康發展,即誠信與重大利益相關。守信者得到利益,失信者必將付出成本。也就是指誠信品牌是一種極大的無形資產,市場經濟越發展,誠信的作用越重要,誠信一旦缺失,就意味著中國企業失去了走向市場與國際化的通行證。
2.立信,乃會計之本“沒有信用,也就沒有會計”。宣傳立信會計精神,弘揚立信職業道德思想不僅對發展立信會計事業,并對建設我國會計職業道德,完善我國會計誠信教育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立信會計精神是一種具有優良傳統的會計誠信精神,不僅具有鮮明的會計職業特色,而且體現著強烈時代氣息。我們現代會計人員應該永遠珍惜,并發揚光大立信會計精神。把信用作為會計工作的生命線,如果一個人失去信用,就會弄虛作假,徇私舞弊,以至身敗名裂,更為嚴重的是,會危害他人與單位,給社會和國家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誠信不僅是一種責任,更是一個道德問題。
3.誠信是企業取勝的法寶縱觀中外的成功企業,都把誠信作為企業共同追求和必備的品質之一,無一不是以誠信為本而發展壯大的。如香港巨富李嘉誠,幾十年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公司的品牌漸漸深入人心,公司的形象得到廣大消費者的認可,公司經營不斷拓展壯大,贏得了消費者,贏得了市場,在全國都產生巨大影響。他取得今日的發展,其核心思想就是“誠信”二字。緊緊抓住了“誠信”,把誠信作為企業的一種資源,一種思想,一種經營理念,一種管理方式,成為企業經濟發展的無形推動力。可以說他的成功來自誠信。誠信就是“法寶”,誠信就是競爭力。GE、海爾之所以能夠有著如此強勁的競爭力,也都與其良好的誠信是分不開的。相反,一些企業,通過以破壞市場秩序為策略,亂中取勝。其所獲得的超額利潤其實是以傷害大多數人的利益為前提的。騙人一時卻不能騙人一世,當人們逐漸清醒之后,這樣的企業也必然開始走下坡,最終走向滅亡了。
四、加強會計誠信
1.加強社會教育機制,提高全社會道德水平
現階段大力提倡社會化的道德教育,開展會計誠信教育,有利于提高會計人員的道德情操,養成良好的誠信品質,進行會計誠信實踐活動。在大中專財會專業的課程設計中,在會計執業資格考試的內容里,在會計人員進行繼續教育時,誠實守信等會計職業道德應作為重要考核內容,使會計從業人員牢固地樹立誠信意識。特別是各財經大專院校,要充分重視會計職業道德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采取各種措施來培養學生的會計誠信理念。
從會計誠信同社會誠信的關聯性來看,最重要的是要加強社會各行業規則意識的培養。規則和誠信是緊密相聯的,規則意識淡薄,誠信必然失去,社會成員的市場競爭也必然是無序的競爭。其次,社會輿論價值取向,能給會計人員以某種榮譽感或恥辱感。當會計人員的行為符合職業道德規范,受到社會輿論的贊譽時,會感到喜悅和自豪,使會計人員的言行得到鼓勵;當會計人員的行為不符合職業道德規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時,會感到內疚和羞恥,會計人員的言行將受到抑制。對不守誠信而造成嚴重后果者,不僅在經濟上追究責任,還應追究其法律責任,因此,大眾媒體要把握社會輿論導向,應當建立和培植揭露虛假會計信息的市場力量,以改變目前造假力量大于抑制力量的失衡狀態,為會計誠信建設營造有利的社會環境。
2.建立健全社會信用制度和機制
首先,要建立一套社會信用制度和機制。應該設立相應的獎懲措施,通過獎懲措施的實施,使不誠信者付出巨大的代價,如晉升無望,面臨失去工作,受到同事的鄙視和冷淡,誠信者獲得獎勵,從而使得誠信成為一種理性行為。其次,要加快建立社會信用監督制度。國外有種“信譽局”,信譽局的電腦記錄了每個成年公民所有的信用資料,并向社會開放,不良行為一旦被信譽局記錄在案。此人的信譽就有污點了,公民的求職、貸款等都將受到信譽記錄的影響。一位經濟學家講過一則小故事,頗有意味:一位留學生在國外乘公共汽車逃票,當時并沒對他罰款,他自以為洋洋得意,誰料畢業找工作時才發現已被記錄在案,雖然學習成績優秀,求職卻遇到障礙。他因小失大,后悔不及。這則故事令人回味、深思,因此,應通過制度建設,用制度搭建“誠信防火墻”,使會計誠信從“良心主導”走向“規范”,從單純的說教成為會計人員自覺、理性的選擇。
3.加強法制和政府監管,發揮法律和行政力量
誠信來自于嚴格的法制化監管,如果沒有嚴格的法律約束,單靠道義上的提倡,那是空中樓閣。目前需解決懲治造假的“精確制導”的問題。所謂法制的“精確制導”,是指:明確有什么啟動對會計欺騙的訴訟程序,改變“民不舉,官不究”的局面,使違法企業浮出水面,明確規定會計真實性的具體法律標準,降低名義上的要求,鎖定少數違法企業和惡劣行為,解放大多數的企業,明確規定負責人是會計信息真實性的唯一責任人,把會計人員解脫出來,明確區分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瓦解兩者的欺騙聯盟。要不斷完善會計法制建設。要研究司法會計,提高會計立法和執法的科學性。
要明確有關會計的政府監管的責任問題。政府監管部門的責任就是要解決防止造假,懲處造假,以及嚴格執法問題,過去企業都由上級主管,企業出了任何問題,上級都要受牽連。上級對企業的監管是預防性的,逐級監管,有完善的控制系統,現在政、企職能分開,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解放,相關的預防性的監管責任變得模糊,使企業缺乏有效的監管,因此隨著經濟的發展,行業監管應不斷強化,以使得職責統一、明確。會計制度應客觀上保持一貫性、穩定性,對會計制度改革要慎重,以保持會計數據的連續性。
4.提高會計從業人員業務素質
會計人員是經濟信息的加工者,其素質高低將直接影響到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因此,需要會計人員不斷更新知識,掌握符合經濟發展形勢的會計理論,并結合國家相關會計新準則、新規定的出臺,加強會計人員后續教育力度,促進會計人員業務水平不斷提高。使一批具備較高政治素質、較強業務技能和工作能力的優秀的年輕骨干充實到會計隊伍中來,自覺抑制和監督會計不誠信行為,保證會計信息質量。并且要進一步在立法上完善制度建設,切實加大對會計人員的保護力度,使會計人員能挺直腰干堅決抵制會計不誠信行為,堅持對做假賬說“不”,從而保持良好的會計職業操守,真正做到以“誠信”為安身立命之本,以“不做假賬”為道德準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