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環境管理會計對企業的作用
根據普遍適用的經濟學和公共政策中的“丁伯根原則”(Tinbergen Rule)。如果要求實現的不同目標之間不存在絕對互補性,那么,一項工具的效益和效率將減少(Tinbergen,1956),也可能無法以有效益或有效率的方式實現任何一個目標。這意味著需要使用不同的工具解決非互補性問題。就會計而言,這就是需要不同的會計系統為利益關系人報告不同問題的一個理由。每個會計系統都是為不同類型的利益關系人提供具體的信息而設計的。環境管理會計主要為對企業的環境信息感興趣的利害相關人服務,是在環境管理成為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構成的形勢下,為促進企業的可持續性和改進生態經濟效率而由管理會計與環境管理相結合而發展起來的。
環境管理會計可以為企業帶來一些潛在收益。表現為環境管理會計能夠提供詳細的環境成本和廢棄物信息,進行正確的成本計算,其結果是提升企業社會形象,不管是企業本身還是企業的利益相關方對此都有共同的認識。環境管理會計還可以加強企業與外部溝通,這是因為實施企業環境管理會計,企業必須要傾聽重要利益相關方的聲音;企業還需要將有關信息傳遞給需要這些信息的人,如監管機構、新聞媒體、非政府組織等。完成了這些程序,企業與外部的溝通必然會更暢通。此外,環境管理會計還能刺激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吸引外來投資、提高風險管理能力和提升企業管理績效。具體來講,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環境管理會計對企業環境效能的影響
環境管理會計可以幫助企業管理者認識自己的產品或服務從投入到衰退整個生命周期將發生的環境成本,幫助企業識別和預測環境管理活動的財務利益和其他商務利益,預測推行環境管理體系所產生的環境效益。通過比較成本、效益,更好地計量和報告環境業績和財務業績,以取得高層管理者的支持,從而保障環境管理體系的建立與實施。而廢棄物和排放物控制成本、預防性環境管理成本、研發成本,雖然短期投入巨大而收益相對滯后,但從長期來看,從源頭控制好企業的環境成本,企業潛在的環境負債成本就會降低,不確定性成本會大大減少,同時環境管理會計還可以進一步地指導產品定價。可見,成本提高并不是實施環境管理會計的唯一結果,相反企業很可能獲得巨大的潛在收益。在實踐中可采用凈現值、投資回收期、內部收益率等傳統管理會計的指標對項目的可行性進行評價,幫助企業進行投資決策,環境管理會計信息會反映出企業應該采用可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對環境無害的新工藝,主動更新加工設備降低產品以及非產品輸出包含的資源成本和資源損失。通過環境業績評價,還有利于企業優化經營流程,實現權責對等。
(二)降低風險
財務會計中的企業成本忽略對社會資源的無償占用和污染,企業以犧牲環境質量為代價換取局部利益,導致成本不實、利潤虛增。隨著人們對環境問題的日益關注,很多國際組織和政府機構都要求企業進行環境成本核算與披露,并制定相關的規章。西方發達國家的公司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在財務報告中披露企業環境信息。經過近40年的發展,企業環境報告的內容由最初的環境影響信息擴展到環境業績和環境會計信息。為了適應國際化競爭的需要,我國政府也制定了多項環保法規并且要求企業定期向地方各級環保部門提供“三廢”處理利用情況、污染物監測與治理等方面的環境報告。根據國家環保總局的資料顯示:截至2005年底,為實施國家環境保護法律和行政法規,各級政府制定了規章660余件,國家環境保護標準800余項。面對越來越嚴格的環保標準,企業的違規風險增大。環境管理會計將環境活動視為企業經營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滲透到企業日常生產和管理的各個環節,不僅可以有效控制企業的現有違規風險,而且會使將來出臺的更嚴格的環保法規違規風險也大大降低。
由于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使得許多資產的價值可能已經發生貶值,導致或有負債沒有得到正確反映,某些環境損失未納入核算范圍,于是企業經營業績被夸大,信息使用者的風險隨之加大。實際上,財務風險的增大,是由企業缺乏自我約束其環境行為和控制其環境影響的內在動因所決定的。環境管理會計以其所特有的功能,在影響決策者意識與行為的過程中扮演了一種重要的角色。其具體機制是將企業對于外部環境所產生的各種影響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進而使企業為之承擔起社會責任,也就是所謂的外部成本內部化。一旦外部環境成本轉化為企業內部成本,他們就會列入企業的財務報告體系之中,體現了會計的穩健性原則,降低了財務風險。
(三)改善公共關系
1.社區關系。隨著人類環保意識的提高,企業環境業績已成為利益相關者關注的重點。如果企業在決策中不考慮利益相關者需求的變化,將可能給企業和社會帶來巨大的損失。例如,上世紀90年代的美國殼牌石油公司的鉆井平臺事件,由于在選擇方案時未能考慮利益相關者對保護環境的要求,其產品遭到消費者抵制,所喪失的現金流量遠遠大于生態處置方案的成本。我國企業實施環境管理會計,通過定期檢查對社區環境的影響,實施反映社區居民意見的改善環境計劃,公開企業有關環境的信息,不僅可以向市場傳達有利信號,樹立“負責任”的企業形象,同時也可以滿足國際社會對企業環境保護的要求。良好的形象是企業無形資產的構成要素,企業競爭能力的提高是無形資產發揮作用的外在表現形式,特別是當企業的形象已經深入所在社區和廣大消費者心中時,企業就具有了競爭對手難以替代的競爭優勢。
2.政府關系。作為環境保護主要監督者的政府,不但制定了嚴格的處罰條例來監督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同時對于一些“綠色企業”還采取稅收減免,財政補貼和優惠融資貸款等措施。例如,我國政府對進行資源綜合利用或利用“三廢”生產產品的企業,從一開始的項目可行性研究到最終的利潤分配,幾乎每一個環節都可能享受某種優惠政策;對于主要用于防治和治理環境污染的設施,可以采用加速折舊法以盡快收回投資。
(四)提高質量
環境管理會計首先體現的是一種環境管理理念,貫穿于企業價值創造的全過程,其最終目標是降低產品與服務對環境的有害影響,企業內部價值鏈始于原材料的采購;然后是零配件的生產、制造和裝配、批發分銷;最后是零售產品或服務到最終用戶,也就是供產銷三個環節。環境管理理念要求企業采購無污染或少污染的原材料和使用清潔的能源;在生產過程中,通過產品生態設計、全面質量管理、成本企畫等方法的綜合運用,有效地減少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售后產品不含危害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因素,易于回收利用。
環境管理會計是一種應用技術。作為企業環境污染主要動因的資源流動與消耗,需要企業利用環境管理會計系統去跟蹤、識別和分析整個資源流轉,深入各環節分別計算廢棄物發生成本,尋找全面提升環保效率、降低環境污染和提高產品質量的潛在動因。“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線”,由于消費者對企業質量的信賴,必然會增加對其產品的購買,市場需求的擴大和市場份額的提高,增強了企業的競爭能力。
二、對外開放的作用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和貿易自由化的發展,關稅已大幅度下降,傳統的非關稅壁壘措施也得到了控制,各國貿易壁壘的種類和形式發生了變化,環境貿易壁壘作為貿易保護主義的一種新形式應運而生,并具有愈演愈烈之勢。環境貿易壁壘幾乎波及到我國外貿出口的所有領域,每年造成的損失相當于當年出口總額的20%左右,價值高達幾百億元。國際上經常使用的環境貿易壁壘主要有:
一是“綠色關稅”,又稱環境進口附加稅,是指以保護環境為理由,對某些進口產品除征收一般關稅外,再加增環境稅。
二是“綠色技術標準”,以保護環境的名義,通過立法手段制定苛刻的強制性環保技術標準,限制或禁止外國商品進口。
三是“綠色檢疫”,某些國家制定嚴格的衛生檢疫標準,特別是對食品中農藥殘留量、放射物質殘留量、重金屬含量等要求十分嚴格,限制或禁止外國產品特別是食品的進口。
四是強制性措施,一般是以進口產品的生產制造環境、方法、過程等不符和本國環境要求為理由,強行禁止某些產品進口。
五是環境貿易制裁,即一國以另一國違反國際環境條約為理由采取的強制性進口措施。
六是環境許可證制度,環境配額等其他形式。
環境管理會計不單是企業內部的管理會計,還是國際化的會計,因為環境問題是全球性的問題,環境保護需要進行國際合作和交流。發達國家對自身環境保護越來越重視,有將發展中國家作為污染物避難所的傾向。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一方面可以通過環境管理會計提升產品的環保質量,以滿足國內外不同環保條款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環境管理會計發現外國在貿易合作中對我國環境的破壞,以保護我們的環境。
三、對環境管理及環境管理系統的作用
雖然環境管理會計是企業會計系統的一部分,并主要為企業利益相關者提供信息,但是環境管理會計的產生是基于環境管理需求的,因此環境管理會計的實施,其作用會從企業內部管理延伸到外部,在提高企業效益的同時,改善對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耗用程度、減少污染、加大廢棄物處理力度。這也是實行環境管理會計的目的之一。
環境管理體系是幫助組織系統地識別其活動中的環境因素及影響,制定明確的符合性目標,持續改進業績,并實施全過程管理的一套正式的程序和方針。環境管理會計通過提供相關的信息和控制手段,保證了環境管理系統的實施,成為服務于公司環境管理的一個重要手段。環境管理系統的實施需要耗費一定的代價,如人員的培訓費、技術改造費等。環境管理會計的建立,有助于企業認識其所發生的環境成本以及推行環境管理系統的效益,從而容易獲得最高管理部門的支持,保障環境管理系統的建立與實施。在對企業經濟活動的環境影響進行評價時,環境管理會計可以將結果轉化為可計量、可理解的指標,并進行報告,從而使企業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確定合理可行的環保方針。因此環境管理會計與環境管理系統是一種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互不缺少的關系。
[參考文獻]
[1] 鞠秋云。試論我國環境管理會計走向現實的基本途徑[J].理論界,2005(11)。
[2] 肖序,周志方。環境管理會計國際指南研究的最新進展。會計研究,2005(9)。
[3] 周一虹。 生態效率指標:環境業績指標和財務業績指標結合方法探討。 蘭州商學院學報,2005(3)。
[4] 趙麗麗,管占龍。借鑒先進經驗促進我國環境管理會計的發展。會計之友,2005(8)。
[5] 胡偉,肖淑芳。環境管理會計的產生與發展——從各利益相關者在環境管理會計的發展中扮演的角色談起[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04(3)。
[6] 張銀華。芻議環境管理體系與環境管理會計[J].會計之友,2004(9)。
[7] 干勝道,鐘朝宏。國外環境管理會計發展綜述。會計研究,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