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溯我國和世界會計發展史,會計發展已經有三千年歷史。會計發展歷盡艱難險阻,經歷無數次實踐和變革,從最原始的會計發展為今日比較完整的會計體系、準則、制度等,無不經歷了歷史滄桑、歲月風霜歷練。回首過去的會計發展史,展望未來會計工作重任,會計工作要貫徹科學發展觀,認真履行職責,加強能力建設,銳意改革,開拓創新,扎實工作,為企業發展戰略和國家經濟建設服務,使我國的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推動世界經濟和諧發展做出貢獻。
一、回首中國會計三千年滄桑史
回首中國會計三千年的發展史,是漫長而曲折的,充滿了艱辛。
(一)、中國“會計”一詞的最早出現
中國會計有著悠久的歷史。如果說原始的計量記錄行為始于舊石器時代的中晚期,那么,見之于文字記載的中國會計,已于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250年左右的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就初具規模,那時,中國就有了“會計”的稱謂,并認識到,會計工作是一項由零星核算到匯總核算再到三年大計的系統過程,這一系統過程應當真實、恰當。會計在當時的涵義是:既有日常的零星核算,又有歲終的總核算,通過日積月累的歲會的核算,達到正確考核王朝財政經濟收支的目的。
(二)、中國古代會計組織體制的改革歷程
公元1000年,中式會計在盛唐的基礎上又有新的進展,并依舊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從公無1002年到1068年,連續三代皇帝推行財計組織體制改革,試圖以此理順中央與地方財計之關系。公元1069年,王安石以“理財”為綱進行變革,并以“制置三司條例司”作為改革的總機關。公元1074年,設置“三司會計司”,以此總考天下財賦出入,實行一州一路會計考核制度。盡管以上改革未果,然而,這些事件卻在會計發展史上造成了重要影響。公元1078年至1085年,又回復到唐朝的“三省六部”體制,并重新確立了政府會計、出納及審計的組織地位,使會計工作恢復到正常狀態。上述史實表明,在11世紀,中國所進行的財計改革,在當時世界上依然具有先導性作用。
進入12世紀后,南宋的“審計院”設置,以及明朝的“都察院制度”、財物出納印信勘合制度、黃冊制度,以及繼承兩宋之制所實行的《會計錄》編纂制度與錢糧“四柱清冊”編報制度等,也依然閃爍著中式會計的歷史光輝,為世界會計史研究者所肯定。宋朝采用“四柱清冊”的方法。“四柱”指舊管、新收、開除、實在,即現時會計術語的期初結存、本期收入、本期付出和期末結存。
《宋史》云:“殊不知大國之制用,如巨商之理財”。此議揭示了公元10世紀以后,中國商業的發達及巨商在理財方面的重要影響。至明代,不僅商業與舊式金融業又有一定發展,而且手工業作坊也有了新的進步,在封建社會內部已孕育過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萌芽。
然而,正是從15世紀中葉起,中國開始在政治、經濟、文化及科學技術方面落后于西方國家,自此,文明古國的會計占主導地位的時代過去了,而近500年左右的世界會計史一直朝著西方經濟發達國家占主導地位的方向發展。
20世紀初,西方現代復式簿記傳入我國,主要在海關、郵政、銀行、鐵路及大的工商業中使用。
(三)、新中國的成立后,我國陸續建立了適應國情的會計制度和準則。
新中國建立后,我國在借鑒前蘇聯會計模式的基礎上,繼續使用復式記賬法,結合我國實際,逐步建立了我國會計制度。經過幾十年的會計實踐,形成了適應我國經濟管理要求,指導我國會計實踐的一系列會計制度。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我國對會計也進行了很大的改革,并與國際會計慣例接軌,制定和發布了《企業財務通則》,《企業會計準則》,以及13個行業會計制度,于1993年7月1日在全國實施。1997年至今,具體會計準則的陸續出臺。2006年2月,財政部發布新修訂了《企業新會計準則》,新準則的出臺是市場經濟發展與經濟全球化的客觀需要,是中國會計核算制度改革的必然。
二、追溯西方會計一千年發展史
追溯西方會計一千年改革的發展歷史,是迅速的,充滿了高漲的熱情。
(一)、西式單式簿記的崛起
10世紀至11世紀,作為中世紀西歐工商業中心的城市興起,并很快得到發展。11世紀末至12世紀,在十字軍東征后,意大利北部的倫巴底和中部的托斯坎尼開始控制了東方和西歐的中介貿易。意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薩和法蘭西的馬賽、那勞阿里等城市里的商人積聚了大量資本,并陸續將其投入到工業及銀錢業中去,從而進一步促進了手工業、商業和銀錢業的發展。12世紀至13世紀,市民爭取城市自治的運動日益高漲,并最終通過激烈斗爭建立了一些城市國家,諸如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薩等,很快便成為資本主義經濟產生的基地。13世紀至14世紀,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以威尼斯為中心的地中海貿易區形成,威尼斯開始成為東西方貿易的中介,它所發行金幣“杜卡特”已在歐洲貨幣市場上占據支配地位,至14世紀經營銀錢業的商戶已達一百多家。與此同時,在13世紀至14世紀,行會在各城市國家中發展起來,而通過行會所結成的資產者同盟,已成為向封建建主宣戰的得力組織。上述變化結果,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資本主義生產的最初萌芽,在十四世紀、十五世紀,已經稀疏地可在地中海沿岸看到。”這便是借貸復式簿記得以在意大利北部城邦萌芽、產生及獲得初步發展,最終促使西式簿記崛起,并取代東方會計歷史地位的主要原因。
(二)、西方復式簿記的產生
在資本主義經濟關系萌芽及生長階段,產生了佛羅倫薩式、熱那亞式與威尼斯式簿記、“三式薄記”的光輝照亮了未來西歐乃至世界會計的發展里程,它實現了世界由古代會計發展階段向近代會計發展階段的轉變,改寫了世界會計發展歷史,產生研究復式簿記的光輝文獻《薄記論》,并揭開近代會計發展史的嶄新篇章。在16世紀至17世紀,德國、荷蘭、法國等先后繼承與發展意大利的復式簿記實務與理論,最終在歐洲造就“帕喬利時代。”17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掃清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障礙,進而帶來18世紀70年代的產業革命,這一重大變化使英國會計的發展進入到創新時期。同時,18世紀在鞏固興旺發達起來的公共會計師事業及它在審計、復式簿記原理與早期成本會計方面的貢獻,使英國很快成為世界會計發展中心,這一歷史地位一直保持到19世紀。
(三)、西方復式簿記實現了世界會計發展史的根本性轉變。
從13世紀到19世紀,在復式簿記時代700年左右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實現了世界會計發展史上的兩大根本性轉變,一是實現了由古代會計發展階段向近代會計發展階段的轉變,其間適應早期市場經濟發展變化要來,逐步以復式簿記的方法體系取代了單式簿記的方法體系,并較為系統地建立了“簿記學”的基本理論。二是在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在產業革命的深刻影響之下,適應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建立成本會計為立足點,以會計在公司經濟管理中的地位為基本指導思想,已在實務處理與理論方面開始朝著會計時代的方向發展轉變,這一轉變在進入20世紀后才最終完成。
(四)、西方會計的崛起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西方會計崛起是資本主義經濟軍先在西歐產生、發展之必然結果,其后,它在近代會計發展史上占據支配地位,又是科學技術進步、產業革命在西歐發生與發展,以及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之必然結果。至20世紀初,伴隨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心轉移,世界會計中心也就從英國乃至西歐轉移到美國。
(五)、西方經濟的發展,使傳統會計發展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
進入公元11世紀后,西歐的封建化過程才基本完成,這一歷史進程比中國晚了一千多年。然而,中世紀的鼎盛時期轉眼而至,商業的興起,城市的建立與發展,約二百年左右,西歐便很快進入到經濟專業化的興旺發達時期,這種演進速度又比中國快了500年左右。公元后第二個千年會計的發展,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拉開了帳幕,此后,東西方國家在經濟發展方面的差距越來越大,自然而然兩者在會計發展方面的差距也逐步擴大,這是公元11世紀至20世紀世界會計發展史上一個重大的歷史事實。1494年,被譽為“現代會計之父”的巴其阿勒發表了《算術、幾何與比例概要》一書,系統地論述了復式記賬法,這是會計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18-19世紀間產業革命的興起,股份公司的出現,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對現代會計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1930年,美國第一次討論會計原則,將會計實踐上升到理論,再用來指導實踐;為加強內部管理的需要,使傳統的會計分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兩個分支。
三、回顧我國企業近三十年會計改革歷程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至今,我國經濟體制從高度集中計劃經濟到有計劃商品經濟、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直至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完成了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換。與此相適應,會計改革也正是緊密結合經濟體制轉換穩步推進的。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初建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并與國際會計慣例相協調的會計模式。主要包括:會計法規體系、會計執業和職務資格準入制度、會計專業技術等級評價系統、會計行政監管體制以及會計的國際協調等諸多方面。
自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企業會計改革一直處在經濟體制改革的前沿,《企業會計制度》及相關會計準則與國際通行做法的差異大為縮減,以國際會計準則為例,我們將幾十項會計政策與之對比,除個別方法因我國國情而未采納國際會計準則的做法外,其他內容在總體上已趨于一致或相近。在企業會計改革及其國際化的進程中,我國僅用了短短10多年時間就走過了西方國家70多年所走過的路。聯合國國際會計和報告標準政府間專家工作組會議與會代表認為,中國是轉型經濟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會計改革最為成功的典范。
2006年財政部陸續頒布了新的會計準則,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圍內實施,證券公司、保險業、基金管理公司及證券投資基金、部分中央企業在2007年也開始執行新會計準則。執行新會計準則,對于規范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行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提升企業現代化管理和國際化經營水平,推動企業穩健經營,加強企業財務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國有企業執行新會計制度面臨主要問題是如何消化和處理多年來歷史形成的不良資產。為加強對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規范企業清產核資工作,真實反映企業資產及財務狀況,完善企業基礎管理,2003年9月9日,國務院國資委審議通過《國有企業清產核資辦法》,并于2004年在全國范圍內實施清產核資工作,按照規定工作程序、方法和政策,對國有企業經營性資產進行賬務清理、財產清查,并依法認定企業各項資產損溢,從而真實反映企業資產價值和重新核定企業國有資本金,為國有企業轉制、改組、改造打下了基礎,對順利實施新企業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進一步規范企業會計核算,有著極其重要意義。
四、會計發展的實質
會計是一種確認、計量、記錄經濟事項的技術,以真實反映會計主體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會計始終處在特定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之中。會計作為一種管理活動,具有國家化和國際化的性質,各國政治、經濟、法律體系、文化教育與科學技術等因素必然影響和制約會計的發展。
(一)、經濟愈發展,會計愈重要,會計是為經濟和社會服務的。
會計是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愈發展,會計愈重要。隨著社會生產的日益發展和生產規模的日益擴大,會計經歷了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會計從簡單地計算和記錄財務收支,逐漸發展到利用貨幣計量來綜合地反映和監督經濟過程,會計的方法和技術也逐漸完善起來。現在用會計電算化來代替手工操做就是一個例證。更重要的是,利用會計管理經濟發揮作用日益顯著,日益為人們所認識。
(二)、會計做為國際通用語言,會計信息成為各市場主體市場交易的媒介。
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發展經濟必須放眼世界,積極參與到世界經濟體系之中,國家的經濟決策也必須從全球角度考慮問題;會計作為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會計信息已經成為各市場主體達成市場交易的重要媒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經濟全球化也必然會對會計產生全面而深遠的影響。雖然從16世紀的東印度公司開始,就有了國際性的投資,但是由于業務量少,跨國公司對會計國際化的需求不高。跨國公司是壟斷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產物,它的出現與資本輸出密切相關。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跨國公司得到迅速發展。美國跨國公司的數目、規模、國外生產和銷售額均居世界之首。到了20世紀60年代,隨著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急劇增加,跨國公司的各類業務也更加復雜,跨國公司才開始考慮會計國際化的問題。據聯合國有關機構1993年的統計,當時世界上共有37000家跨國公司其海外附屬公司總計達17萬家。37000家母公司中,90%是西方國家的,90%中又約有一半屬于美國、日本、德國、荷蘭、意大利五國;屬于發展國家和地區的跨國公司只有2700家。
跨國公司的迅猛發展,使得他們對會計信息國際可比性的要求就越來越高,因此紛紛要求各國子公司按照母公司的標準提供會計信息,編制財務報表。而子公司還必須按照子公司所在國的要求編制會計報表,以滿足所在國家稅收等方面的需要。這樣不僅編制會計表報的成本非常高,并且會計差異不可避免。1993年德國戴姆勒——奔馳公司擬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時,按德國會計標準編制的財務報表是盈利615萬德國馬克,而按美國會計標準編制則是虧損1839萬德國馬克,兩者相差2454萬德國馬克。跨國公司希望通過會計國際化盡可能的避免諸如此類情況的發生,消除巨大的會計差異,實現最大化的利益。此外,跨國公司的跨國股東和債權人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也客觀上要求跨國公司提供統一可比的會計信息。
(三)、資本市場國際化,需要統一的會計準則和標準編制會計報表,滿足多方的需要。
隨著發行債券和股票突破國家界限,國際性的籌資活動日益增多,資本市場國際化不斷提高。80年代以來,全球跨國直接投資平均每年增長29%左右,比世界貿易額的增長幅度高3倍,比世界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幅度高4倍。以美國為例,美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1966年時為520億美元,1984年時增至2330億美元,翻了兩番多。而其他國家的公司在美國的投資也在迅速增長,1966年時為90億美元,1982年增至1250億美元。為了降低交易費用,需要統一的會計準則和標準來編制的會計報表,一方面可以滿足資本供需雙方了解財務狀況的需要,另一方面也為國際證券監督機構的監管提供方便。
(四)、經濟全球化使得企業的內外部環境超越了國界,會計要滿足多國的要求。
會計發展必須體現國際化的要求。對此,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工作最為引人注目。國際會計準則不僅能夠減少各國會計準則的制定與生產成本,而且還能夠促進國際會計的協同,促進國外投資的發展。在為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制定過程中,為了贏得世界范圍內最大程度的支持,實現會計國際化,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采取在原則上力求統一,在具體會計處理程序和方法上力求靈活多樣,以便不同的國家盡可能接近會計準則的基礎上進行選擇。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工作卓有成效,歐盟是在會計國際化工作中取得最大成就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在歐盟正式頒布的要求各國執行的指令中,與會計和財務報告事項直接有關的指令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五、展望未來會計工作,會計任重而道遠
國家統計局在2007年公布:2003-2006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10.4%,大大超過世界經濟平均增長4.9%的水平;2006年,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的180個國家和地區中,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居第11位;同時,我國的經濟總量(GDP)迅速增加,按匯率法計算,2006年已達26452億美元,居世界的位次由2002年的第6位上升到第4位,占世界GDP總量的比重由2002年的4.4%提高到5.5%。今天的中國絕不是三十年前的中國,更不是五十年前的中國。由于中國經濟的影響增強,新一輪會計改革中的國際趨同,引起了許多國家的很大關注。我國的新會計準則體系,不僅對上市公司有影響,對會計本身有影響,而且對會計教學、會計思維、會計與其他學科相互關系都會產生影響。
要看到,作為一個擁有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國,我們要進一步開拓市場,進一步搶占制高點,就必須進一步調整發展思路,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我們和世界上任何一個二流公司合作,用我們的市場換他的資本份額,都可以在不太長的時間內把他改造為我們共有的一流公司。我們為什么不拿市場換資本呢?資本是最具有流動性和全球性的,而我們會計是最懂得資本流動規律的。
在會計發展的過程中,不僅僅要借鑒和吸收國際會計準則和一些發達國家準則中的有用成分,更應該積極參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在歐美主導的國際會計標準體系中注入新的力量,使這個體系更加成熟和完善。使國際會計準則更多的代表發展中國家的利益,體現發展中國家的聲音,減少會計準則的協調成本。近年來中國在參與和實施國際會計準則方面中國表現了極大的積極性。央行行長周小川表示希望全面向國際會計準則趨同,拋棄原計劃經濟時代的所謂“中國特色”會計準則。
隨著中國經濟迅速發展,隨著中國影響力在世界逐步擴大,會計行業也正在迎來自己的春天,會計事業正邁進一個充滿生機、活力和希望的嶄新歷史階段。會計工作的發展,會計地位的提升,得益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同時,只有扎根經濟社會發展,并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好的技術支持和信息平臺,會計才能永葆生機和活力。縱觀中外會計發展史,衡量會計反哺社會、奉獻社會的主要標志,會計不能只為會計服務,也不能只為微觀經濟服務,要為社會服務,要為國家服務,要為國際服務,要為整個世界服務,可見,會計的未來工作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