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物视频网站,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欧美人与zoxxxx视频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行政預算管理論文 > 經濟后果視角下企業合并會計處理方法的選擇

經濟后果視角下企業合并會計處理方法的選擇

【摘 要】 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是企業合并的兩種會計處理方法,兩者的選擇是否具有一定的經濟后果一直是會計界關注的焦點。本文闡述了經濟后果的含義,分析了在合并業務中對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的不同選擇產生的不同經濟后果,并對我國當前允許“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并存的二元格局的合理性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經濟后果;合并會計; 購買法; 權益結合法

  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是企業合并的兩種會計處理方法,兩者方法的選擇一直是會計理論界和實務工作者爭論的焦點。有學者以TCL集團的合并案為研究對象,分別采用購買法與權益法進行會計處理,結果是不同的處理方法對財務狀況、經營成果項目產生了明顯的差異。企業是一個由投資者、客戶、企業管理者等相關者構成的利益集合體,不同的會計方法選擇產生的不同會計信息,會導致具有不同偏好的利益關系人對可能產生的各種經濟后果進行權衡,最后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決策方案。因此,購買法和權益法的選擇不僅具有明顯的經濟后果,而且在某一特定的環境因素的影響下還可能轉化為嚴重的經濟后果。

  一、經濟后果的含義

  什么是經濟后果?會計是否具有經濟后果?最早提出會計具有經濟后果觀的是斯蒂芬·澤夫。他在1978年《“經濟后果”的產生》論文中是這樣闡述的:“會計報告對企業、政府和債權人的決策制定行為的影響”。它是從會計信息作用的角度來進行解釋,認為管理者對合并會計處理方法做出選擇,通過生成的財務報告對財務報告的使用者產生影響,影響他們的策略性決策過程,進而影響決策結果。即各方利益者在合并業務處理中需要一個博弈過程,選擇能實現自己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合并方法——購買法或權益結合法。博弈的“結果”顯然是使一部分人受益,使另一部分人受損失。

  威廉姆·司可脫在其《財務會計理論》中將經濟后果定義為“經濟后果是指不論證券市場理論的含義如何,會計政策的選擇都會影響公司的價值”。這一定義是從資本市場角度來分析,說明企業對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的選擇將會影響信息相關者的決策行動或影響公司在市場上的價格和投資價值,從而引起社會經濟資源的重新配置和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1999年FASB在發布取消權益結合法的草案時,遭到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對,說明美國的企業管理層認為不同的并購會計方法會帶來不同經濟后果的。胡淑敏(2008)實證研究也顯示,新合并會計準則的出臺給我國證券市場帶來了明顯的經濟后果,有顯著的市場反應。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合并會計準則不僅是一種技術規范,而且還具有明顯的經濟后果。合并會計方法的選擇為不同利益集團爭取對己有利的“經濟后果”和“政治利益”提供了可能,也是企業快速提升經營業績的重要途徑。

  二、不同合并會計方法產生的經濟后果分析

  2006年12月15日《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并》(下文簡稱“合并準則”) 的頒布,填補了我國企業合并規范的空白,使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內容更趨完善。

  合并準則將企業合并分為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該準則雖然沒有明確提出“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但從其規定的計價基礎以及會計處理程序來看,采用的是購買法與權益結合法并存的做法。即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采用權益結合法,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需要采用購買法。我國學者的研究結論大多為有差別說,認為企業合并的不同會計處理方法對企業價值、股東等利益者都存在差別性影響且具有不同的經濟后果。具體表現在:

  (一)對企業資產價值和經營成果的影響

  從資產價值上看,購買法所報告的凈資產通常大于權益結合法。眾所周知,權益結合法是以合并各方凈資產的賬面價值入賬的,而購買法則按合并的凈資產的公允價值入賬,當所支付的價款大于被并方凈資產公允價值時,將其差額確認為商譽,在以后年度不需要對商譽進行攤銷,但在年末要對其進行減值測試。當物價持續上漲或資產質量較好時,合并企業資產的現行公允價值一般會大于其賬面價值,因此,在合并當年的資產負債表中,采用購買法所報告的凈資產通常大于權益結合法。

  從利潤上看,權益結合法所報告的利潤通常大于購買法。首先,按準則規定,購買法只能將合并日后實現的那部分收益并入合并企業的當年凈收益,而權益結合法是將合并當年的凈收益全部并入合并企業的當年凈收益。因此,只要合并不發生在年初且當年有利潤的情況下,按權益結合法確認的收益要比購買法的收益高,進而擁有較高的凈資產收益率。據2008年9月12日最新數據顯示:在執行新準則的2007年度中,滬市有97家公司利用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而增加公司利潤,涉及金額共計50.5億元,平均每家達到了5 000萬。其次,在合并以后年度,權益結合法可以通過合并目標企業的留存收益或出售資產獲得即期收益,再加上無需攤銷商譽,因而能夠產生更多的合并盈利。這也許是當前企業對權益結合法產生偏好的原因之一。最后,權益結合法的應用確實可以避免企業ROE和EPS的大幅下降,并為合并以后年度留下了較大的利潤增值空間。我國陳信元教授(2001)的實證研究也證實了這一結論。

  (二)對社會資源配置的影響

  資本市場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通過價格機制引導資金的流向,從而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效合理配置。Bancorp Piper Jaffray(1999)對1989-1997年期間的8 667項合并交易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從合并一年后的EPS增長情況看,應用權益結合法的企業平均比購買法的多增長7.5%,并且認為差異主要是受購買法商譽攤銷的影響。從公司股價表現看,采用權益結合法處理的表現要比購買法的好,而且還高于平均市場表現的9.1%。顯然,市場對采用權益結合法所帶來的較高EPS報告及股價做出了積極反應。目前,我國資本市場還遠未達到有效市場的程度,普通投資者更是難以識破管理當局利用會計政策操縱利潤的企圖。資本就會向那些報告收益較高、但實際盈利狀況并不一定理想的企業流動,從而導致社會資源配置的無效率。

  (三)對管理層薪酬的影響

  從上文分析可以看到:不同的會計政策會導致企業收益產生差異。在現代企業中,企業管理當局與股東之間通常簽有一定的獎酬計劃,而這些計劃與企業收益直接掛鉤,當報告期盈利增加時,管理層的報酬也隨之增加。因此,作為理性經濟人的企業管理層,他們必然根據其需求和目的選擇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當上市公司處于較差盈利狀況時,其管理層往往會通過選擇權益結合法來提高公司業績,以達到提高管理層報酬的目的;而當上市公司處于盈利能力較強的情況下,其管理層往往會選擇購買法,以達到合法避稅、平滑業績的目的。如果企業管理層需要給債權人傳遞企業具有高償債能力的信息時,他們則會偏好于購買法,這是因為購買法往往高估企業的償債能力。這也是上市公司管理層在不同的時期會對不同會計處理方法產生偏好的原因。

  (四)對股東財富的影響

  對股東財富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股東付出更高的合并溢價。Stephen R.Moehrle研究結果顯示:采用權益結合法的公司比采用購買法的公司需要支付更高的并購溢價。也就是說,對同樣一筆交易,由于采用權益結合法使目標公司股東的股票價格更高,這樣,收購公司的股東就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從而減少并購企業的股東財富。如AT&T為了NCR配合使用權益結合法,多支付了3.25億美元的并購溢價。

  三、我國當前“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并存格局的合理性分析

  當世界各國都趨向于取消權益結合法時,我國合并準則卻允許“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并存。目前,我國會計界對二元格局合理性的爭論相當激烈,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向國外靠攏,取消權益結合法,只能采用購買法;二是認為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權益結合法有其生存的必要,并對權益結合法的適用范圍實施嚴格限制。筆者贊同后者,主要出于以下幾點原因:

  (一)具有中國特色的合并業務的需要

  首先,根據我國學者對上市公司發生的合并案例的實證研究結果顯示:我國發生的企業合并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參與合并的雙方是同受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控制的關聯企業,并購價格和凈資產公允價值的確定難免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從實施控制方來看,其所能實施控制的凈資產只是從左口袋搬到右口袋,只是企業內部資源的整合,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其次,我國許多上市公司均由國有企業剝離而來,絕對控股地位的非流動國有股占有一定比例。2005年開始的股權分置改革并未徹底,公司的大部分股權還沒有明確的市價,即使已經上市流通的部分股權,由于股價受投機因素影響,也不能真實反映價值。再次,在我國政府主導的市場條件下,某些合并根本不是參與合并企業自愿的,而是政府部門的“拉郎配”。譚勁松教授(2003)通過對2000年底以前的10起換股合并案例的分析發現,導致合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政府為滿足其政策目的的引導行為,經濟利益并不是這些合并的主要目的。在合并過程中,參與合并雙方往往都缺乏自由選擇的權利,也缺乏討價還價的博弈過程,使購買法應用失去了并購價格和凈資產公允價值這個核算基礎,而恰為權益結合法的應用提供了基礎。因此,當前我國提出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并存的格局是切合我國形勢需要的。

  (二)確定公允價值條件缺失的需要

  公允價值是我國會計界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在合并會計準則、金融工具會計準則和資產減值準則中都要觸及公允價值這一敏感話題。而在我國現有的情況下,合并企業的公允價值難以通過評估獲得。首先,資產評估人員的素質有待提高。我國資產評估業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成立的,經歷20多年的發展,注冊資產評估師隊伍雖已初具規模的,但整體的業務素質還較差。其次,資產評估機構管理還不夠完善,目前開展較多的業務仍是單項資產評估,對并購企業整體價值評估還屬于低級階段,尤其是公司價值的確定具有較大的難度和不確定性。最后,我國資本市場還不夠發達,公允價值難以在短時間內實施。因此,采用賬面價值的權益法就顯得更合理。

  (三)我國現有會計隊伍素質的要求

  根據資料顯示:截至2007年底,全國會計從業人員超過1 000萬人,其中具有中高級資格的人員僅有124萬多人,執業注冊會計師7萬多人。雖然他們在實踐工作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知識結構老化、業務鉆研熱情不夠,缺乏終身學習和進修的意識,會計職業判斷能力不強,致使對業務的估計、判斷產生較大的偏差,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由此可見,權益結合法操作簡單,更適合我國國情的需要。

  基于上述原因,筆者認為我國應當選擇的是允許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并存,并對權益結合法的適用范圍實施嚴格限制。當合并方之間不存在關聯時,各方出于自身利益需要討價還價,博弈產生的并購價和凈資產公允價值比較可靠,采用購買法能真實反映并購結果。當合并方存在關聯時,并購價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凈資產公允價值也難以確定。采用購買法進行會計處理,容易誘發利潤操縱現象。從合并準則實施一周年的結果來看,權益結合法有許多優點,但也存在不少缺陷,如被企業作為調節利潤的工具等,因此應對權益結合法的適用條件給予限制,只能允許確實符合條件的合并企業采用,從而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廉姆·司可脫.財務會計理論(中譯本)[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2] 新企業會計準則重點難點解析編寫組.新企業會計準則重點難點解析.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06.

  [3] 會計準則現利潤操縱漏洞 財政部將出新解釋.中國財經網,[EB/OL]. http://www.fec.com.cn/fecnews,2008,(09):12.

  [4] 黃世忠,陳箭深.企業合并會計的經濟后果分析[J].會計研究,2004,(8).

  [5] 胡淑敏.新合并會計準則的市場反應研究[J].財會通訊,學術2008,(6).

  [6] 丁友剛.企業會計合并方法:問題、爭論與選擇[J].會計研究,2004,(3):69.

  [7] 譚勁松,黎文靖,譚燕.企業合并中的多方利益博弈——項10 起換股合并案例為基礎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3).

  [8] 陳信元.我國上市公司換股合并的會計方法選擇.案例分析與現實思考[J].會計研究,2001,(5).

  [9] 龔光明,等.會計政策選擇:理論邏輯與經濟后果[J].會計研究,2004,(7):24.

  [10] 吳玉心.TCL集團合并會計方法選擇的財務效應.中華會計網校,[EB/OL].http://www.fec.com.cn/fecnews.2004,(10):14.

  [11] 【特別報道】解放思想 再鑄輝煌—財政部副部長王軍提出我國會計改革的目標及創新思路.[EB/OL].2008,(08):26.http://www.mof.gov.cn.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

<th id="q6zaz"></th>
    1. <del id="q6zaz"></del>

    2. <th id="q6zaz"></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