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www.crifs.org.cn 2008年7月14日 呂杰
財務披露監管是公司的利益相關者對財務信息披露進行的監督與管理。就財務信息披露而言, 問題并不在于是否披露, 而在于披露的范圍、數量、質量和披露的時間。從現實經濟活動來看, 無論是公司違法亂紀, 還是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實施“逆向選擇”, 其本原都是由于公司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財務信息不對稱。財務信息的不對稱包括了三個方面的內含: 一是數量上的不對稱, 即利益相關者應當獲得的信息沒有被獲得; 二是質量上的不對稱, 即利益相關者獲得的是不真實、不相關的信息; 三是時間上的不對稱, 即利益相關者沒有及時獲得應當及時獲得的信息。因此, 有必要引入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理念, 利用企業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相互制衡監督, 以保證財務信息披露的質量。
一、國外研究現狀
公司對利益相關者負責的觀念起源于20 世紀初美國的實務界。當時, 鑒于企業引發的社會問題日趨嚴重以及由此在民眾中所產生的不滿情緒不斷高漲, 一些明智的企業領導人員開始對企業的所有利益相關者的權益給予全面的關注。1929 通用電器公司的一位楊氏( Owen D.Young) 經理在他的演說中指出, 不僅股東, 而且雇員、顧客和廣大公眾都在公司中有一種利益, 而公司的經理們有義務保護這種利益。瑪格麗特.M.布萊爾強烈主張應當將利益相關者納入到公司治理當中去。波特也提出了類似的主張。他認為,應鼓勵長期職工所有權, 鼓勵公司董事會具有更廣泛的代表性, 應該給予主要顧客、供貨商、職工代表在董事會的發言權。斯坦福研究所的瑞安曼, 普費弗和薩蘭西克等提出,“利益相關者是企業生存的必要條件, 是互相依存的關系”。費里曼、鮑伊、古德帕斯特等則從戰略管理的角度強調利益相關者在企業戰略分析、規劃和實施中的作用。米七爾、伍德、唐納森等則用發展的觀點來分析問題,指出“公司和利益相關者的利害關系是不斷變化的,應該動態看待利益相關者”。
( 一) 利益相關者理論
在公司治理方面的應用20 世紀80 年代以來, 隨著利益相關者理論的不斷發展, 利益相關者理論在公司治理和公司戰略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公司治理中考慮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有重大意義: 首先, 利益相關者參與公司治理有利于公司內部制衡的實現, 有利于降低“代理成本”; 其次, 利益相關者參與公司治理有利于對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形成有效保護, 激勵他們為公司長遠績效的提高而努力; 再次, 利益相關者參與公司治理能夠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有利于公司社會責任的實現。另外, 利益相關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還可以體現在能夠推動公司經濟民主, 推動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因此,利益相關者參與公司治理成為必然。
( 二) 財務披露監管理論
早期的財務披露監管理論是基于公共利益觀而形成的, 列夫威奇( 1980) 認為財務披露監管的理由為: 管理當局會獨占信息而不對外披露; 投資者是幼稚的, 缺乏對會計數據的理解; 投資者不能分辨會計盈余的變動是否由于會計方法的改變; 會計信息是不同計量屬性的混合; 可供選擇的會計方法過多, 使會計數據含義不清; 由于會計選擇和估計的使用, 會計數據缺乏客觀性。因此有必要實施統一的財務披露制度和財務監管。后來, 在接受了有效市場假說后, 隨著對財務信息的外部性、信息不對稱性和市場中的機會主義行為等方面的研究不斷深入, 一些人提出了市場失靈來解釋強制性財務信息披露監管。財務信息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特性使得財務信息供給不足, 財務信息市場化交易將不能緩解資本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 甚至會導致選擇性財務信息商品供給, 使資本市場信息不對稱加劇, 造成部分投資者退出資本市場萎縮, 資源配置功能下降甚至是市場關閉, 所以為了公共利益有必要進行強制性財務信息披露監管。目前利益集團論出現后, 也被用來解釋財務信息披露監管。司哥特( 2000) 認為利益集團論比公共利益論能更好地說明監管現實, 預測未來監管實踐。司哥特指出“財務報告的編制都體現了各大利益集團的利益沖突......這個特征是以沖突為基礎的利益集團理論相一致的。” 他認為,“因為無法知道如何計算出相互沖突的信息使用者———投資者和管理者所需信息的最佳均衡點, 而這個均衡點恰是管制的公共利益論所要求的, 所以會計準則的選擇應當看成是各利益集團沖突的過程。”
( 三) 利益相關者理論在財務披露監管研究中的應用
西方國家在財務披露監管的研究方面, 運用的主流理論仍然是委托代理理論, 利益相關者理論的運用尚未引起重視。至于如何根據企業不同的利益相關者結構特征, 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財務披露監管體制,則尚未見探討。
西方國家近年來爆發了一系列財務丑聞(如安然、世界通信、世通)等, 表明傳統的“股東至上”的公司治理模式和委托代理理論指導下的財務披露監管存在嚴重的缺陷。因此有必要用一種新的適應新形勢下經濟環境的公司治理理論即利益相關者理論來代替原有的委托代理理論, 以對財務披露監管進行研究, 從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對于利益相關者理論和財務披露監管理論, 國內外學者已經進行了許多有價值的研究, 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因此, 將兩者結合起來研究是完全可行的。
二、國內研究現狀
( 一) 利益相關者理論在公司治理方面的應用
在2000 年以前,國內相關研究主要是將該理論與傳統的公司治理理論進行比較,比較的側重點是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的制度安排。崔之元(1996)從美國29 個州修改公司法要求考慮利益相關者利益這一事實, 提出了這是對“私有制邏輯的突破”;周其仁( 1996) 提出“企業是人力資本和非人力資本的一個特別市場合約”, 為員工等利益相關者的參與提供了支持; 方竹蘭( 1997) 提出了人力資本擁有企業產權是一個趨勢。此外, 楊瑞龍( 1997) 周業安( 1998) 等都對此進行了研究。但由于處于研究初期, 運用利益相關者理論研究財務披露監管問題可以說還是一個空白。
2000 年以來, 國內一批學者開始關注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應用研究, 把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研究推進到公司治理機制和公司治理運作模式研究的層面, 并發表了一系列有影響的研究成果, 為利益相關者理論在我國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楊瑞龍( 2001) 認為企業治理結構是一種契約制度, 目的是協調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和權利關系, 促使他們長期合作, 以保證企業的決策效率。王化成( 2001) 也認為我國應該走多邊治理或共同治理之路, 并提出了參與共同治理的人員應該符合的三個方面的標準。李維安( 2000) 指出, 公司治理不僅僅是靜態的治理結構, 還包括動態的治理運作。他建議從制定指導公司治理實務的基本準則———公司治理原則入手, 來建立與完善中國的公司治理。2001 年, 由李維安教授主持起草了《中國公司治理原則》( 草案) , 該草案單設一章對利害相關者的利益保護作出具體規范。提出中國公司必須構筑以股東、經營者、職工、債權人、供應商、客戶、社區等利害相關者為主體的共同治理機制, 保證各利害相關者作為平等的權利主體享受平等待遇,并設計了一套系統的保護各方利益相關者利益的治理原則和治理機制。該項研究對我國公司治理特別是利益相關者參與公司治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國證監會和國家經貿委在2002 年初出臺的《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第六章也專門規定了公司治理中的利益相關者問題, 從制度層面為上市公司治理中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保護奠定了基礎。最近的研究則把利益相關者理論更向前推進了一步, 即不是對所有利益相關者“等量齊觀”, 而是在科學界定的基礎上對不同的利益相關者進行“分類治理”, 如賈生華、陳宏輝( 2002) , 吳玲、陳維政( 2003) 等。
( 二) 財務披露監管理論
我國學者在研究財務披露監管方面主要應用的是集團利益論。劉峰在評論我國準則制定中的缺陷時也指出, 其中很大的一個因素就是“游說不足”, 實質上也就是指各利益集團參與不足, 其理論基點就是利益集團論。近年來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當中, 利益集團論的公共選擇理論和尋租理論研究成果比較豐富, 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會計尋租的定義及其應用( 雷光勇等, 2001) ; 會計尋租的行為方式( 李征, 2000; 呂博,2000; 顏敏等, 2004 ) ; 國內產生會計尋租動因( 林鐘高等, 2001) ,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產生會計尋租的動因( 林鐘高等, 2001) 。因為會計準則是具有經濟后果的, 所以會計準則制定存在公共領域———“公共租”, 各方利益集團都有動力去攫取這個公共租, 實現最有利于自己的資源分配格局和財富的非生產性轉移。為了均衡各方利益就必須有效地實施管制, 會計管制的出現使得會計尋租由可能變成了現實。會計尋租的行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通過影響會計準則的制定促使對自己有利的會計準則出臺;通過盈余管理操縱會計數據實現對自己有利的目標; 利用準則方面的漏洞鉆空子等等。會計尋租的動因主要是利益驅使和制度慣性, 在中國這個特定的市場環境中, 經濟處于轉型期, 相應的會計規范體系尚未完全建立起來, 新的市場秩序還有待完善,公允價值無法取得, 客觀上留下了會計尋租的空間: 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雙軌運行, 使得那些混合性質的企業或是跨行業的企業能夠利用會計規范之間的差異所形成的政策空間進行尋租;實質性管制的剛性約束( 如上市必須滿足3 年盈利) 使得上市資格與配股資格成為一種稀缺資源,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 也促成了我國會計尋租出現。
事實上, 基于公共利益論和集團利益論所研究的財務披露監管機制都是利益相關者作用的結果。只不過公共利益論研究的監管主體主要是政府等管理部門, 而集團利益論所研究的監管主體主要是各大利益集團, 如股東和經營管理者等。而基于公共利益論所研究的強制性信息披露實質上也是各利益相關者間接利用公共權力( 如證券監管) 影響會計信息供給的結果。
( 三) 利益相關者理論在財務披露監管中的應用
伴隨著公司治理中應用利益相關者理論研究的進展, 利益相關者理論開始被引入財務披露監管的研究, 并取得了明顯的進展。王竹泉( 2003)把利益相關者納入到會計行為分析的框架, 指出每一類利益相關者對待會計信息的態度都具有兩面性。一方面, 每一類利益相關者的經濟利益都和會計信息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 自利的本性使他們都有通過操縱會計信息而謀取私利的動機, 在條件具備時, 這種動機就會轉化為實際的操縱會計信息的行為; 另一方面, 各類利益相關者的經濟利益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此消彼長的關系, 因此,一部分利益相關者通過操縱會計信息而獲利必然導致其他利益相關者經濟利益的損失, 為了防止或減少這種損失, 可能遭受損失的利益相關者就會對其他利益相關者操縱會計信息的行為進行監督。因此, 必須建立利益相關者相互之間進行會計監督的體制。同年, 他通過考察利益相關者會計監督體制形成和變遷的基本邏輯,指出利益相關者會計監督體制具有多樣性和動態性的特點, 即利益相關者會計監督體制具有狀態依存的特征, 對應企業重要利益相關者的不同分布狀態, 與之相適應的利益相關者會計監督體制也是不同的。在此基礎上, 系統地探討了利益相關者會計監督體制的構造原理, 分別利益相關者的個體理性和集體理性探討了利益相關者會計監督體制的自然構造和人為構造, 為利益相關者理論在財務披露監管領域的應用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在利益相關者結構特征的定量描述、不同類型利益相關者的監管分工及監管模式、財務披露監管體制和監管模式的轉型條件和路徑選擇等尚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 1] 李維安:《改革實踐的呼喚: 中國公司治理的原則》,《中國改革》2000 年第10 期.
[ 2] 楊瑞龍、周業安:《論利益相關者合作邏輯下的企業共同治理機制》,《中國工業經濟》1998 年第1 期.
[ 3] 楊瑞龍、周業安:《企業的利益相關者理論及其應用》, 上海三聯出版社2000 年版.
[ 4] 馬連福:《公司治理模式趨同化初探》,《南開經濟研究》2002 年第2 期.
[ 5] 李維安:《公司治理理論與實務前沿》,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年版.
[ 6] 賈生華、陳宏輝:《利益相關者的界定方法述評》,《外國經濟與管理》2002 年第5 期.
[ 7] 吳玲、陳維政:《企業對利益相關者實施分類管理的定量模式研究》,《中國工業經濟》2003 年第6 期.
[ 8] 王竹泉:《公司治理結構中的會計監督研究》,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年版.
文章來源:財會通訊 (責任編輯: 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