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東電網有限公司總會計師 方曉東
[個人簡介]
方曉東,男,漢族,中共黨員,高級會計師。1965年1月生于安徽省寧國市,1983年8月畢業于南京工程學院。1983年8月至2006年9月在安徽省電網公司歷任財務處會計、財務處科長、財務處處長、財務產權部主任、總會計師等職務,2006年9月至今任華東電網有限公司總會計師、黨組成員。2006-2007年曾兼任南京大學MPAcc校外指導老師。2004年榮獲共青團中央、國家電網公司“首屆青年管理創新獎”,2006年參加研制的《電網財務網上報銷系統》軟件獲安徽省科技成果獎。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以市場經濟改革為主線,企業的內外生存環境明顯改善,制度上的根本性變革給予了企業更大的經營自主權,使企業具有了更強的主觀能動性。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并在改革中茁壯成長,是每個電網企業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改革開放30年來電網企業
財務管理的內外部環境變化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改革的目標是將長期形成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隨著這一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國有企業面臨的國家宏觀外部環境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外部環境
(1)投資主體由單一方向多元化轉變。國有企業投資體制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邁出了走向市場的第一步,即從單一的國家撥款轉變為銀行貸款,使國企與財政之間的關系變為企業與信貸的關系。此后,隨著股份制改革,非國有資本逐步參與到投資領域,投資體制改革邁出了發展主體呈多元化的第二步。
黨的十六大以后,公共壟斷領域開始對外資和私人資本開放,我國投資體制改革進入了發展的第三階段。其間,電力作為關系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命脈行業,在資金來源上也已逐步從單一的“國家計委年度基建計劃撥款”拓寬為“內外資結合、直接間接融資搭配”的多元化局面,較好地滿足了電力行業對資金龐大的需求,也使企業擁有了更多資金管理的空間。
(2)定價方式由集中統一向市場調節轉變。將計劃價格管理體制轉變為市場價格體制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近三十年的價格改革,產品價格已經由過去的集中統一定價改變為由市場供求決定的價格模式,并形成了以經濟手段、法律手段為主,行政手段為輔,直接調控與間接調控相結合的價格調控體系。電價形成機制也發生了深刻變革:將一廠一機以個別成本定價的還本付息電價改革為經營期電價,并推行分時電價、豐枯電價、差別電價等價格杠桿調控機制。
(3)財稅制度由不健全向國際化和規范化轉變。從1992年出臺的《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到首部《企業會計準則》及相關具體會計準則,再到2007年開始實施的新會計準則、財務通則、所得稅法等,財稅制度在改革中經歷了探索、轉換、完善的艱難歷程,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會計制度的規范化和國際化進程。電網企業在1997年7月按照電力工業部的要求實現了基本建設與工業企業財務制度接軌,從2008年起按照財政部的要求統一部署實施“新企業會計準則”。
(4)管理模式由被動執行向自主經營轉變
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對國有企業統包統攬,產品數量、品種等通過指令性計劃下達,企業被動執行,既不負擔盈虧,也沒有經營自主權,效率低下,嚴重虧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國有企業的改革先后遵循了從擴大企業自主權,到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再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的指導思想,2003年成立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進一步解決了國有企業所有者缺位的問題。
2.內部環境
過去,由于肩負電網安全穩定的重大責任,電網企業的管理特征是重生產、輕經營,隨著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企業管理以經營管理為中心,經營管理以財務管理為中心”的理念逐步樹立,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人才隊伍建設,也都因此發生了相應變化,為企業財務管理提供了較好的內部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績效考核方法不斷完善。改革開放以來,電網企業實行的考核逐步從行政手段向經濟手段轉變,經營指標的考核體系也逐步細化,要求不斷提高,而激勵機制的健全,賦予了企業經營者較高的主觀能動性。
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由當時的能源部對電網企業實行“兩包一掛”(即包上交利潤,包技術改造任務,工資總額與售電量掛鉤)的承包經營責任制。2005年,國家電網公司制定了《企業負責人年度業績考核管理暫行辦法》,設定的考核指標體系由財務指標、安全指標、分類業務指標等構成,各單位主要負責人簽訂年度業績考核責任書,考核結果將作為獎勵懲處和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不斷創新的科學績效考核機制,有效激發了企業做好經營管理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的創造力和競爭力。
(2)財務人員素質提高,財會崗位設置優化。財務管理在企業經營中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吸引了高素質的優秀人才加入。改革開放以來,電網企業財務人員年齡結構呈現年輕化、知識化的趨勢,財務人員學歷穩步提高。同時,電網企業根據企業發展方向和業務需要,適時調整部門機構和崗位設置,充分發揮了財務人才的作用,取得明顯效果。
總的來看,伴隨著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步伐,企業經營的內外部環境明顯改善,這為企業做好經營管理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未來電網企業發展變化趨勢及財務管理對策
1.電網市場化改革和電價
電力體制和電價機制的改革,在給電網企業的生存帶來挑戰的同時,也為今后的發展帶來了機遇。電網企業陸續開始了一系列改革課題研究,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做好對過往電價工作的總結工作。要全面總結過往電價工作中取得的經驗和教訓,特別要重視對煤電價格聯動工作的總結,分析調價過程中采取的各種方式的利弊得失,更好地提出今后的煤電價格聯動工作參考意見。二是加強對新的電價政策的研究工作。國家今后將出臺一系列的電價相關政策及辦法,包括《輸變電價格成本監審辦法》、《銷售電價結構調整分類管理辦法》等。三是要開拓思路,勇于實踐。對于已經完成的課題在深化研究的同時,要結合實際進行模擬操作。
2.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企業融資方式日益多元化。融資渠道的拓寬豐富了資金來源,優化了融資結構,在降低籌資成本的同時增強了風險抵御能力。電網企業融資應主要側重以下方面:(1)逐步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電網企業增加的直接融資主要為電網債券、短期融資券等,與銀行貸款相比,直接融資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
(2)妥善利用和保持外債規模。
由于世界銀行美元貸款的成本較低,電網企業在部分基建項目中可引入財政部轉貸的世界銀行美元貸款。在進入還本付息期之后,要抓住人民幣升值的歷史機遇,采取借短還長的方式保持美元貸款規模,繼續獲取可觀的匯兌收益。
(3)努力創新融資品種。電網企業應充分發揮自身良好的信譽優勢,與金融機構展開廣泛合作,積極創新,嘗試了多種先進融資工具,如買方付息票據貼現、應收賬款保理、供應鏈融資等,要根據進一步創新融資品種,有效降低融資成本。
(3)積極探索股權融資。隨著電網企業基建投資規模的大幅增長,資產負債率逐年上升,股權融資可以較好地改善資產負債率,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電網企業要加強研究,積極探索股權融資等多種融資方式。
3.區域化、全球化的視野
隨著我國進一步地改革開放,尤其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我國企業已經卷入全球化的浪潮,電網企業也不會例外。企業面對的競爭和機會不但來自國內,而且來自世界任何一個國家。
在計劃經濟和行業壟斷的環境下,我們可以不考慮商業周期、反傾銷、特保條款、配額限制、知識產權等因素對電網市場的影響,可以不考慮全球性利率風險、匯率風險對企業財務狀況的影響,但是在電網市場化改革的未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電網企業財務首先必須關注更多對公司生產經營影響的各種因素,及時了解世界經濟信息,研究和利用國際金融衍生工具,為負荷過億的超大型電網發展提供堅實的財務保障。
[點評]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的深入,我國的廣大企業需要進一步轉變觀念、加強管理,更迅速地融入到世界經濟的大潮之中,提高競爭實力,穩步健康發展,電網企業也不例外。
本文回顧和總結了改革開放30年來電網企業財務管理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并在深入分析了未來電網企業發展變化趨勢的基礎上,提出了科學合理的對策,可以看出作者在電網企業財務管理領域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作者提出的觀點簡明扼要,切中關鍵,對推進電網企業的財務管理變革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