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我國發布的新會計準則構建了與中國國情相適應的會計準則體系,基本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本文論述了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價值意義,強調了新準則的中國化特征
2006年,財政部發布了包括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在內的新的一套企業會計準則,對于提高我國會計透明度、提升我國資本市場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新會計準則首次構建了比較完整的有機統一體系,全面確立了為報告使用者作出科學決策提供具備真實、可靠、公允的相關會計信息的企業財務報告目標,既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慣例的趨同,也兼顧了中國的實際情況和會計習慣。
一、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價值意義
(一)基本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
新會計準則吸納了國際投資者所熟悉的會計原則,能夠為全球投資者提供更加透明可比的財務信息。這種可比性的提高將會降低中國投資人了解境外上市公司以及境外投資人了解中國上市公司的成本。這將進一步刺激國內和國際資本投資,從而提高我國資本市場的國際競爭力。而我國的新會計準則也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實質性趨同,這標志著我國企業將使用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與國際企業對話。
(二)首次初步運用了公允價值
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明確地將公允價值作為會計計量屬性之一,并在17個具體會計準則中不同程度地運用了這一計量屬性,這表明我國會計準則向國際趨同邁出了實質性一步。公允價值的廣泛運用,意味著我國傳統意義上單一的歷史成本計量模式被歷史成本、公允價值等多重計量屬性并存的計量模式所取代。在公允價值計量方法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算,而不一定是按照實際成交的歷史成本計量。
(三)構建了比較完整的有機統一體系
從新準則層次看,既有居于第一層次、統領駕馭的基本準則,又有位于第二層次、針對性強的具體準則,還有處于第三層次、操作性強的應用指南;從準則類別看,既有普遍適用的一般業務準則,又有兼顧特色的特殊行業業務準則,還有專門規范財務報告問題的報告準則;從準則項目看,從過去偏重工商企業的1717A準則,擴展到橫跨金融、保險、農業等眾多領域的39項準則,覆蓋了各類企業的各項經濟業務,填補了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經濟業務會計處理規定的空白;從各項準則的有機聯系看,一環扣一環,銜接有序,規定一致,保證了準則體系的協調統一。
(四)強化了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信息的理念
新準則采納了財務會計目標的“決策有用觀”,盡管在條文表述上更像是一個決策有用觀與受托責任觀的混合體,但相比舊準則中“滿足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需要”的規定,無疑更符合市場經濟體制,也與國際慣例一致,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這一目標的確立,將促進企業不斷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和透明度,為維護投資者和社會公眾利益、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提供了制度保證。
二、新會計準則的“中國”特征
我國尚處在經濟轉軌時期,既要吸收借鑒國際會計準則,盡量與國際會計準則協調,又要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不能簡單地照搬照抄國際會計準則。新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國際認可的質量基準更加接近,但也具有自身特征。
(一)關于資產減值
在新的“資產減值”準則中(不包括存貨、金融資產等其他會計準則已規范的減值事項)明確要求,“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后期間不得轉回”,這條規定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不同,反映了財政部門對企業利用資產減值準備的提取及其返回以操縱企業利潤的擔憂。
(二)關于關聯方及其交易的披露
在國際會計準則中,所有國家控制的企業之間都被視為關聯方,其交易也被視為關聯交易。而在中國,如果把國有企業都作為關聯方,它們之間的交易都作為關聯交易披露,既不現實也沒有意義,因此新會計準則不將國家控制企業作為關聯方,除非它們之間存在投資關系。
(三)關于企業合并
國際會計準則中規定,合并只包含沒有任何關聯的合并行為,要以公允價值為基礎。而在我國,由于企業的合并重組案例大多數類似股權聯營,并且往往不是企業之間獨立完成,因此資產計價是以賬面價值為基礎。同時,新會計準則不包括國際會計準則股權聯合中所包含的形成合營企業的合并。新會計準則專門對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進行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