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在財務分析中通常要對企業的償債能力、資產營運能力和盈利能力做出評價,而這三大能力最終都會對企業的財務管理能力產生影響。本文以滬市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運用結構方程模型,研究企業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與理財能力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 上市公司;結構方程模型;理財能力
[中圖分類號]F275;F22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194(2008)10-0047-03
財務管理活動向來在企業管理中居于中心地位,企業財務管理能力即理財能力的高低已成為決定企業能否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把影響企業理財能力的因素概括為3個方面:償債能力、資產營運能力和盈利能力。償債能力是指企業償還各種到期債務的能力,它是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方面,可以揭示企業面臨的各種財務風險。營運能力是指通過企業資金周轉速度的有關指標所反映出來的資金的利用效率,它表明企業管理資金、利用資金的能力,企業資金周轉的速度越快,表明企業利用資金的效率越高,公司營運資產的能力就越強。盈利能力是指企業獲取利潤的能力,利潤是企業所有利益相關者都關心的重要問題,它是企業的生命。本文運用結構方程模型進行實證研究,探討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與企業理財能力之間的關系。
一、結構方程模型概述
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簡稱SEM)是一門基于統計分析技術的研究方法學(statistical methodology),用以處理復雜的多變量研究數據。
1. 結構方程模型的一般形式。 結構方程模型由測量方程和結構方程兩部分構成。其中測量方程為:
2. 結構方程模型的優點:1)允許回歸方程的自變量含有測量誤差。在傳統統計方法特別是計量模型中,自變量通常都是默認可直接觀測的,不存在觀測誤差。但是對于管理學等社會科學領域的很多研究課題來說,模型所涉及的自變量常常不可觀測,結構方程模型將這種測量誤差納入模型,能夠加強模型對實際問題的解釋性。2)可以同時處理多個因變量。在傳統計量模型中,方程右邊的因變量一般只有一個。但是在管理學等社會科學領域,因變量常常有多個,例如員工素質,可以影響企業文化,也可以影響企業績效,這樣,在結構方程模型中,允許統一模型中出現多個因變量,在模型擬合時對所有變量的信息都予以考慮,可以增強模型的有效性。3)可以在一個模型中同時處理因素的測量和因素之間的結構。傳統的統計方法中,因素自身的測量和因素之間的結構關系往往是分開處理的——對因素先進行測量,評估概念的信度與效度,通過評估標準之后,才將測量資料用于進一步的分析。在結構方程模型中,則允許將因素測量和因素之間的結構關系納入同一模型中同時予以擬合,這不僅可以檢驗因素測量的信度和效度,還可以將測量信度的概念整合到路徑分析等統計推論中。4)允許更具彈性的模型設定。在傳統建模技術中,模型的設定通常限制較多,例如,單一指標只能從屬于一個因子,模型自變量之間不能有多重共線性等。結構方程模型中則限制相對較少,例如,結構方程模型既可以處理單一指標從屬于多個因子的因子分析,也可以處理多階的因子分析模型;在因素結構關系擬合上,也允許自變量之間存在多重共線性關系。
3. 結構方程模型的步驟。結構方程模型分析過程即上述方程組的擬合過程通常包括4個主要步驟:1)模型假設:即在進行模型估計之前,研究人員先要根據理論分析或以往研究成果來設定初始理論模型。2)模型識別:要確定所設定的模型是否能夠對其估計求解。在一些情況下,由于模型設定的問題,出現了模型不可識別的問題,即上述方程組中待求系數太多而方程數目太少。3)模型估計:模型參數可以采用幾種不同的方法來估計,通常的方法包括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和廣義最小二乘法(generalized least square)。4)模型評價:模型估計之后,研究人員須對模型的整體擬合效果和單一參數的估計值進行評價。如果模型擬合效果不佳,可以對模型進行修正來提高模型擬合效果。
二、模型構建和基本假設
償債能力、營運能力和盈利能力作為外生潛變量,它們本身是不可測量的,所以要借用一些財務指標對它們分別進行衡量。
(一)模型構建
1. 衡量償債能力的指標。流動比率是指企業的流動資產與企業的流動負債之比,即: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從財務上來講,這個比值的理想值是2。
為了進一步對企業短期償債能力進行檢驗,還得使用另一個指標,即速動比率。速動比率是指速動資產除以流動負債,即:速動比率=速動資產÷流動負債。從理論上來講,速動資產是可以迅速地轉換成現金的資產。企業存貨在整個流動資產中一般要占到50%左右。所以一般來說,速動比率的理想值是1。
資產負債率是指負債總額與資產總額的比率。這個指標表明企業資產中有多少是債務,同時也可以用來檢查企業的財務狀況是否穩定。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從財務學的角度來說,一般認為我國企業理想化的資產負債率是40%左右。
2. 衡量資產營運能力的指標。流動資產周轉率是銷售收入與平均流動資產的比值,反映的是企業流動資產的利用效率,基本計算公式是:流動資產周轉率=主營業務收入÷平均流動資產。
總資產周轉率與流動資產周轉率類似,是銷售收入與資產平均總額的比值,基本計算公式是:總資產周轉率=主營業務收入÷平均資產總額。周轉次數越多,企業資產的使用效率就越高;周轉次數越少,企業資產的使用效率就越低。
3. 衡量盈利能力的指標。資產報酬率,是企業在一定期間內凈利潤與資產平均總額的比率,計算公式為:資產報酬率=凈利潤÷資產平均總額,這一比率越高,說明企業的獲利能力越強。
銷售毛利率主要考察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強弱,計算公式為:銷售毛利率=(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收入。如果企業的毛利率指標高,那么這個企業的產品在市場上競爭能力就強。
銷售凈利率是反映企業獲利能力的主要指標。銷售凈利率的計算公式為:銷售凈利率=凈利潤÷主營業務收入。銷售凈利率反映了凈利潤和主營銷售收入之間的對比關系,即每一百元的銷售收入中可以賺多少錢。如果銷售凈利率指標高,說明企業的獲利能力強。結構方程模型的整體建構如圖1所示。
(二)基本假設
如前所述,公司理財能力有三大影響因素:公司的償債能力、營運能力以及盈利能力,因此本模型有如下假設:
假設1:償債能力越強,公司的理財能力就越強。企業償債能力分短期與長期兩個方面,模型在構建時考慮了這個特點,分別選取了反映企業短期、長期償債能力的指標。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是衡量公司短期償債能力的指標,而資產負債率則是反映公司長期償債能力的指標。
假設2:營運能力越強,公司的理財能力就越強。換句話說,資金的周轉速度越快,資產的使用效率越高,表示公司的理財能力就越強。
假設3:盈利能力越強,公司的理財能力就越強。如同樣是投資100元錢,在同樣的期間內可獲得的利潤或報酬越多,則說明公司的理財能力越強。同時,在內生變量的選擇上,模型分別選取了三大財務報表中最核心的指標,分別是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總額、利潤表中的利潤總額和現金流量表中的現金凈流量。
三、模型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