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正確認識并重視內部審計在公司治理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建立與完善上市公司的內部審計制度,促進內部審計與公司治理的良性互動,是現代企業管理中十分重要的課題,也是當前經濟體制建設中的一項緊迫任務。本文就此作一探討。
【關鍵詞】 公司治理;內部審計;創新
近年來,隨著國內外上市公司頻頻驚報財務舞弊黑幕,直至安然事件發生和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頒布達到頂峰。內部審計作為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完善公司治理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IIA,2002)在對美國國會的建議中指出:高級管理層、董事會、內部審計師和外部審計師是構建有效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2003)宣布上市公司治理新規則:所有上市公司必須設立內部審計職能崗位。內部審計在支撐健全公司治理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正確認識公司治理與內部審計的關系,創新內部審計理念,成為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課題。
一、公司治理與內部審計的關系
(一)公司治理
關于公司治理,目前尚未有統一的定義。美國學者布萊爾從狹義和廣義兩方面給公司治理所作的定義,普遍被理論界所接受。布萊爾認為:從狹義的角度講,公司治理結構是指有關公司董事會的功能、結構和股東權利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從廣義的角度講,公司治理結構是指公司剩余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分配的一套法律、文化和制度安排,它決定著公司目標,誰在什么狀態下實施控制,如何進行控制,風險與收益,如何在不同成員之間分配的問題。
公司治理結構包括外部治理機制和內部治理機制兩個方面。內部治理機制是通過企業內部決策和執行機制建立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間的激勵約束機制。外部治理機制是通過市場競爭形成的委托人之間和代理人之間激勵約束機制,如資本市場、產品市場和經理市場等。公司治理狹義的概念接近內部治理機制,而廣義的概念則更接近外部治理機制,內部治理機制和外部治理機制是公司治理結構中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兩個方面,二者缺一不可。
(二)內部審計
近代內部審計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大中型企業管理層次的增多和管理人員經濟責任的加重,基于企業單位內部經濟監督和管理需要而產生的。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IIA)在其制定并修訂的《內部審計實務標準——專業實務框架》(2004)認為:“內部審計是一種獨立、客觀的確認和咨詢活動,其目的旨在增加價值和改善組織的運營。它通過應用系統、規范的方法,評價并改善風險管理、控制和治理過程的效果,幫助組織實現其目標。”這是目前理論界最為權威的關于內部審計的界定。
從西方發達的市場經驗看,內部審計作為實現內部控制的關鍵因素,是公司治理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內部控制的發展離不開公司治理的推動,公司治理的優化也離不開有效的內部控制作為保障。安然事件發生后,各公司董事會更加看重內部審計與公司治理的良性互動關系。
(三)公司治理與內部審計的關系
內部審計與公司治理有著緊密的聯系,二者在公司治理的過程中有著不同的特征、職能和作用,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健全的公司治理結構是促使內部審計有效運行,保證內部審計功能充分發揮的前提和基礎,在公司治理環境下,內部審計能否有效運行,與公司治理是否完善有著很大的關系。內部審計是公司治理的有機組成部分,有效的內部審計對于保證健全的公司治理至關重要,同時也是解決當前公司治理中“內部人控制”問題的一個有效手段。良好的內部審計是實現公司治理目標的重要保證。
二、內部審計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一)內部審計是增加公司價值的重要載體
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在給內部審計定義中明確將增加公司價值作為內部審計的目標。現代內部審計能夠通過系統的和專業的方法對風險管理、控制及治理過程的有效性進行全面評價和預測,向公司的最高管理層提出有關的咨詢建議和改進措施,從而增加公司價值。
內部審計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組織預防和減少損失,當內部審計成本小于損失時,公司價值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在公司治理結構中有內部審計的存在,客觀上會對組織內部的經營管理層和其他職能部門產生監督作用,使其不得不努力改善他們的工作成效,從而在客觀上起到增加組織價值的目的。
(二)內部審計是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重要內容
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存在較多的缺陷,諸如股權過分集中,股東大會流于形式、國有股主體缺位,內部人控制現象嚴重、內部監控機制失效、經營者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資本市場不發達、經理人市場沒有形成、外部審計不夠規范以及會計管制弱化等問題。
建立以審計委員會為中心的內部審計機制,可以評價組織治理結構和政策的合理性、有效性,以幫助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進行公司治理。內部審計還可以幫助促進完成其治理目標,促進治理結構各方持續和無障礙的交流。此外,內部審計還可以支持審計委員會進行風險管理和控制,就審計委員會的章程、成員及成員的作用和責任、獨立性、會議頻率,與管理層、內部和外部審計師的關系,報告責任等對審計委員會進行評價。
(三)內部審計是降低信息不對稱的有力手段
信息不對稱理論是指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人員對有關信息的了解是有差異的;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員,往往處于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貧乏的人員,則處于比較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對稱造成了市場交易雙方的利益失衡,影響社會的公平、公正的原則以及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
公司治理是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內部制度安排,內部審計則是解決信息不對稱的措施之一。由內部審計師對公司的會計報表進行相對獨立的審計,既可以對管理層的會計信息編報權利進行約束,又可以緩解管理層與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從而明確各方責任,平衡和制約公司治理結構中各個組成成員之間的關系。
(四)內部審計是評價內部控制有效性的關鍵要素
內部審計實務公告(IIA,2004)第2120.A1條指出:內部審計活動應當在風險評估結果的基礎上,評價與組織治理、運營及信息系統有關的控制程序的健全性與有效性。可見內部審計就是以內部控制為主線,通過對組織內部控制系統的評價和檢查,發現組織內部控制的缺陷和漏洞,查找各種影響經營目標的風險,同時提出降低組織成本、提高效率和增加組織價值的建議。作為公司對權利進行監督和制約的內在需求,建立內部審計機構對關鍵控制和程序進行監督是改善公司實務的組成部分,有利于保持內部控制系統的有效性。
三、公司治理架構下內部審計實現創新的路徑選擇
(一)更新內部審計理念
內部審計在現代企業管理過程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內部審計及內部控制各組成要素是為組織實現或達到其所設定目標所必須的條件,要確保內部控制制度被切實地執行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須加強對內部控制的有效監督與客觀評價。內部審計既是企業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監督與評價內部控制其他部分的主要力量,同時,內部審計工作還應在改進風險管理和完善治理結構等方面發揮審查、評價及促進作用。這就要求內部審計理念包括審計定位、審計戰略、資源利用、審計工具、審計技術、工作方式、溝通渠道、團隊建設等方面實現更新,要充分借鑒國際內部審計協會的諸多做法,不斷提高審計工作水平。
(二)拓展內部審計的職能和作用
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外部制約機制的加強,內部管理水平的提高,會計信息化的普及,內部審計應當從單純的監督檢查型向控制型轉變,充分體現公司治理的目標。而風險導向內部控制時代的來臨,內部審計的發展方向也應當是風險導向內部審計。在全面實現內部審計職能的要求下,內部審計工作的重點必須從傳統的“差錯防弊”轉向為公司內部的管理、決策和效益服務,內部審計的職能作用也應從審查和監督向評價與咨詢方面拓展。審計范圍也不應當僅僅局限于財務領域,而是要向內部控制評價、管理(經營)審計、經濟責任審計、合同審計、工程項目審計、環境審計、質量控制審計、風險管理審計、戰略管理審計、管理舞弊審計等領域拓展,開拓內部審計更加廣闊的生存與發展空間。
(三)改進內部審計的技術和方法
內部審計與信息技術的廣泛結合,是現代審計發展的重要特征。隨著信息技術在經營管理中的廣泛應用,新型產品和服務方式不斷出現,業務數據、業務流程更加復雜,審計的外延和內涵不斷發展,現場審計手工操作方式已不能滿足現代審計快節奏和高效率工作需求。 應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條件,通過開發標準的審計軟件系統,來監測、評價(包括利用統計抽樣、數理統計、經濟計量模型等量化分析評價方法)整個業務運營和管理環節的內部控制和風險狀況,找出薄弱環節和存在的問題,幫助企業完善內部控制。通過制度和技術手段的結合,控制業務流程和各種風險,適時進行風險預警,提出控制風險的對策。
(四)提高內部審計的獨立性
獨立性是指內部審計活動獨立于他們所審查的活動之外。衡量內部審計是否獨立的標準是內部審計活動的開展是否受到干擾。獨立性包括內部審計機構的獨立性和內部審計人員的獨立性。獨立性是內部審計的生命,是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獨立性是內部審計應有的特質之一,也是對內部審計工作的內在要求。獨立性的保證,首先要從組織設置和制度設計層面入手,保證內審部門具有較高的地位和權威性;其次,內部審計部門實行崗位輪換制,這樣既有利于內審人員在全面地了解組織具體情況的基礎上作出公正客觀的職業判斷,同時還能增加內審部門與其他部門的交流溝通,從而為內部審計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
(五)加強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
企業經營環境的日益復雜和競爭的更加激烈,對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內部審計人員除了精通財務會計知識外,還應當熟練應用內部審計實務標準、程序和技術,理解管理原則,深入領會會計學、經濟學、商法、稅收、金融、量化方法和信息技術。 2006年2月,英國和愛爾蘭內部審計師協會所做的一項調查表明,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除具備國際注冊內部審計師資格外,還必須具備以下要件:第一,誠實、正直并有較高的職業道德和專業能力;第二,有活力和靈感,勝任領導工作并能做好各個部門之間大使的作用;第三,人際關系溝通的專家,有助于解決組織的實際問題,并善于運用簡潔的語言表達復雜的問題;第四,能靈活的處理實際問題,并能提出組織所需的內部審計方法;第五,在組織文化上,對內審人員的要求也應該趨向多元化,以適應審計領域日益拓展的需要。
(六)完善內部審計的職業規范
國家審計署已于2003年3月發布了《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該規定于5月1日起施行。中國內部審計協會于2003年4月印發了《內部審計基本準則》、《內部審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及《內部審計具體準則》1-10號,并于2003年6月1日起施行。此后協會又陸續發布了17項內部審計具體準則和兩個實務公告。這些準則和規范的頒布與施行是完善與發展內部審計工作的重要舉措。當然,從內部審計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這些規制還遠不能滿足實際工作需要,尚需在實踐中緊密結合內部審計未來發展變化情況,并充分借鑒國外先進或成功的經驗與做法,制定出較為健全有效的內部審計規范體系,通過具體規制強化內部審計的地位和責任,確保公司內部審計工作的正常開展及其作用的充分發揮,最終實現企業內部審計的制度化、規范化、職業化及國際化!●
【參考文獻】
[1] 雷光勇. 審計制度安排與企業契約機制運行. 審計研究,2003.6.
[2] 蔡春,唐滔智.公司治理審計論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
[3] 劉實. 論企業管理變革對內部審計的影響. 審計研究, 2004.2.
[4] 靳智畫.基于公司治理的內部審計問題探討. 中國內部審計,2006年 總第83期.
[5] 時現. 現代企業內部審計的治理功能透視. 審計研究,2003.4.
[6] 宋常,劉正均. 完善與發展我國企業內部審計的思索. 審計研究,2003.6.
[7] 中國內部審計協會.內部審計實務標準——專業實務框架(2004). 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
[8] 汪國銀,林鐘高.《公司治理框架下的內部審計研究》.財會通訊,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