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創新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是構建完善的公共財政體系,推動財政管理走向科學化、精細化,實現財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以來,廣東財政緊緊圍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在體制調整、機制轉換、制度創新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對推動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促進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近年來,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著力創新體制機制,破除傳統的思維定式和路徑依賴,從收、支、管、調等方面對財政體制機制、管理方式方法進行了大膽革新,通過建立完善激勵型財政機制,探索實施競爭性分配改革,積極推進財政支出管理改革等,初步建立起體制機制充滿活力、支出結構合理優化、管理制度科學規范、監督問效透明有力的公共財政體系。
著力深化財政管理體制改革
財政改革的核心是體制機制調整。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根本任務是按照財權與事權相匹配的原則,建立科學、規范、穩定的財力分配格局,調動各方積極性。按照這一目標任務,1996年廣東省開始實施“分稅分成,水漲船高”的財政管理體制,并在維持全省現有財政體制總體框架基本穩定的前提下,陸續開展了農村稅費改革、所得稅實施分享改革、出口退稅負擔機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為構建健康穩定的財政收入增長機制提供了良好的體制條件。特別是近年來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形勢變化,從制度框架、體制要素、運行機制等方面對財政管理體制不斷進行健全完善。一是建立完善激勵型財政機制。為調動和激發市縣發展經濟、壯大縣域財力的積極性,縮小地區間財力差距,2004年起,對縣級財政按照確保既得利益、促進收入增長、實行獎勵先進、鞭策后進的原則,建立“確定基數、超增分成、掛鉤獎罰、鼓勵先進”的財政激勵機制。政策制定充分體現“三個結合”,即保障基本需要與激勵發展動力相結合,促進經濟發展與財政增收相結合,省與市縣共贏利益相結合。2008年,在維持總體框架不變的前提下,充分考慮市縣的實際情況和省財政的承受能力,對政策設計進行了適當調整,通過調整權重、降低“門檻”、調增基數等,進一步增強機制的激勵和財力保障作用。二是建立財力向下傾斜機制,緩解縣鄉基層財政困難。一方面,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增加對市縣一般性轉移支付和調資轉移支付;另一方面,建立長效機制,出臺幫助縣(市)解決鎮(鄉)財政困難以及關于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的政策措施,較好地滿足了欠發達地區政權正常運轉和社會穩定的財力需要。三是創新省以下財政管理方式,推進鎮(鄉)財政和村級財務管理方式改革。為加強和規范鎮(鄉)財政及農村財務管理,建立和完善基層政權運轉的財力保障機制,2008年,在部分市、縣開展了鎮(鄉)財政和村級財務管理方式改革試點,切實緩解鎮(鄉)財政困難,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促進鎮(鄉)政府職能轉變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通過一系列的政策體制調整,既按中央要求推進財政各項改革,又保證省以下財政體制活力,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探索實施財政資金競爭性分配改革
增強資金分配的科學性和公平性,推動形成科學高效的分配機制,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績效,是財政改革的重要內容。2008年,按照“分類處理、突出重點,總體規劃、分步實施,各方配合、統籌協調、兩權不變、穩中求進、績效優先、提高效益”的原則,廣東省對部分省級財政專項資金包括15億元產業轉移扶持專項資金實施競爭性分配改革。改革的總體思路:一是以競爭為基本手段。改變財政資金分配“一對一”單向審批安排,轉向“一對多”選拔性審批安排,形成項目競爭,建立“多中選好,好中選優”的項目優選機制。二是以資金使用效益為衡量標準。以使用績效目標作為資金分配和項目遴選的一項重要判斷標準,區別各類專項資金的不同性質,分類采取不同的競爭性分配方式。三是以科學、客觀、公正的評價方法為支撐。依托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對配套資金的落實、技術力量的安排以及社會效益和資金效益等各項指標進行綜合評定,確保專項資金有效分配和高效使用。四是以實現財政資源的民主化、科學化分配為最終目的。通過招標投標、專家評審、集體研究等科學方式對財政資金配置進行優化,擴大資金分配的決策主體范圍,提高社會公眾在財政專項資金管理的參與程度,增強財政專項資金分配的科學性和透明度,克服資金分配過程中造成的主觀隨意性,為實現民主理財、科學理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積極推進財政支出管理改革
加強財政支出管理,確保財政資金運行的安全、可靠、準確、高效,是提高財政工作質量的關鍵。近年來,廣東省以效益為導向,把預算編制、預算執行、預算監督與問效有機結合起來,多環節、全方位地推進支出管理改革,從2000年的部門預算改革開始,廣東省以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政府采購制度和“收支兩條線”等四項改革為核心,整體協調推進各項財政改革,在財政的公共性、法制性和民主性方面均實現了標志性、關鍵性的轉變,初步形成了科學、規范的財政管理框架。其中,部門預算改革逐步建立了編制程序規范、涵蓋范圍全面、編制內容細化、編制方法科學的財政預算管理制度;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建立了國庫單一賬戶體系,所有財政性資金逐步納入國庫單一賬戶體系管理,財政支出通過國庫單一賬戶體系支付到商品和勞務供應者的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政府采購制度改革實現政府采購“管、采”職能相分離,建立了采購、供應、代理、管理之間的制約機制?!笆罩蓷l線”管理改革規范了政府非稅收繳和支出行為,形成銀行代收、罰繳分離、票款分離的收繳制度,非稅支出納入預算管理。在加快推進廣東公共財政改革“四項主體工程”的同時,結合廣東財政改革和發展實際,率先開展了一系列相互協調銜接的改革,全方位推進支出管理方式創新,逐漸形成具有廣東特色的公共財政管理模式。一是開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改革,把績效評價結果與預算資金分配緊密結合起來,建立以績效為導向的財政資金分配和管理模式。開展第三方評價試點,委托社會中介機構實施評價,探索財政支出項目績效評價的工作形式。二是建立內部循環監督系統,并得到財政部的肯定和推廣之后,又探索建立了省級財政資金垂直跟蹤監督工作系統,采取具體檢查辦法和抽樣檢查相結合的方式,對省級財政專項資金的撥付、管理和使用情況進行監督。三是進行財務核算信息集中監管改革,建立數據“大集中”模式的財務核算集中監管系統,通過財政管理信息和預算單位會計信息的匹配實現了兩者的自動比對和糾錯,從而實現了對財政資金使用全過程進行實時、直接、無“盲點”監管。四是開展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改革,從2003年起步,在對省級行政事業性資產進行清理登記基礎上,初步建立資產預算制度,堅持資產增量與存量相結合,首次在部門預算中嘗試引入資產預算審批管理,探索資產的分配、使用與預算安排掛鉤的資產管理新模式。五是對資金撥付實施實時人大在線監督,進一步增強資金分配透明度。
總結近年來廣東財政改革的實踐,關鍵是要做到“四個堅持”:一是要堅持激勵制度創新與約束制度創新相結合。既強調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又要保證資金使用的安全、規范和有效。財政改革過程就是制度創新過程,而制度創新包括激勵制度創新和約束制度創新。因此,一方面,要推動激勵制度創新,激發體制機制活力,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另一方面,必須加快約束制度創新,以規范分配關系,調整分配渠道,健全分配秩序,使政府理財在規范化的軌道上運行,保證資金使用效益。二是要堅持調整利益格局和優化資源配置相結合。財政分配的本質是通過財力分配將社會資源配置到社會再生產的各個方面,因此,財政改革特別是資金分配改革必然涉及到利益格局調整,必須堅持二次分配側重公平的原則,通過調整存量和增量,打破現有利益格局,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同時,也要探索將競爭機制引入財政資金分配領域,改變單一的平均分配模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從而實現將資源(資金)分配方式的變革與利益關系的調整結合起來,形成新的體制機制。三是要堅持統一調控與確權分權相結合。財政體制改革必須嚴格遵循統籌兼顧的基本要求,在確權的基礎上分級管理,在統一調控的基礎上保證下級的執行力,使之形成財權適度集中,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一方面,合理調節地區之間的財力分配;另一方面,以調動地方發展經濟、壯大財力的積極性,使財力與其事權相匹配。四是要堅持整體設計與逐步推進相結合。改革過程同時也是一個逐步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規范的運作程序、嚴格的監督體系、運用先進的管理手段的過程。財政支出管理改革本身就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各項改革相互聯系,單項突進往往難以奏效,必須綜合配套進行,因此財政支出管理改革必須整體設計,在構建覆蓋資金運行全過程的管理體系上下功夫。同時,結合財政管理實際穩步推進,才能達到預期目標。今后廣東財政改革的方向是:繼續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進一步破除財政體制障礙,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探索省直管縣的財政管理模式,努力構建激勵引導、層級優化、保障有力的財政管理體制,為經濟社會加快發展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和政策支撐;繼續探索資金分配方式改革,強化績效優先觀念,切實提高財政專項資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繼續深化財政支出管理改革,按照依法理財、科學理財、民主理財的要求,充分運用現代科學的手段和規范的制度,注重改革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努力構建覆蓋財政資金運行各個環節的管理、監督體系,不斷提高財政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水平,使財政改革更加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并有力地配合和推動其他方面的改革,為推動科學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