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大”進入中國市場后,憑借其專業優勢與對實務工作的豐富經驗,在我國會計師事務所行業競爭中占據了十分有利的地位。在制定相關會計和審計法規時,我國財政部門都曾向四大進行咨詢甚至與其一起商討,因而四大在國內開展業務時可以從政府部門獲得較多支持。如2001年中國證監會頒布的“補充審計16號文”就要求上市公司IPO及再融資時,財務報告除需國內會計師事務所進行法定審計外,還必須由國際會計師事務所進行“補充審計”;一些銀行也相繼規定貸款的公司必須到指定的外資會計師事務所進行信用審計,因而導致目前我國銀行業的審計市場基本上被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占領。政府的推動促進了四大在國內的發展,而我國會計師事務所自身又存在著發展較晚、規模偏小、經驗不足、人才缺乏等原因,審計質量較低、社會公信力較差,因而在國內市場很難承接到大型客戶,行業發展前景不容樂觀。為了改善國內事務所的發展狀況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不斷采取措施促進我國會計師事務所朝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一、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國際化遇到的問題
我國注冊會計師事務所出現的時間較短,而國外大型事務所在體制建設、業務范圍、事務所文化、人才培養等方面都有著更為完善的經驗,值得我國學習和借鑒。雖然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有了長足的發展,但與國際四大的國際化程度相比,仍然有著很大的差距。
(一)規模化進程中的體制問題國外事務所以個人財產承擔無限經濟責任,合伙人十分重視審計質量。而我國注冊會計師責任的各項法規尚不完善,在脫鉤改制以前,事務所有掛靠單位,很少考慮執業風險問題,從而導致缺乏風險意識、審計質量低下,行政干預的存在對事務所執業過程中的獨立性一直產生著負面影響,使其無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法人。1999年財政部開始對我國會計(審計)師事務所進行脫鉤改制工作,就改制結果看,行政干預所引發的內部矛盾并未得到有效解決,行業壟斷和部門封鎖的問題仍然存在,執業質量和職業道德水平并未出現較大幅度的提高,這些問題阻礙了我國事務所朝大規模、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二)服務項目單一、收入較低國外事務所非常注重服務領域的開拓,業務范圍不斷增大,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大型國際會計公司的業務收入僅有37%來自報表審計,43%來自咨詢服務,20%來自稅務服務。而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大部分業務收入仍來自傳統的審計業務,收入來源較為單一。同時,在行業服務細分程度越來越高的背景下,注冊會計師的潛在競爭對手也越來越多,除了同行業的競爭,其他替代行業也可以提供更加專業和細化的服務(如財務分析師、管理咨詢家等),給注冊會計師的專業性帶來了強大的競爭壓力。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由于熟悉國際資本市場運作,在跨國服務上具有豐富的經驗,國內許多希望在海外上市的公司都習慣于請其開展審計活動;此外,政府部門和企業負責人也傾向于請四大進行審計,這樣就算出了問題,也可以“已雇請了高質量的會計師”而推卸自己的責任,上述情況導致目前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競爭激烈,爭相采取低價策略爭取客戶,而國際四大卻以其高昂的收費占據著國內大部分市場。隨著新企業會計準則的頒布實施,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達到了實質趨同,國內企業財務報表在國際上的認可度將得到提高,為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同時也加大了國內事務所按國際標準向國際化延伸、提供多元化服務的壓力。
(三)服務質量有待提高國內事務所存在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使其收費水平偏低,導致了審計質量的下降,從而使其在社會公眾中失去信譽,這進一步促進了公眾對國際四大的偏好。近年來,因執業質量問題而引發的案件逐漸增多,這反映出投資人、政府等財務報表使用者對審計報告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如果國內事務所不加大力度提高服務質量,不堅持“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堅持準則、不做假賬”的行為準則,最終將在激烈的競爭中被市場所淘汰。
(四)人才缺口大,培養機制不完善近年來,我國許多大中型企業爭相高薪從海外和知名中介機構聘請高級財務人員,以適應企業國際化的需要,這一方面反映了國內企業正加快速度與國際趨同,對財務管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國內高級財務管理人員的培養與企業現實需求之間存在嚴重脫節現象。而同時,國際四大所也紛紛在國內搶灘人才,其提供的高薪和優越的發展機會吸引了大量畢業生的加入。國外事務所職員的晉升有嚴格的規則,一些具備高素質、高能力的人留下來繼續工作,而不適應的人便自動離開或轉到客戶單位。對比而言,我國大部分會計師事務所沒有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導致人才缺乏,這也將影響到其人才儲備并阻礙將來的進一步發展。
二、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國際化道路的建議
(一)進行規模化發展,加快事務所做大做強楊永淼等(2007)對我國會計師事務所規模經濟的效應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顯示絕大多數會計師事務所的SRE(規模經濟系數)大于1,具有明顯的規模經濟,因此應堅持中注協提出的會計師事務所規模擴張,繼續擴大會計師事務所的CPA規模。事務所進行規模化發展,可以實現規模經濟,提高市場份額;同時也可以綜合各個事務所的經營優勢和特長,實現多元化經營;通過跨國的規模化發展,有助于爭取跨國集團客戶,不斷擴大在海外市場的影響力,從而實現國際化的發展目標。通過規模化發展,形成國內所之間有利的聯合、兼并、合作的發展態勢,也是貫徹事務所“做大做強”政策的必經之路。
(二)進行正確的品牌定位雖然國際四大的業務范圍幾乎包含了經濟活動的各個層面,但同時也有著各自不同的專業發展領域,以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我國事務所也可以借鑒這一做法,集中優勢資源,擴大在某一行業的影響力,將提供的服務向縱深方向發展,從而牢固樹立自身的品牌影響力。事務所自身可運用SWOT分析方法制定出適合自身發展的策略,即對其具有的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及面臨的機遇(Opportunity)和挑戰(Threats)進行系統分析,從而明確其品牌定位,培育出其他事務所無法模仿的核心競爭力。
(三)構建獨特的事務所文化國際“四大”都有著各自獨特的事務所文化,如普華永道“質量至上”的文化理念為公司贏得信譽,而安永的特點則是“以人為本”,員工之間的關系建立在做正確事情的基礎上。獨特的事務所文化為其吸引了客戶,并留住了人才。我國會計師事務所也應注重事務所文化的建設,從事務所的人員招聘開始,就讓未來的員工了解該事務所的核心價值觀,并將其貫穿于員工培訓的各個階段,在員工心目中真正形成認同感,從而使其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實現事務所價值的最大化。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事務所與客戶間已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具有一定的市場影響力和客戶資源,國內事務所應抓住有利條件,利用已有優勢,不斷提高自身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
(四)實施人才戰略,構建合理的人才結構
中注協《關于加強行業人才培養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我國會計師行業要想朝國際化方向發展,就必須加強行業人才培養,實施人才戰略。全面提升注冊會計師從業隊伍的專業素質、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水平,著力培養能夠承擔國際業務、符合行業國際化發展要求的高層次專業人才和會計師事務所管理人才,建立起科學完善的行業后備人才培養機制和適應行業未來發展需要的后備人才隊伍,繼而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會計師事務所。楊永淼等(2007)的研究發現,大學本科的學歷層次與會計師事務所的收入之間具有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年齡小于30歲和30~50歲之間的CPA年齡結構與會計師事務所收入呈正相關關系,大于50歲的CPA年齡結構與事務所的收入呈負相關關系。根據中注協2005年度披露的會計師事務所全國百家信息,在國際所中,82.68%的注冊會計師是大學本科,而國內所擁有大學本科的只占51.03%。國內所中大于50歲的注冊會計師比重高達18.39%,而國際所只有1.72%。國內所中30至50歲的注冊會計師比國際所的比重高11.74%,但30歲以下的只有12.85%,比國際所的比重低28.41%。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我國會計師事務所人力資源培養和培訓工作需引起重視。近年來國際四大通過考試和考核的方式在國內大規模招聘畢業生和實習生,而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則有43.4%是經過同學和同事介紹,24%是個人到事務所求職,只有0.96%是通過學校招聘進入會計師事務所的,存在著盲目招聘的現象,因此國內所在優化人才結構的同時,還要對人才的選拔方式進行改進,以培養出適應未來發展需要的高層次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