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藍山縣財政局全石秀
地方融資平臺曾較好地適應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對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有效促進了城鎮化發展,但由于地方債務膨脹,引發了對地方債務風險的擔憂。在此背景下,中央明確要求加快地方融資平臺的市場化轉型。融資平臺市場化轉型最重要的方面是要剝離地方融資平臺公司政府融資職能,加快融資平臺企業市場化轉型。藍山縣持續深化平臺公司市場化轉型,特別是2022年以來,縣政府通過制定轉型規劃、壯大資產資源、拓展經營板塊、拓寬融資渠道等措施,促進平臺公司的產業化、市場化、實體化運作,實現國有資源保值增值。
一、因地制宜制定轉型規劃,積極穩妥化解債務風險。
藍山縣根據全縣基礎設施投資較多的特點,對平臺公司轉型的重點選擇市場化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并注重資產營運盈利功能的實現。在轉型過程中注意積極穩妥化解債務風險,逐一厘清存量債務來源的項目性質,對于經營性項目債務,如果項目經營收入能夠覆蓋本息,就依靠項目自身經營性收入進行債務償還。如藍山縣成立城市公交公司,運營城鄉公路客運,能有效進行債務償還。對于無收益性項目債務,縣政府則統一協調合理安排化解措施。
在平臺公司市場化轉型過程中,縣政府全力打造平臺轉型所需的良好配套環境。一是理順政府和平臺企業關系。政府將純融資平臺職責和純公益項目建設職責從平臺企業剝離出來,通過發行地方債的方式將投資建設資金納入地方公共財政預算管理,2022年我縣發行專項債資金再創新高,達到6.06億元。二是建立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的市場化保障體系。通過放開公共資源領域準入、建立完善配套相關制度,加強市場監管等方式,確保開放和規范同步,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民眾福利以及社會資金的合法權益都得到有效保障。
二、多種方式壯大資產資源,夯實平臺經營發展基礎。
一是盤活存量沉淀資產注入平臺。縣政府成立國有資產處置辦等專門機構盤活國有資產,對國有資產和公共資源的開發權、使用權、冠名權、廣告權、特許(壟斷)經營權等,按照《行政許可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通過招標或拍賣方式有償出讓,對不同類別、不同特點的國有資產、資源的有償使用,公共資源開發權、廣告權、經營權等的招標拍賣,按職責分工由相應的職能部門牽頭負責,財政部門積極配合,研究制訂了嚴格、規范、具體的征管辦法和操作規程并組織實施。其中對國有土地等資源的使用權,以及砂石、石材資源探礦權、開采權,按有關規定通過招標、拍賣或掛牌方式有償出讓;對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出租或轉讓,通過公開招租或拍賣方式進行:對政府投資建設的公共設施(如道路、橋梁、公園、廣場、建筑物等)的戶外廣告權和冠名權,通過招標或拍賣方式有償出讓。縣政府先后將行政事業單位經營性門面210間、改制企業門面215處、地塊20宗、公租房52處,以及工業污水處理廠、生活污水處理廠、自來水廠資產全部注入平臺公司,今年縣財政向平臺公司直接注資6.5億元。截止2022年10月,平臺公司資產總額已達105.58億元。
二是拓展平臺市場化經營項目。依據平臺自身在資源、市場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積累的經驗和優勢,通過加強經營性和準經營性資產營運,盤活平臺沉淀的國有資產,提高存量資產的經營效益,增加經濟收入。平臺公司先后在技能培訓、物流、房地產等領域拓展公司經營板塊,助力平臺長期發展。同時,通過公開招拍掛和政府授權等方式注入平臺給排水特許經營權、城市公交線路特許經營權、大型活動冠名權及戶外廣告經營權、停車收費經營權等5項經營性資源。2020年以來以房地產開發收益還本付息約2.4億元,2022年1-3季度取得營運收益約0.75億元,覆蓋公司經營性債務本息。
三是完善平臺企業內部管理。
通過優化資本結構、管理結構,完善管理機制和風控機制等方式,提升平臺企業的市場發展能力,建立有針對性的公益、半公益、經營性三類平臺分類考核機制。比如公益類重點考核成本運營效率、大眾服務質量和可靠度;半公益類,重點考核其項目規范安全管理能力;經營類業務重點考核其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
三、大力拓寬平臺融資渠道,準確進行市場轉型定位。
縣政府出資成立財信擔保公司,建立起平臺轉型所需的市場化融資服務體系,以市場化形式對融資平臺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服務,探索建立財政與項目收益相結合的公益項目專項基金、配套經營性資源等,積極支持平臺企業投融資模式創新。平臺公司2022年市場化融資項目有三藍水廠及供水管網建設項目、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項目、城北新區產城融合建設項目、污水處理二期擴容工程、毛俊水庫灌區項目貸款等多項。通過擴充企業資產規模,提升企業信用評級,增強了平臺公司融資能力,平臺公司2022年度獲得市場化融資授信10.11億元,融資到位金額9.54億元,比上年度增加8.15億元,增長5.86倍。2022年1月份以來,集團公司參與政府建設項目5個,項目總投資12.41億元,已完成投資0.7億元,有力地支持了藍山經濟社會的發展。
通過平臺公司市場化轉型,優化整合國有資產存量,壯大資產資源,建立和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及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拓寬投融資渠道,為實現國有資產資源保值增值、服務藍山建設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