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具有啟發性和實踐性的新型教學方法,在不少學科的教學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文章就案例教學法在中職會計教學中運用的必要性和具體的實施措施展開闡述,通過探討改進會計教學的模式,以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會計教學;案例組織
會計專業具有較強的技術性和實踐性,專業課程的教學要求理論與實踐很好結合,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而我國傳統的會計教學方法一直是以灌輸為主,忽視知識地應用。這種“填鴨式”的應試教學方法,不能全面啟發學生的思維,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上的主動性,不能激勵學生的創新精神,使學生走上工作崗位需要很長的一段磨合期,難以適應21世紀對會計人才的需要。筆者認為,案例教學法是解決課堂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的有效途徑之一。它是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把實際中真實的情景加以典型化處理,模擬成供學生思考分析和判斷的案例,并通過獨立研究和相互討論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主要的特點是把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對于學生掌握學科理論,增加課堂教學信息量,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均有較好的作用。美國哈佛大學于20世紀20年代首創和倡導案例教學法,并成功地進行了運用,培養了大批杰出的工商界驕子。
一、會計教學中實施案例教學法的必要性
教師的教學活動要始終圍繞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身業務能力提高而進行。會計專業的課程并不是可以輕而易舉地借助于對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現搬現用就能得出全部答案的學科,它是一門集理論性、方法性、業務性和操作性于一體的學科。特別是我們現在的中職學校學生,應以就業為導向,充分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以便他們一出校門就能上崗。雖然他們在學校能較好學習和掌握會計的理論和方法,但是對于如何用會計理論來指導實際工作、如何來處理實際工作中面臨的各種各樣復雜問題,則往往顯得束手無策。但是如果教師根據課程的特點采用案例教學法來進行會計教學則會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幫助學生理解和吸收會計理論知識,真正培養學生綜合處理問題的能力,這也是會計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法的必然要求。例如,在《企業財務會計》關于各種結算方式的程序及使用注意事項等內容的教學中,若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則免不了教師逐條講解,學生卻很不耐煩的局面,而實際工作中,學生仍可能不會操作。如果采用案例教學法,將全班同學分成四組,分別扮演付款單位、收款單位、付款單位開戶行及收款單位開戶行,讓其模擬整個結算過程。在幾輪模擬中,注意讓學生進行角色互換,從而熟悉各環節的具體操作程序,這樣一來,教學活動生動有趣,學生不僅熟練掌握了各種結算方式的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項,還能在活動過程中發現課本中沒有提及的問題,并且通過一種結算方式的模擬操作,學生還能舉一反三地掌握其他結算方式的具體使用方法。同時,隨著普教的擴招,中職學校的學生素質普遍越來越差,理論學習對于他們吸引力不大,這也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能采取適當的方法,來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而案例教學法便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二、案例教學法在會計教學中的組織實施
(一)精心設計組織案例
在案例設計組織時應考慮以下基本原則:
1.針對性。案例要根據教學目的及要求有針對性地篩選、包裝,使之典型化。在教學活動中,圍繞著課程總體教學目標,會有一系列具體的教學目標,每一具體教學目標的實現,除了課堂教學之外,還需要有相應的教學案例配合。案例的內容必須適應具體教學環節的需要,與會計理論相關。尋找和案例相關的文獻資料,擬定分析要點和需探討的問題。必須把基本案情編寫描述清楚,不能冗長模糊。可針對不同的案例分別采用敘述、表格等不同的展現方式。
2.實務性。會計課程教學活動的基本特點是其應用性、可操作性強。因此,在相應的案例教學中,必須適應這一特點,選取案例的基本內容應以會計實務為藍本,將實務資料進行必要的概括和整理,以提起學生興趣,提高其認知能力。會計案例的選擇要反映會計職業某一特定情景中真實發生的事件或情況,涉及某一特定單位或組織的經濟利益,給學生提供可參與的場景,讓學生分析和評估案例所描述的內容,確定應采取的解決措施和辦法。選擇具有實務性的會計教學案例,可在案例分析過程中提供會計職業實際情景特征,讓學生感受真實事件,體驗會計職業的挑戰與機遇,培養學生如何發現問題,如何查詢、分析、研究、解釋相關信息,如何運用職業判斷得出科學、合理結論的能力。
3.綜合性。案例教學的基本目的之一是引導學生從對單一知識點的了解轉化為問題綜合的分析和判斷,例如,在《基礎會計》教學中,分章節闡述設置賬戶、復式記賬、填制與審核憑證、登記賬簿、成本計算、財產清查、編制會計報表等會計核算方法。但《企業財務會計》則具有綜合性和復雜性,如何引導學生透過各種方法把握這種相互聯系的各方法所構成的一個完整的體系,是會計教學中必須解決的問題。而對反映企業全貌的綜合性案例的解剖和分析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因此,綜合性案例的選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4.難易度。會計案例的選擇要做到難易適度,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如果內容太簡單,問題一目了然,就不需要討論了;如果內容太復雜,難度太大,超越了大部分學生的知識范圍和分析能力,可能會使學生感到無從下手,從而產生畏難情緒,不會積極地參與案例的分析與討論,進而就會使教學工作難以開展下去,因此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筆者認為,從整個專業課程來看,可在專業基礎課程(如《基礎會計》)中設計較簡單的案例,后續課程(如《企業財務會計》、《財務管理》等)可設計一些難度稍大的案例進行教學;從每一門課程看,前部分內容應從簡單的案例著手,到后半學期可稍加難度。
5.不斷更新。如果選用內容陳舊缺少時代特色的案例,會降低學生參與案例的積極性及教學效果。如果案例不做更新多年不變,學生也只能分析判斷多年以前的會計事項了解多年前的事件和方法技巧,得到多年前的知識。特別是會計知識會隨著現實經濟環境的變化、有關規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近幾年會計規范模式變化也比較大,2007年1月1日施行的新的企業會計準則也給會計教學帶來了較大的影響。所以應不斷更換補充新的案例,確保案例的時效性。
(二)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處理好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之間的關系。案例教學法既注重理論教學環節,更注重實踐教學環節。案例教學法并不排斥講授法,就會計理論教學與會計案例教學之間的關系而言,會計理論教學為案例教學提供了分析問題的基礎和框架,而案例教學有利于加深對理論教學內容的解決,二者結合才能相輔相成。因此,筆者認為中職會計教學,既不能采取傳統的講授法從頭講到尾,也不宜將整個課程全部都使用案例教學。
2.教師要精心準備,形式多樣。案例教學法在具體實施中,可以有多種形式,既可以進行典型示范引導,也可以進行逼真模擬訓練;既可以進行個人練習,又可以開展小組討論。教師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在《企業財務會計》有關會計業務核算的教學中,若按傳統教學方法,則教師免不了要先介紹所設置的賬戶,然后再講分錄編制,而在講授賬戶設置這一內容時,學生會覺得枯燥無味,因而缺乏學習興趣。若采用案例教學法,即先將發生的經濟業務給學生,要求其核算,學生必然會產生疑問:怎么核算?此時再指導學生學習有關賬戶知識,學生便會因學習目標的進一步明確而增加學習興趣。
3.正確處理案例教學與會計專業其他教學環節的關系。案例教學固然重要,但不能替代其他的教學環節,也不能與其他教學環節以及相關學科的教學環節重復,應該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相互補充,互相促進,以提高會計專業整體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
4.在案例教學中應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學生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參與者。教師要組織案例討論過程。包括課前準備,課堂組織和課后總結考核。在課堂上,既不能無所事事任學生自由討論,也不能嚴格控制討論過程,使學生不能或不愿說出自己的觀點。要盡力營造一種讓學生身臨其境,積極參與討論,樂于表達自己的判斷和看法的氛圍,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思維潛能。
【參考文獻】
[1]黃纓.積極實施會計案例教學法[J].發展研究,2005,(11).
[2]楊君偉.重構會計教育體系[N].中國財經報,2006.
[3]張慧.會計案例教學初探[J].會計之友,2006,(5).
[4]陸君信.淺談會計專業如何實施案例式教學[J].會計之友,2006,(21).
[5]張朝宓,蘇文兵.當代會計實證研究方法[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