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礎會計教學點滴
《基礎會計》是財會專業的一門基礎理論課程,它著重于會計基本理論和方法的論述,諸如:會計核算假設、原則、復式記帳、主要經濟業務的帳務處理等等。這些內容對于初次接觸專業課的學生而言,抽象、晦澀、難以真正理解掌握,學習難度大,容易出現學生畏懼、退縮、厭煩專業課的現象。那么應如何避免這種情況,讓學生通俗易懂的學習、掌握并愛上專業理論課呢?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二次講解
“第一章 總論”中,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屬于必須理解、掌握、并能夠靈活運用的部分。十三項原則從十三個方面對會計核算提出了不同要求。此前,教材尚未講述具體會計核算,學生既不知核算為何物,又怎么會真正理解核算所必須遵守的會計原則呢?無論任課教師解釋的多么全面、深刻,學生還是只知道其表,不知其理。尤其是“權責發生制”這一重要原則的理解、運用。對此,我的做法是:先詳細具體講解一遍,讓學生初步了解這些原則的名稱,盡可能理解記憶主要的內容。待“第四章 主要經濟業務核算”講解完畢時,再借助對具體業務的分析、帳務處理,詳細講解,讓學生回味每一項會計原則的含義,細細琢磨其實質,并考慮每項原則在各種業務中的具體表現形式和運用方式。
二、 嚴格要求、反復記憶
這主要是對具體經濟業務的帳務處理而言。《基礎會計》掌握與否的最主要標志就是能否熟練、正確地進行帳務處理。對學生來說,帳務處理即是編制會計分錄。而會計分路涉及會計科目的名稱及應借應貸的方向問題。對于初學者,書上給出的六十一個一級會計科目名稱及其性質,很需要下一番功夫,分類記憶,且記熟記準,以便為應用會計科目設置帳戶,編制會計分錄奠定基礎。但客觀的講,相當一部分職高學生學習自覺性差,吃不了學習上的苦,對自己要求較松。因此,我事先明確的告訴他們,不記會計科目及性質,就無法學習經濟業務,必須自己嚴格要求自己。課下或回家背誦,課上提問,期限為兩周。對期限內記憶不熟練、不準確的學生,課堂上連續反復提問,直至達到要求。
三、 通俗講解,反復練習,經常鼓勵
編制會計分錄的關鍵在于找準會計科目。教學中學生對工業企業絕大部分經濟業務十分陌生,拿到所給業務,主要問題就是不知道或容易用錯會計科目。老師課堂上講過的業務類型,僅能機械記住所用的會計科目,不太熟練,理解的也不透徹,作業題稍微拐彎,就不知所措。此時的學生,普遍感到專業課不如文化課易學,有些畏懼,甚至煩躁的心理。因此,授課時,可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假想自己即為經濟業務的經辦人,生動、通俗、詳細解釋每個會計科目的選擇及其“借”或“貸”的方向,講清每一筆經濟業務的來龍去脈。
四、運用財會技能課教法
《基礎會計》中,“憑證”、“帳簿”、“報表”、“核算形式”這四部分內容,也是以抽象的理論形式給出的,雖輔助具體經濟業務加以說明,但仍給學生一種紙上談兵的感覺。如果按理論的模式講授,課堂效率、效果并不理想。另外,這些內容均屬財會模擬課的教學范圍。故,我先對“證”、“帳”、“表”、“核算形式”從理論上做以概要講述,讓學生初步了解它們的概念、種類、格式及操作。然后,給出一套綜合練習題,發給每個學生一系列的憑證、帳簿、報表,并規定具體核算形式及其他一些條件,要求學生親自模擬從“制證”到“出報表”一整套實際財務工作的程序,切身感受、理解、掌握書上的理論。之后,再針對模擬過程中的問題加以修正、解釋,最終,對上述理論再做全面、綜合的總結,使學生輕松、深刻、條理、系統的由技能操作過渡到理論的掌握。
總之,《基礎會計》的講授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法,提出不同的要求,才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