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 王巖 楊蘭蘭等/文
《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條 例》的正式施行標志著國有資產管理 上升到法律高度,對管理的要求更加 嚴格和規范。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 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深化 混 合 所 有 制 改 革,加 強 國 有 資 產 監 管 。這是對黨的十九大報告完善各類 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促進國有資產保 值增值,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 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有關要求的進 一步明確。
當前,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和國有 企業處于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如何 進一步加強國有資產管理,切實維護 國有資產的安全和完整,提高資產的 使用效率效益,是各級財政部門面臨 的共同課題。
縣級國有資產管理現狀及問題
隨著縣級財政管理體制改革不斷 深化,“財政綜合管理、部門具體監管、 單位主體責任”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日 益完善,基本實現了資產合理配置和有 效利用,維護了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和 保值增值。但在實踐中,國有資產管理 不規范、監管疏于形式等問題仍然存 在,具體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思想認識上不夠重視 。部分 單位對資產管理工作重視不夠,存在 “重資金、輕資產,重購置、輕管理”的思 想 。在國有資產管理過程中出現責任 不清,內部資產管理制度不健全、執行 不到位等情況 。缺少專門的資產管理 機構,多數單位資產管理崗位由財務人 員兼任,資產管理過度依附于財務部 門,基本的賬實分離等內控管理要求難 以保證,管理水平難以實現質的提升。
二是管理環節上不夠規范 。沒有 建立相關的管理制度和規范的操作程 序,存在家底不清 、局部資產閑置浪 費、使用效率不高、擅自處置等現象 。 賬務處理不及時,一定程度上存在賬 外資產 。 內控體系不完善、可操作性 不強、手段陳舊,導致資產管理效率低 下和風險增加。
三是資產信息核算不夠完整 。 由 于制度和歷史遺留問題,部分資產未 進行有效產權登記,單位對建設的部 分政府性基礎設施工程項目資產沒有 計入固定資產賬,尤其是公共基礎設 施 、公益基礎設施資產編報數據不夠 全面、完整 。在建工程完工后未及時 轉入固定資產,沒有納入資產管理臺 賬,導致該部分資產擺脫監督,游離于 監督范圍之外 。統一的信息共享、動 態管理、反饋及時的信息平臺尚未建 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有資產管 理信息化水平。
四是監督機制和績效評價程度不 足 。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具有公益性 的本質,產生的經濟效益有限,使得各 單位對資產管理工作的認識依然停留 在傳統思維模式,未建立起完善的監 督機制 。 一方面,預算審批 、資產配 置、日常管理和資產處置相互脫節,國 有資產管理主體責任缺失,內控制度 不完善,不能保證監督結果的客觀公 正;另一方面,對資產績效管理重視程 度不足,評價指標相對空泛,缺乏完善 評價體系,導致績效評價工作的效果 不佳、成效有限。
五是國有企業資產資本監管存在 漏洞 。長期以來,國有企業由各級國 資委進行監管,隨著上世紀九十年代 國有企業的改制,國有企業管理體系 改革取消了縣級國資委機構,相關職 能未明確劃轉接管,在一定程度上造 成 目 前 國 有 企 業 資 產 管 理 出 現“ 真 空”。近年來成立的以城投公司為范 本的新國有企業,一般隸屬于政府或 其主管部門,履行監管職責的機構未 統一,分散在縣政府、財政部門、主管 部門等,且對規范履職理解有差異,職 責不明確,對國有企業監管過于“行政 化”,不利于形成以“管資本”為主的國 資監管方式。
加強縣級國有資本資產管理建議
首先,要鞏固資產信息基礎工作, 提高國有資產核算質量。
一是健全賬目,完善登記,進一步 規范和加強各類資產的會計核算以及 公共基礎設施、保障性住房、政府儲備 物資、文物文化等資產分類登記入賬, 做到賬實相符,確保資產信息的全面、 準確和完整 。二是開展規模性的清產 核資工作,輔助縣級國有資產管理工 作人員針對國有資產的存量、分布及 應用情況進行有效統計,為監管作業 的開展提供必要的支持與保障 。三是 依托統一的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信 息系統,健全縣級“全面、準確、科學、 細化、動態”的縣級國有資產基礎數據 庫 。 四是組織專門人員加強對單位國 有資產的監督檢查,定期對照資產登 記臺賬報表,逐項進行審查核對核實, 摸清底數,及時清理賬外和閑置待處 置資產。
其次,要健全縣級國有資本資產 管理機構和管理體系。
在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工作方面, 縣級政府應結合縣級國有資產管理實 際需求進行專門性機構整合和構建, 彌補縣級國資委缺失造成的國有企業 監管職責空缺,明確管理主體和管理 范圍,界定監督部門和管理部門的職 責,明確資本資產管理工作的重點,改 變傳統意義上縣級國有資產管理工作 中的監管缺失問題 。在保證國有資產 的完整性與安全性的前提下,有針對 性地對國有資產數量、結構、分布狀態 進行有效分析,考慮縣域實際情況及 發展方向,結合未來時期縣級國有資 本轉型,將國有企業、資源性國有資產 以及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進行統一管 理,提高管理整體質量,促使國有資本 資產充分發揮效能,實現經濟效益,創 造社會效益。
再其次,要健全資產管理監督機 制,加大監督力度。
科學合理的監督機制能夠強化 各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關系,強調內 外結合,充分發揮財政部門 、審計部 門和紀檢監察部門的職能優勢,構建 起 完 善 的 內 控 機 制 和 外 部 監 督 機 制 。在關注內部監督的同時,應進一 步強化外部監管,借助審計部門的經 濟責任審計 、巡視巡察等專項檢查, 督 促 單 位 健 全 包 括 資 產 的 購 置 、保 管 、使用 、毀損等全鏈條資產管理制 度和管理效能評價 。 同時,建立問責 機制,將國有資產管理與部門人員工 作績效評定掛鉤,對資產使用效率低 或者流失問題追究相關責任人主管 及監管責任,從而督促其做好國有資 產管理監督工作。
最后,要構建國有資產管理績效 評價體系,強化成果反饋應用。
績效管理是針對國有資產配置和 處置進行的全過程分析和評價,是保 障資產保值增值的必要手段 。應將管 理績效評價貫穿于資本資產管理階段 之中,根據預先設定的監督內容,做好 各個階段的管理工作,細化優化評價 指標 。在綜合管理方面,可設置制度 建設、管理能力、保障情況和管理效果 等二級指標;在日常管理方面,可從采 購計劃編制、日常管理、規范處置和資 產收益等方面進行綜合績效評判 。采 用年終績效與定期評價工作相結合, 根據評價結果,分析明確監管要點,做 好示警和反饋,保證績效管理設置的 實用性和有效性,保證績效評價結果 的準確性。
綜上所述,從深化財政管理改革 方面入手,建立權責明晰、運轉高效的 縣級國有資本資產管理體系,使得管 理內容更加全面,管理形式更加嚴謹 規范,是“十四五”時期縣級國有資產 資本管理工作有序開展的有效途徑和 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