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財經大學資產評估系 胡曉明
我國資產評估行業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新興中介服務行業。從2001年起,中國資產評估行業已制定并發布了包括資產評估基本準則、資產評估職業道德基本準則在內的7項評估準則,解決了資產評估行業多年來沒有明確執業標準的問題;2008年11月28日,財政部頒布了包括8項新準則在內的15項資產評估準則。財政部副部長、財政部資產評估準則委員會主席朱志剛指出,此次資產評估準則體系的發布,對于推動資產評估行業健康發展、更好服務于改革與發展大局具有重要意義。中國證監會紀委書記、財政部資產評估準則委員會副主席李小雪表示,資產評估準則體系的發布,標志著評估行業統一規范的準則體系初步形成,這對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必將產生積極的影響。國際評估準則委員會主席埃爾文·費南德斯認為,中國資產評估準則體系的建立能最大程度保障專業、獨立與合理的評估。
一、中國資產評估準則體系的構成內容
中國資產評估準則體系項目包括2個基本準則、7個具體準則、1個評估指南和5個指導意見。具體構成內容見表1。
表1 中國資產評估準則體系的構成內容
層次
準則名稱
頒布時間
基本準則
資產評估基本準則
2004
資產評估職業道德基本準則
2004
具
體
準
則
程序性
準則
評估報告準則
2007
評估程序準則
2007
業務約定書準則
2007
工作底稿準則
2007
實體性
準則
無形資產評估準則
2001
機械設備評估準則
2007
不動產評估準則
2007
評估指南
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試行)
2007
指導意見
注冊資產評估師關注評估對象法律權屬
2003
珠寶首飾評估
2003
企業價值評估
2004
金融不良資產評估
2005
資產評估價值類型
2007
中國資產評估準則分為職業道德準則和業務準則兩大部分,每一部分由不同的層次,相應規范不同的內容。職業道德準則包括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兩個層次。業務準則包括基本準則、具體準則、評估指南和指導意見四個層次。其中,基本準則是評估師執行各項資產類型、各種評估目的評估業務的基本規范;具體準則包括體現構成控制的程序性準則包括評估報告準則、評估程序準則、業務約定書準則和工作底稿準則;體現不同類型、不同經濟行為評估要求的實體性準則,包括無形資產評估準則、機械設備評估準則和不動產評估準則;評估指南是對特定評估目的評估業務以及評估業務中某些重要事項的規范,包括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試行);指導意見是針對評估業務中的某些具體問題的指導性文件,包括注冊資產評估師關注評估對象法律權屬、珠寶首飾評估、企業價值評估、金融不良資產評估和資產評估價值類型。這些準則涵蓋了評估執業程序的各個環節和評估業務的主要領域,標志著中國比較完整的資產評估準則體系的建立。
由此可見,中國資產評估準則體系不同層次,不同目的,并依次遞進。基本準則具有統馭性,其他準則各有其規范范圍。基本準則由財政部以規范性文件形式發布,基本準則中授權中國資產評估協會制定不發布其他評估準則項目。
新頒布的8項準則除《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指南(試行)》為配合新會計準則將于2007年12月31日開始實施外,其余7項新準則均從2008年7月1日起實施。根據規劃,有關上市公司評估、作價出資、財產保險、投資房地產、企業合并、金融工具、國資評估等方面的具體準則今后將陸續制定頒布。
二、新評估準則的創新之處
準則是一公共職業為獲取社會公眾的信任和提高執業的工作質量而制定的延續的、得到全行業公認的,通過行業的內在約束力來貫徹實施的行為規范。所有的職業均受制本行業從業人員所公認的準則的指導,同樣資產評估準則即是為保證和提高評估工作質量而制定的評估人員進行評估活動的行為規范。中國的評估準則建設,力求通過不斷創新,解決評估實踐中存在的、相關當事方普遍關注的突出問題,引導評估實踐,提升行業執業水準。相對《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91號令),新發布的八項評估準則的創新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價值類型指導意見體現了評估結論的經濟內涵
評估結論的價值類型理論是國際評估界近年來一直倡導的評估理念,其內涵是展示評估結論的形成基礎和適用條件,促使評估結論與評估目的相結合。資產評估基本準則中提出,注冊資產評估師在執行評估業務需要明確的價值類型。價值類型準則細化了價值類型的選擇、使用和定義方面的規定,并在相關的準則中對價值類型的使用和定義提出了要求,并貫穿于整個準則體系之中,使評估行業的專業內涵更加彰顯,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類型理念。
(二)評估報告準則提高了評估結論的合理性
評估報告準則全面貫徹了“方法科學、披露充分、滿足需要”的重要原則,并充分考慮了各評估報告使用方的合理需求,結合評估理論和實踐的最新發展,對評估業務共性的評估報告內容做出了規定。該準則對國有資產評估和上市公司評估中在報告要素、格式及評估方面的特殊要求,使得不同經濟行為和不同所有制性質的評估業務在報告標準基礎上體現出專業性。對于評估報告內容的披露程度和格式,評估報告準則不做僵化規定,而是規定注冊資產評估師可以根據評估對象的復雜程度、委托方要求,合理確定評估報告的詳略程度,加大評估師責任和風險意識。評估報告準則規定,評估業務受到限制且無法排除經與委托方協商需出具評估報告的,應當在評估報告中說明評估程序受限情況及其對評估結論的影響,并明確評估報告的使用限制。評估報告準則對評估結論的表現形式作出了創新性規定,改變以單一數值表示評估結論的做法,認可以區間值表示評估結論的方式。這些規定,使某些情況下評估結論更加合理,更加容易得到評估報告使用者的理解,符合評估專業特點。另外,評估報告準則正確區分了評估結果有效與評估報告使用有效期的關系問題,對正常開展追溯性評估、現實評估與預測評估在內的各類評估業務具有重大作用。
(三)業務約定書準則規定了對評估業務的終止
在中國評估實踐中,可能出現由于評估師評估程序受到限制需終止評估業務的情況,但現有法規中沒有針對評估業務中終止的規定。業務約定書準則對此做出了專門規定,要求在業務約定書中應當約定中止履行和解除業務約定書的情形。當履行評估程序受限并對評估結論構成重大影響,或相關限制無法排除時,評估機構可以終止評估業務。這是在業務終止相關法規缺失的情況下,以簽約各方約定形式代替法規規定的變通措施,這樣規范有利于保護評估師和相關各方利益,保證經濟行為公正實現,也體現評估師謹慎執業的專業精神。
(四)評估程序準則和機器設備評估準則確認了現場調查中的抽樣方式
現場調查階段的抽樣方式符合評估實踐,已經在行業,特別是在大型評估業務中普遍運用,評估有關各方也基本認可現場調查的抽樣方式。為尊重實踐,評估程序準則和機器設備評估準則等項目中對現場調查階段的抽樣方式做出了規定,如機器設備評估準則中規定,注冊資產評估師執行機器設備評估業務時,應當對機器設備進行現場逐項調查或抽樣調查,確定設備是否存在、明確機器設備存在狀態并關注其權屬。同時,提醒評估師控制抽樣風險,避免抽樣方法的濫用。這樣規定,區分批量評估和單件評估的差異,解決了多年來在大型評估業務中困擾評估師和監管部門的問題,也符合評估對象的特殊性問題。
(五)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指南等規范了新興的評估業務
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完善過程中各領域相關政策的出臺,為評估行業拓展業務領域提供了機會。如新會計準則越來越多地采用公允價值,使用范圍從廠場設備等逐步擴大到投資性不動產、無形資產、金融工具及企業并購等領域。這些新興業務與傳統評估業務相比,操作上存在明顯差異。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指南、金融不良資產評估指導意見等準則項目都是針對新興評估業務所出臺的準則。這些準則項目的出臺,是中國評估行業以評估準則引領評估實踐的有益嘗試,實踐證明是非常有效的,可以使行業盡快適應新興業務的需求,提高服務水平。
(六)不動產評估準則體現了市場的需求
不動產評估準則充分借鑒了建設部和國土資源部發布的《房地產估價規范》、《城鎮土地估價規程》以及《資產評估操作規范意見》的相關內容,針對近年來土地、房地產評估實踐中產生的問題及新的需求加以補充和更新;對于體現資產評估特點的,在總結資產評估實踐的經驗基礎上加以補充。從市場角度根據不動產評估業務特點提出了新要求,如對隱蔽不動產的現場調查關注要求、利用其他評估機構報告應關注的事項等;對企業價值評估中的不動產評估安排專門章節加以規定,包括企業擁有不動產的形式與對應的財務核算科目、企業經營方式及不動產實際使用方式對不動產價值的影響、企業價值評估類型對不動產評估相關條件和假設的影響等內容;對構筑物評估的要求進行了專門表述,如明確在確定住宅用途建筑實體性貶值時,應當考慮土地使用權自動續期的影響,當土地使用權自動續期時,應當根據建筑物的經濟壽命年限確定其貶值額。這些規定是對多年來評估業務的總結和凝煉,體現市場對不動產評估的需求。
另外,工作底稿準則根據評估實踐發展需要,也從規范評估執業和防范評估法律風險出發,對工作底稿的編制和管理相關問題做出了規范。
三、提高新評估準則執行力的思考
雖然,新評估準則的出臺是我國評估行業發展史上的一件盛事,但貫徹、落實是關鍵。如何保證新評估準則有效實施,對于規范注冊資產評估師執業行為,促使注冊資產評估師恪守獨立、客觀、公正的基本原則,提高評估工作質量,彰顯評估的公信力具有重要作用。下文,筆者就提高新評估準則執行力談些個人看法。
(一)全面開展培訓活動
為了進一步提高評估管理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和素質,加深對資產評估從業人員對準則的理解,提高資產評估項目核準的工作質量和效率,各級財政部門和評估協會應緊密結合實際,切實抓好資產評估準則的培訓工作,將把新準則的學習培訓作為評估師后續教育的中心工作來抓;明確今后一個時期的培訓方向和培訓內容,制定系統完整的培訓計劃,使廣大評估從業人員盡快理解、掌握評估準則,讓新的評估準則融入每一個評估師的評估實踐,成為廣大評估從業人員的執業武器、行為規范。
(二)在組織與制度上強化溝通與協調
在組織安排上,評估行業應加強與評估委托方、報告使用者、監管部門的交流溝通,使其了解新準則的內容,促進準則的實施;應當加對國際會計準則和我國會計準則的學習和理解,加強與會計師、審計師之間的溝通。在制度規范建設上,做好原規章制度和新準則的銜接。特別是評估報告準則與財政部《關于印發〈資產評估報告基本內容與格式的暫行規定〉的通知》(財評字<1999>91號)的銜接,評估報告、評估程序等準則與《資產評估操作規范意見(試行)》的協調和銜接,使其和諧統一。
(三)提升評估師的執業水平
新準則一方面嚴格規范了注冊資產評估師的執業行為,同時也賦予了評估師更大的執業判斷空間。在準則的基礎上,嚴格評估機構的相關條件,嚴格執行選擇程序,選取有業務勝任能力的評估結構;加強評估事務所內部質量控制,不斷提高業務素質,壯大評估師隊伍;講求職業道德,樹立風險意識,努力培養社會責任感;除學習準則外,還要學習法學、數理統計學、心理學、社會學和市場學等知識,掌握計算技術,通曉國際評估最佳實踐。
(四)取得社會各界的支持與信賴
評估準則體系的及時發布不僅是評估行業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委托方、監管部門、報告使用方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期望,企、事業單位應形成科學的價值理念,掌握適用的評估方法,深化對自身價值的認知程度,更好地發現自身價值,增進創值能力,提升自身價值;更好的把握評估執業要求,在實際工作中結合評估業務的具體情況和準則規范要求,與評估機構進行溝通,增進評估師與評估報告使用方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在保證評估工作質量的同時,提高評估工作效率。
(五)嚴格監督檢查
評估準則的實施為評估行業的實際操作提供科學、公允和統一的標桿,防止違規操作。評估行業協會應將新準則的執行情況作為行業自律檢查工作的重點內容,監督檢查新準則的執行情況,切實維護準則的權威性,以促進行業執業能力和執業水平的提高。加大監督檢查力度,指導完善評估制度,細化評估備案程序,加強評估報告的檔案管理。加大對不勤勉盡責、不執行資產評估準則、違規執業的機構和人員的查處力度,建立和完善褒獎懲戒及資格取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