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要不要審合同?如何審合同?”這可是個讓廣大財務人員犯難的大問題,操心受累,還可能費力不討好!
1
財務人員要不要主動參與審合同
我這邊給大家的建議是:要!具體原因也一起跟大家說一下
(1)合同未約定發票類型,最后專用發票難取得;
(2)合同未約定發票開具項目及稅率,最后取得低稅率的發票;
(3)混合銷售合同沒區分清楚,最后多繳了稅;
(4)交貨方式沒確定好,提前繳了稅。
……
會計權責發生制的原則、資產和負債的確認等問題的源頭都是合同,只有把控了合同,財務人員才能把賬理清楚。
2
財務人員如何審合同
財務在審合同時扮演的是利益均衡的角色,不僅要控制風險,也要換位思考,盡量促成業務做成。
需要把握以下方法:
1. 合同對方屬于壟斷企業,財務人員對各項條款能掌握的主動權很低,那就主要做好風險規避。
例如,前段時間某創業板的公司蹭熱點爆出和抖音有合作,違反了雙方簽訂的保密協議,造成了合同解約,股票連著幾個跌停。雖然這個事情不都是財務的問題,但也說明了合同執行過程中,做好風險規避必不可少。
2. 用現金流和損益角度分別審核合同。
(1)現金流角度
要保證這個合同的現金流是正的(即合同收入金額>采購金額+相關稅費+執行合同直接人工成本)。
其中,采購金額和相關稅費易于把握;執行合同直接人工成本包括,工資及“五險一金”和銷售績效,需要考慮項目的執行期限和績效考核,就需要和業務人員、項目負責人等進行溝通確定,不必太過于精確。
(2)損益角度
要保證這個合同的利潤是正的(即:合同收入金額>支出金額+相關稅費+執行合同企業成本)。
其中,執行合同企業成本包括直接成本、間接成本和管理成本,這里就考驗到財務人員的成本分析能力和數據挖掘能力。
當然以上只是一個比較理想的環境下思考方式,但是,有時一些合同表面上是不合算的,但在戰略上卻有很大的意義,要結合實際情況分析。
如果企業本身有預算管理,那么以上的分析可能就更水到渠成了。預算本身就是分析經營現狀和預估未來而得出的均衡方案。
根據資金預算來決定貨幣的松緊,利用內部銀行來控制了合同的收款和付款的進度。根據利潤的預算來控制價格和存貨的周轉。
這也更加說明,預算雖然復雜,但對于企業的經營管理還是非常有用的。
3. 要考慮企業內控和執行成本等隱性成本。
有些合同執行的流程較復雜,涉及到客戶、供應商、采購、研發、生產、倉儲和銷售等多方面,這時企業內控和執行協調的成本就會較高,在審合同時,就要注意這個因素的影響。
4. 要確定合同符合公司內部管理的要求。
例如,合同是否有立項手續、是否符合預算標準、是否符合公司流程。
5. 要注意收付款時間、收付款方式和收付款賬號。
收款時間:越短越好,資金快速回籠。要注意合同中語言表述,驗收后3個工作日內付款和驗收3天后付款,有的時候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收款方式:優先選擇電匯,其次選擇支票,最后選擇匯票。商業匯票存在變現難、貼現難、流轉難、到期不能兌付等風險,盡量避免使用。
收付款賬號:要準確,避免產生不必要的麻煩。
6. 違約責任條款、知識產權條款、保密條款、不可抗力和爭議解決條款等也不能忽視
這些條款需要專業的法務或律師把關,若沒有相應人員需要財務審核時,建議財務去盡力把握好。
7. 合同應盡量規避稅務風險,最好能作出稅收策劃。
大家都知道,稅務策劃是要事先做,合同簽訂,木已成舟,能策劃的空間就非常小。
因此,財務人員要嚴格審核發票的種類、稅率、開具時間、開票內容及規格型號等項目,尤其對于一些特殊事項,例如混合銷售和技術轉讓等內容,提前做好策劃,可以少繳稅!
3
合同審核中財務經理
必須掌握的3個關鍵點
1、是否符合公司的流程制度
(1) 制度上審查
? 是否符合流程和審批制度
? 是否符合公司管理的相關規定
? 是否符合公司經營方面的相關管理規定
? 是否滿足公司信息系統管理規定
? 是否在公司預算范圍內
(2)公司合同管理的相關制度
? 公司招投標管理制度
? 公司合同審批流程及權限
? 企業信用管理制度
? 某某公司合同管理規定
(3)合同常用分類
(4)公司里面都有哪些合同
? 根據合同的內容不同,框架性協議如何對待,訂單如何對單,具體合同應該如何對待。
? 其它條款
?合同的現金流情況度
3、合同存在哪些風險
? 企業是否有履約能力:資金、人員、技術等;
? 標的物、交付方式;
? 到貨地點,到貨驗收;
? 質量條款;
? 是否有項目風險、經營風險(安裝、集成、服務);
? 如果是原材料采購,那么數量、時間、品質、保修、 退還、是否符合計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