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萬物互聯的時代,數據要素作為資產所展現出的價值日益提升。“十四五”期間,營造良好數字生態,構建數字規則體系成為國家重點戰略之一。商業銀行作為儲存、處理和使用大量重要數據的金融機構,如何全面規劃并充分釋放數據要素的生產力是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與難點。 根據國家發展數字經濟戰略的整體部署,商業銀行紛紛制定出“十四五”時期全面數字化轉型目標。2021年,多家商業銀行通過數據產品與服務創新,推進企業級架構建設,力求在數字化經營、場景平臺建設運營過程中釋放數據資產的業務價值。 綜合運用科學性、系統性的方法有效管理數據資產,可促使商業銀行完成數字化變革,構建核心數據競爭力。 繪制數據全景圖 全方位驅動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制定“數據+”戰略地圖是一種創新且有效的方法。大體可遵循“一個愿景”、“兩點聚焦”、“四大賦能”、“六大支柱”的框架,描繪出一幅數據全景圖。 全景圖的繪制可從聚焦數據勢能和數據動能著手,使數據賦能數字化轉型,數據驅動業務、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通過對數據資產的開發、管理和運營,可以實現數據資產的保值增值。 商業銀行通??梢試@數據生態場景、數據交易模式、創新數據金融產品和隱私保護等領域,利用多元化的共享手段,充分喚醒數據潛在的經濟和社會價值。 充分為數據賦能成為未來商業銀行差異化發展并贏得客戶的制勝法寶。“數據+轉型、數據+創新、數據+生態、數據+金融”是商業銀行數據管理的四大賦能模式。 在驅動運營模式、經營決策轉型之外,數據還可以推動產品、管理、技術創新。通過構建多場景、多層次的數據生態,商業銀行可以催生新的業務模式,為自身發展創造新動能。 數據組織、數據文化、數據治理、數字資產、數據合規、數據智商是實現“數據+”戰略的六大支柱,是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根基。商業銀行在六大支柱基礎上,通過增加資源投入,可轉變為真正的數據驅動型組織。 打通業務與數據的“最后一公里” 如何使海量數據發揮價值作用,實現連接業務端“最后一公里”的跨越,已經成為商業銀行共同的訴求。開展數據資產管理就成為了打通這一環節的有效手段,是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十四五”時期國家戰略目標提出構建數字規則體系,指引商業銀行首先要建立統一的數據資產目錄,規范數據資產標準,梳理與沉淀權威數據資產地圖,并且以“可見、易懂、易用”的方式向全行數字化項目與業務人員開放。 其次,建立可持續增值的數據資產運營體系,以價值運營為中心,推動數據資產登記與確權,評估數據資產價值,促進數據資產流通,優化數據資產配置。 另外,建立數據資產管理平臺,與商業銀行的數據平臺、數據服務體系充分打通,使數據資產能夠被業務端高效檢索與使用,可以形成數據“所見即所用”的中臺化能力。 在促進數據資產化的要素市場交易與金融模式創新方面,還需要構建行內數據價值評估方法,探索數據資產估值與定價,使決策者掌握數據價值分布。 由管控式向服務式轉型 傳統數據治理通常存在過程過于繁瑣、響應模式緩慢、業務價值不明顯等問題,難以與數字化轉型的迭代速度相匹配。為適應數字化轉型的需求,商業銀行數據管理的思路亟需從管控式轉向服務式,升級數據管理理念。 以敏捷為中心。數據治理優先級要與業務目標保持一致,即價值優先。以場景為驅動,將治理工作與業務目標緊密銜接,在設定治理目標時考慮可量化、可落地的因素。 將數據質量與業務深度融合。利用DataOps等工具,將數據管理自然嵌入到IT開發全生命周期中,實現由事后向事中的轉變。 此外,還需要考慮業務方面縱向領域專有體系的深度治理。通過組建靈活的敏捷治理團隊,促進數據與業務的健康協作關系。 防范數字化轉型風險需并行 中國銀保監會近期印發了《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要求銀行保險機構全面貫徹“十四五”規劃要求,以數字化轉型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 《指導意見》指出,將數字化轉型相關風險納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并闡述了相關各類風險在數字化轉型中的管理要求,表明監管對銀行保險機構傳統風險的特征變化和新型風險因素的積累給予了高度重視。 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商業銀行在加強數據管理的同時,需要特別防范信息科技風險,結合行業變化、技術發展和各類監管指引的出臺等背景,加強信息科技風險管理體系的完備性和管理能力建設。 商業銀行還需要從戰略高度出發進行風險管控,關注網絡安全、數據安全等合規熱點,及時響應操作風險和外包風險管理的客體變化趨勢,防范模型算法風險等新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