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物视频网站,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欧美人与zoxxxx视频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財務管理論文 > 醫藥企業財務稅務處理要做好“合規轉型”

醫藥企業財務稅務處理要做好“合規轉型”

 一些醫藥企業營銷費用虛而不實的問題可謂“屢查屢犯”,其中的深層次原因,是其研發投入不足,缺少核心競爭力,只能在票據和賬簿上做文章“套現”,通過輸送灰色利益打開銷路。
可喜的是,不少醫藥企業已經開始意識到這一問題,并不斷加大了研發力度。同花順數據顯示,目前2519家披露研發投入狀況的A股上市公司中,從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這一指標排序看,前6名均為醫藥制造業企業。242家披露去年研發投入狀況的生物醫藥類企業,2020年的總研發投入達到506.43億元。
不久前,財政部發布《醫藥企業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告》,并對財政部有關監管局檢查的19家醫藥企業作出行政處罰。使用虛假發票、票據套取資金體外使用,虛構業務事項或利用醫藥推廣公司套取資金,賬簿設置不規范等三方面問題,是19家被處罰醫藥企業的共性問題。基于此,專家提醒醫藥企業,“穿舊鞋走不好新路”,藥企在稅務和會計處理上,必須從“形式合規”向“業務合規”轉型。
藥企“通病”
營銷費用虛而不實
2019年5月23日,財政部發文對77家藥企開展“醫藥行業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專項工作。此次檢查分為兩部分:一是由14個財政部監管局負責檢查15家藥企,二是由31個地方財政廳(局)對62家藥企進行檢查。此次財政部公布的檢查處罰結果,是財政部負責的15家藥企的檢查結果,受處罰的19家藥企中,對應著15家藥企中的13家及其下屬藥企,違規處罰率達到86%。
從檢查結果看,營銷費用虛而不實是藥企“通病”,其中“票據虛”的問題最為嚴重——被查藥企大多通過虛假發票和其他票據套取資金,供體外使用。比如某公司所屬的醫藥事業部,2018年以加油發票列支的方式,虛增差旅費2003.36萬元,但無法提供充值卡號明細、費用審批單等資料。同時,該事業部2018年在業務推廣費中列支的調研咨詢費,經查部分相關的資料也不實,存在調研報告抄襲、咨詢合同簽訂日期早于咨詢公司成立日期、調研內容與合同約定不一致等問題,涉及金額達631.62萬元。對此,財政部依法對該公司處以5萬元的罰款。
“業務虛”是被查藥企的另一個典型問題。一些藥企通過虛構業務事項或利用醫藥推廣公司套取資金。A公司2017年~2019年6月30日,以業務推廣費名義支付B公司3134.1萬元,B公司扣除稅金后,又通過26家供應商賬戶,將2957.29萬元資金轉回到A公司員工控制的3個個人銀行賬戶。A公司因此受到5萬元罰款的行政處罰。
“管理質量虛”也是一個突出問題。在檢查中,一些公司出現賬簿設置不規范等問題。有的企業會計科目根據境外母公司統一的代碼設置,以英文列示,未使用中文;有的企業使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會計核算,未按國家統一會計制度規定設置總賬、明細賬等會計賬簿。
醫藥營銷和財稅合規專家、山東資略信息技術公司首席執行官馮軍表示,在實務中,很多藥企試圖通過多報銷售人員出差天數虛增差旅費、多報勞務派遣人員工作量虛增勞務派遣費用、由無實質業務往來的第三方公司開具發票等方式來處理營銷費用,同時也做了一定的“形式合規”,但終究逃不過財政部依據會計法“第九條:各單位必須根據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事項進行會計核算”的審查,并基于第四十二條做出行政處罰。對此,馮軍提醒,除了面臨行政處罰外,藥企還須依據相關稅收法律法規補繳相應的稅款,并繳納滯納金和罰款,涉嫌偷稅、虛開增值稅普通發票的,還可能構成刑事犯罪,相關責任人也可能受到刑事處罰。
屢查屢犯
一些藥企緣何如此“頑固”
事實上,上述許多涉稅問題并不是第一次出現。
以中部某省會城市為例,最近6年,該市稅務機關對醫藥行業開展過3次規模較大的集中檢查,虛而不實的問題一直存在。比如,2015年前后的檢查中,稅務機關通過比對分析轄區內大中型醫療機構藥品采購節點的票、貨、款等數據及醫藥流通企業納稅申報、發票領用、開具等征管數據,發現醫藥流通企業存在大量采取代開、開具虛假發票、虛開費用發票等手段進行結算和費用處理,隱匿真實銷售收入或利潤并不予申報的現象。
2016年開始,隨著“兩票制”的推行,行業內興起了以CSO(合同銷售組織)為代表的服務外包模式,各類CSO公司為醫藥企業提供市場調研、學術推廣、專業咨詢等外包服務,實質承擔了藥企的推廣費用支出,這其中,稅務機關也查獲許多虛構業務事項、虛假列支費用、涉嫌偷稅的問題。
回顧歷次檢查不難發現,虛構交易、利用虛假發票、票據套取資金的現象反復發生,一些藥企可謂“屢查屢犯”,原因在哪里呢?有些藥企被問及此問題,更多的是在強調客觀原因:一方面,我國醫藥行業的確存在“帶金銷售”的事實,促使其產生了資金體外使用的需求;另一方面,隨著“兩票制”改革的深入推進,藥品營銷推廣費用由經銷代理商的支出變成藥企的營銷費用,并通過傭金支付的方式轉移給經銷代理商,為了使這些費用或成本入賬合法化,不得已采用“非常手段”。
在北京華稅律師事務所主任劉天永看來,一些藥企“屢查屢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這些藥企管理層主觀上的不重視。近些年來,無論是稅務機關對醫藥行業開展的稅收專項檢查,還是審計署特派辦對醫藥企業“兩票制”執行情況的審計,抑或是財政部對醫藥行業開展的會計信息質量檢查,目的都是為了規范醫藥行業發展,引導企業走向健康良性發展的軌道。“業界的外部生態環境一直在不斷變化,企業的合規理念卻沒有同步更新,固守著‘形式合規’的老路,穿舊鞋走新路,這種觀念要不得。”劉天永說。
“主觀上不重視,必然導致行動上不作為。”山東資略信息技術公司首席執行官馮軍則認為,在各監管部門日益高度重視合規管理的大背景下,一些藥企在行動上相對滯后,內控機制建設上逡巡不前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此次財政部開展的會計信息檢查結果,再一次暴露了藥企在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方面存在欠賬,特別是發票審核機制、稅務處理糾錯機制等方面缺少“硬措施”。“打鐵還需自身硬,藥企不能想當然地以為按照行業慣例來就一定是正確的。對于上述行業痼疾,企業應該主動作為,從自身做起,充分重視稅務合規問題,主動改進在營銷、業務、財務管理等方面存在的漏洞和不足。”馮軍表示。
舉一反三
基于業務合規實現稅務合規
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4月27日,已有超280家A股醫藥類上市公司發布2020年年報,其中超三成企業銷售費用占營業總收入比重較上年有所增加。除未盈利企業外,25家藥企銷售費用率超過50%,還有三成以上企業銷售費用率超過30%。專家表示,就醫藥行業而言,銷售費用率高企,對藥企財稅業務的合規處理是個不小的考驗。醫藥企業應當以歷次檢查中受到處罰的案例為戒,舉一反三,在業務合規的基礎上做到稅務合規。
馮軍認為,藥企很有必要按照“合理利益、回歸價值、真實合規”的原則,進行業務重塑。隨著稅務電子化和大數據化的全面推開,企業的收入與支出更加關聯而透明,營銷不合規,就是在拿企業命運做得不償失的“賭注”。他認為,財稅合規的前提是業務合規,這也是藥企經得起檢查的唯一保證。他建議,醫藥企業和醫藥代理商,應該抓住當前的契機,真正考慮并開始“業務的合規轉型”,捋順營銷全過程服務內容的真實性、合理性、可驗證性,確保醫藥代表專業合規推廣,為財稅合規打下堅實可靠的基礎。“對藥企來說,這是最安全的選擇,性價比也最高。”馮軍說。
對藥企而言,建立外部風險隔離機制,實施服務商資格準入規范,也很有必要。當前,“兩票制”的管理模式下,藥企委托CSP(商務服務供應商)或CSO(合同銷售組織)開展營銷、推廣及醫患服務是眾多藥企的通行做法,馮軍建議,醫藥企業應加強事前對CSP/CSO資質、能力、規模的嚴格審查,建立CSP/CSO審核、過程管理與服務考核等制度,對CSP/CSO本身的業務、財務和稅務的合規性進行全過程評估審查,要求CSP/CSO真實記錄服務過程與成果,并提供相應完稅證明等材料留存備查,以規避業務虛假造成虛開發票或逃稅的風險。
“藥企還有必要通過業財稅一體化規范,做到全鏈條合規。”劉天永說,藥企業務涉及多個環節、多個崗位,要更好地合規,應做到全鏈條規范。比如,完善涉稅管理制度建設,對員工、代理商、醫療機構的合規處理作出規范,確保各業務環節真實有效。比如,在合同洽談、簽訂、履行等各個環節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對虛開發票等涉稅風險進行防控。再比如,對企業員工、醫藥代表全面開展合規培訓,講解以不合規發票、票據報銷的法律風險,幫助銷售、財務、管理全鏈條人員增強合規意識,守好防范涉稅風險的第一關。
國家稅務總局北京市稅務局第一稅務分局稅務干部唐汝輝提醒藥企,必須把好內部合規性審核這一重要關口,建立并完善報銷審核制度,確保票據真實性、關聯性、合法性的審查有序、有效。企業財務部門,一定要堅持真實性原則,注重對各環節票流、貨流、資金流、稅負流的核對,規范發票及憑證的審核與管理,做到資料真實、金額合理及合法完稅。
采訪中,多位專家表示,藥企要做好財稅合規,不能“就稅論稅”,而應該從長遠發展的角度,整體規劃研發、生產、銷售等經營各環節,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產品研發和臨床項目上,推動藥物創新,加大臨床學術推廣,強調面向醫生的專業溝通和患者教育,進一步提高藥品的市場競爭力,減少直到杜絕在營銷環節的灰色或不合規的利益輸送,只有業務合規,才是財稅合規最根本的保障。“產品本身沒有競爭力,依賴于帶金或灰色利益,只在票據和賬簿上做文章的企業,是很難有未來的。”馮軍說。
可喜的是,不少藥企已經開始意識到這一問題。同花順數據顯示,目前2519家披露研發投入狀況的A股上市公司中,從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這一指標排序看,前6名均為醫藥制造業企業。242家披露去年研發投入狀況的生物醫藥類企業,2020年的總研發投入達到506.43億元。

(作者:李傳翠)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

<th id="q6zaz"></th>
    1. <del id="q6zaz"></del>

    2. <th id="q6zaz"></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