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杜曉亮
高校固定資產實物管理管理包括主要貫穿于固定資產購置、固定資產入庫、固定資產使用、固定資產報廢等環節,每個環節既影響下一個環節,也影響了整個固定資產管理的全過程,固定資產財務核算伴隨著實物管理的各個環節,對于反應和監督固定資產的實物管理起著重要作用,加強實物管理和財務核算的銜接,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固定資產管理水平。本文通過分析高校固定資產管理現狀,嘗試分析高校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在高校固定資產管中的若干建議。
一、加強高校固定資產財務管理的意義
高校固定資產根據現財務制度要求,固定資產分為土地房屋及構筑物、專用設備、通用設備、文物和陳列品、圖書檔案、家具、用具、裝具及動植物等六大類。如在某高校,截止2018年12月31日,固定資產價值(未提折舊)13.65億,土地房屋及構筑物占比41.93%,專用設備占比18.86%,通用設備31.21%,文物陳列品0.84%,圖書、檔案占比3.2%,家具、用具、裝具及動植物等占比3.96%。依據關于高等學校執行《政府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科目和報表》的補充規定相關要求,設定了高校固定資產年折舊率,按照該折舊率及某高校資產實際情況,預計2018年計提折舊如下:
支出類別
支出金額
分攤比例
預計分攤金額
折舊預計占支出比
教育事業支出
73,326.13
50.00%
6,316.44
8.61%
科研事業支出
14,394.32
30.00%
3,789.86
26.33%
行政管理支出
6,890.48
15.00%
1,894.93
27.50%
后勤保障支出
1,748.48
5.00%
631.64
36.13%
合計
96,359.41
13.11%
通過以上數據顯示,由于高校的固定資產存量大、數量多、價值高,隨著政府會計制度改革及行政事業單位成本核算的推進,折舊金額將直接影響到高校運行成本的計算,對反映高校的辦學規模及科研服務能力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如何提高對高校教學運行成本的控制,進一步加強高校各項固定資產管理的地位變得日益緊迫。做好固定資產管理工作,一方面,能夠通過良好的數據服務保障高校發展投入,維持教育事業正常發展,更好的促進高校以教學為中心,提高科研服務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國有資產浪費、資產流失,對于固定資產的合理購置,高效使用,促進國有資產良性循環。
二、高校固定資產財務管理現狀及原因分析
高校固定資產一般涉及到三個部門,財務部門、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及資產使用部門,有些基建工程較多的高校,還會涉及到基建部門。在資產管理過程中,國有資產管理部門主要負責資產的過程管理,財務部門負責資產的核算管理,基建部門負責工程管理。在管理過程中,因職能銜接、核算方法等問題,會導致固定資產財務管理中出現一系列問題。
1、不少項目未按照正常的竣工決算轉入固定資產。究其原因,除客觀上因基建工程項目周期過長尚未結束外,主要原因為未及時按照要求做財務竣工決算,對于基建部門職責來說,具體工程事項的立項、實施、竣工驗收由基建部門負責,但是對于工程項目的財務竣工決算是由財務部門牽頭負責還是由基建部門牽頭負責,劃分不清,造成基建工程在竣工驗收后,沒有部門牽頭要求做財務竣工決算手續,在財務賬面上反映出來的就是在建工程一直掛賬。即使在投入使用后,因沒有國有資產管理部門開具的固定資產驗收單,仍無法按照暫估價值入賬,無法反應資產的實際狀態,較長一段時間內未納入固定資產管理,也無法對資產計提折舊。
2、從2019年1月1日起,高校執行新的政府會計制度,按照權責發生制的要求,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并計入業務活動費用或者單位管理費用,且規定,當月增加的固定資產,當月計提折舊,當月減少的固定資產,當月不提折舊。在一般情況下,購置固定資產時,發票開具日期、設備入庫日期(或投入使用)與驗收日期雖然存在差異,但設備入庫或投入使用與驗收日期不會存在太長差異,有時因為資產使用部門與管理部門交接或傳遞中存在問題,才會出現驗收與使用日期存在過長時間的差異,以至于財務部門在接收國有資產管理部門開具的入庫單,確認固定資產入賬時,在原始單據中,存在入賬日期、驗收日期、發票開具日期等不一致的情況,進而造成在資產計提折舊時出現時點差異,形成財務核算不能按照會計制度的要求時點入賬。
3、對于固定資產資產使用過程中,依據年度維修計劃,是在資產達到無法使用狀態時,特別是需大修的不動產,在資產使用部門提出大型修繕申請后,基建部門具體負責資產的維修維護,列入改良性維修項目進行維修,基建部門主要負責項目的實施,未考慮拆除資產的價值,但按照財務核算的要求,首先報廢無法使用部分價值,然后轉入在建工程,按照完工后的大型修繕成本,替代資產價值。因在不動產維修維護過程或者處置過程中,職能劃分中存在不明確的情況,拆除的部分資產是由基建部門牽頭負責還是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牽頭負責,劃分不清,這就容易產生維修項目結束后,列入固定資產,造成資產價值重復,存在虛增的問題。另外,對于改良性固定資產,因未重新預計資產使用壽命等情況,對后續固定資產的計提折舊同樣會產生較大影響。
4、在高校的固定資產財務管理中,受原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及財務管理的影響,主要關注預決算的要求,對權責發生制下固定資產費用化與資本化的劃分沒有標準,在固定資產入賬時,應計入資產價值還是直接計入當期支出沒有嚴格的規定,如房屋建筑物的附屬設施及與房屋建筑物不可分割裝修費,應根據裝修費占固定資產價值的比例確認計入固定資產價值,但在某高校,對于裝修費費用化,直接計入當期支出。這一方面,造成資產價值失真,也不利于高校勤儉辦學方針的落實,另一方面,在執行新的政府會計制度后,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也會產生較大影響。
5、分期付款購入固定資產未辦理入庫手續。受收付實現制的影響,高校在購入固定資產時,根據發票金額或付款金額,確認了資本性支出,經辦部門未到資產管理部門辦理相關入庫手續,而是在分期付款的最后一個時期,到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辦理相關手續,造成固定資產入賬時間推后,直接影響了固定資產核算。
6、高校固定資產種類多、分布較為分散,對固定資產的盤點造成較大影響,因此,建立的定期固定資產盤點制度未得到很好地執行。對于部門實物資產,特別是一些通用設備,如辦公電腦、打印機等未實行標簽化管理,資產隨意調換等情況較為普遍。另外,圖書類資產入賬標準未確定。在購置的圖書資源中,有部分圖書價值過低,如10元、15元等,但也作為固定資產核算,通過對圖書館圖書資源的查閱,有一部分參考價值低,如故事會、歷年考試真題等也作為固定資產管理,且時間過長,已無價值也未做報廢處理。
三、加強高校固定資產財務管理的建議
高校固定資產的管理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加強高校資產管理,對與提升高校綜合實力,體現高校辦學規模將有較大的幫助。高校管理層應充分重視固定資產管理的重要作用,提高對固定資產管理的認識,才能夠管好、用好高校的各項資產。現對加強固定資產財務管理提出如下具體建議:
1、部門聯動,加強財務部門、國資中心及實物資產使用部門的溝通協調,進一步強化權責發生制在高校會計核算中的基礎地位。資產的管理是一個壽命周期的過程管理,任何一個環節的聯系不暢,都會造成資產管理的滯后,因此,特別要注重對于分工較細的各高校,應加強有關資產的內部控制建設,既要加強制度管理,也要注重流程細化,強化精細管理在固定資產管理中的突出地位,做到制定嚴明,流程全覆蓋。
2、加強在建工程管理,納入固定資產管理。基建部門是在建工程管理的首要部門,應強化部門職責,對于驗收投入使用的固定資產,應及時辦理在建工程的竣工決算手續。財務部門應加大對在建工程的跟蹤管理,通過工程款支付進度,把握在建工程建設進度;及時督促基建部門辦理相關財務竣工決算;嚴格按照會計制度,對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的固定資產做暫估入賬;對于竣工決算手續后,發生的各項支出,應按照區分費用性支出及資本性支出,確保資產入賬價值完整、準確。
3、嚴格落實固定資產的定期盤點制度。定期盤點是保障資產賬實相符的必要手段,受高校固定資產種類繁多等因素,可通過任務分解逐步下達等手段,根據誰使用、誰管理誰負責的原則,定期由各資產使用部門的資產管理員上報資產盤點情況,落實到各個資產使用人,然后由國資中心進行審核,高質量完成固定資產盤點工作。
4、加大固定資產目錄建設,明確固定資產管理范圍。固定資產目錄是指導固定資產采購、使用、報廢的政策依據,通過建立固定資產目錄,明確固定資產的入賬范圍,能夠提高學校教師、行政管理人員對固定資產的認識,凡事有章可循。加強對科研活動購置固定資產的管理,對于辦公設備、儀器設備等,既要明確資產使用人,也要明確資產管理部門,杜絕科研資產無部門管理的現象。加強對圖書的管理,圖書的管理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教學的支持力度。對于圖書,應做好圖書資產的購置及更新報廢工作,可以引入高校各院系專家對本專業圖書資產的定期評估機制,對于某些陳舊,無使用價值的書籍及時進行報廢。
5、加強人員培訓。高校財務人員及固定資產管理人員是固定資產管理的直接參與者,其素質高低將直接應到資產的管理效果,應加強對財務人員及固定資產管理人員的素質培養,通過高門檻、定期培訓等手段,使其掌握固定資產管理的相關理論,通過宣講帶動高校資產使用者、管理者對固定資產管理的認識和理解,以提高固定資產管理水平。
6、加強跟蹤審計。對于高校固定資產的專項審計還較少,只是在年度審計中,會參與固定資產的盤點。隨著2019年1月1日新的政府會計制度的實施,對于加強固定資產的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對于高校,既要從內部審計角度出發,提高固定資產的全過程管理,也要適當的引入固定資產的外部審計力度,通過外部力量,督促對固定資產的管理工作。
7、加強信息化建設。信息化的管理,不僅僅關注信息獨立模塊的建設,更多的是把業務和財務通過信息化建設緊密銜接起來。通過信息化建設,明確業務流程和部門職責,彌補職能銜接不善所引起的一系列問題。
(作者單位:青海大學財務處,本文刊登于《管理會計師&會計職業生涯》2019年第6期,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