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曼曼老師從事國家審計工作已有20余載,實踐經驗豐富,理論層次深厚,講課深入淺出,循循善誘,體現出了極深的學術造詣。張老師講授方式詼諧幽默,與學員互動態度誠懇,回答問題耐心細致。張老師以在國家審計署工作期間的實際工作經歷和審計國有企業存在的問題作為案例,主要從國有企業審計、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境外資產審計、工程物資采購審計等角度對如何利用職業判斷和創造性思維進行審計作了詳細的解讀。
為提升財務人員的審計綜合素養,張老師從審計機關地位、如何發現問題規避風險、采用何種技術方法、實現目標的工作方法等幾個層面闡述了觀點。
首先,張老師從宏觀的角度出發,對審計機關進行了準確定位。發現各國審計機關有以下共性:具有監督國家資金的真實合法和效益;其法律地位寫進國家憲法;每年向國家權力機關報告工作。我國呢?黨中央高度重視審計工作,于2018年3月,組建中央審計委員會。中央審計委員會的成立,對加強黨中央對審計工作的領導,構建集中統一、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審計監督體系,發揮審計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的重要作用有深遠的意義。
國家審計主要包括國家財政審計和國有企業審計。張老師著重分析了國有企業審計。通過對國有企業進行審計,揭示反映國有經濟運行中的風險隱患,起到維護國有資產安全的作用;通過對國有企業貫徹落實國家重大政策措施情況的審計,起到促進政令落實的作用;通過加強對國有資產運營相關權利和責任的監督和制約,起到對國有企業權利制約和監督機制的作用;通過對國有企業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進行審計,起到督促國有企業建立健全經營管理制度;通過揭露重大違紀違法違規問題,起到促進企業廉政建設的作用。
張老師通過一批大案要案,指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建立有限責任公司,“利用有限責任制度這個‘保護’,為股東設置了‘防火墻’”,“復雜的組織架構,構建企業系列和結構系統,進行造系運動”和“關聯交易下的財富轉移”規避風險。對于審計工作者來說,面對復雜的審計情況,不管環境如何變化,通過“以資金為主線,以內控為重點”來發現企業中存在的問題。那如何抓住資金這條主線呢?張老師將三張報表進行了形象地比喻:資產負債表好比是一張相片,將企業某個時點的財務狀況拍了下來;利潤表就像是一部錄像片,記錄和再現了企業在某一時期內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表是了解、評估和預測企業目前和未來獲取現金的能力,評估判斷企業所獲得利潤的質量。在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中,企業發生風險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資金鏈條斷鏈,而現金流量表是解讀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的橋梁,揭示其他兩張表無法洞察的危機。通過研究現金流量表,能夠預測未來的現金流,正確評估企業的價值。如果某個企業存在管理疏忽和決策失誤,最終將反映為資金的漏洞,會造成大額資金流失,虧損可以彌補,但資金流失卻無法彌補。
其次,在講“內控為重點”時,張老師詳細地分析了如何建立企業的內部控制體系。明確地提出建設企業內部環境,之后適時評估企業的風險,根據風險采取相應的控制流程。在流程設計中,結合企業經營的特點,優化業務流程,建立財務和業務一體化的信息處理系統。如果每一個流程需要的信息提供的及時性、相關性和可靠性不夠,就容易造成內部控制的失效。
最后,張老師根據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對如何做好審計工作進行了精辟的總結。
第一,查賬需要創造性的思維。查賬既要運用專業知識,又要發揮創造性,根據具體情況采取適宜措施,謀劃出有用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查賬人員決定應當關注哪些關鍵點和例外情況,就是創造性思維的結果。運用創造性思維,分析種種聯系,做到從“無中生有”到“有中生無”。
第二,在審計中要把握全局,要有大局觀,運用“由上而下”、“由總而細”的工作方法,統籌把握經濟事項全過程,綜合分析發現問題;把握局部與整體的關系,抓住事物的本質;把握經濟事項發展過程中的關鍵點和連接點,對事物內外的各種聯系和規律性加以綜合分析,找出一種最好的或比較好的方法來貫徹審計決策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