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物视频网站,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欧美人与zoxxxx视频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金融銀行財務會計論文 > 上市商業銀行受新金融工具準則和資管新規實施影響重大

上市商業銀行受新金融工具準則和資管新規實施影響重大

新規影響  
盡管2017年上市銀行貸款損失準備計提同比增7.17%,但由于資產質量保持穩定,增速比上年放緩8.68個百分點。2018年,H股上市銀行開始實施新金融工具準則,A股上市銀行也將于2019年實施,撥備計提方法將由“已發生損失模型”改為“預期損失模型”,這對上市銀行撥備計提將產生新的影響。
  2014年7月24日,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發布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金融工具》。2017年3月,財政部相應修訂并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企業會計準則第23號———金融資產轉移》及《企業會計準則第24號———套期會計》三項金融工具相關會計準則(以下合并簡稱“新金融工具準則”)。根據財政部的要求,境外上市企業自2018年1月1日起執行新金融工具準則,境內上市企業自2019年1月1日起執行,其他非上市企業自2021年1月1日起執行該準則。  新金融工具準則將金融資產減值計提方法由“已發生損失法”修改為“預期信用損失法”,引入了前瞻性信息來預測信用損失的發生。準則同時要求銀行根據信用風險狀況對金融資產劃分減值階段,如新發生的貸款通常被劃分為第一階段,僅需要計提未來12個月的預期信用損失;當信用風險顯著增加時,貸款會被劃分為第二階段,需要計提全部剩余存續期的預期信用損失,對于劃入第二階段,而且剩余期限較長的貸款而言,撥備率將會大幅度增加;當信用損失事件已經發生,或有客觀證據表明已經發生信用損失時,該金融資產將被劃入第三階段。另外,以往通常僅對表內資產計提減值準備,新金融工具準則實施后,將需要對表外信貸承諾及財務擔保合同計提減值準備,撥備計提的范圍有所擴大。
  報告指出,新金融工具準則的實施預計將導致上市銀行資產減值準備的增加,從而導致股東權益相應減少。上市銀行2017年年報顯示,共計26家上市銀行在2018年1月1日正式實施新金融工具準則,其中24家銀行披露了該準則對2018年1月1日股東權益的量化影響,青島銀行披露了該準則對2018年1月1日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的量化影響,交行從定性角度披露了該準則對于財務報告的影響。上述24家上市銀行年報顯示,新金融工具準則的實施造成上市銀行股東權益出現不同程度的減少,主要是由于采用預期信用損失模型所致。具體來看,建行、郵儲、浙商、廣州農商、重慶農商均預計,采用新準則后,將使2018年1月1日股東權益減少約1%;工行、農行、中行、招行、中信、盛京、徽商、天津、錦州和哈爾濱則預計期初股東權益減少約1%-2%;另外,平安、光大、鄭州、浦發、民生、中原、甘肅、九臺以及重慶預計因金融準則期初股東權益將分別減少約2.04%、2.87%、2.99%、3%、3%、3%、3%、3%、和6%。
  受監管強化、金融體系去杠桿等因素影響,2017年上市銀行資產總額僅增長6.85%,增幅首次降至個位數。其中應收款項類投資(主要為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信托投資計劃、資產管理計劃等同業非標投資)一改近年來快速增長的態勢,2017年末余額比年初下降超過10%。與此同時,2017年上市銀行貸款總額增長11.63%,仍維持了較高的增速。
  安永金融服務部合伙人許旭明指出,“同業非標投資通常為結構化主體,其結構設計相對傳統金融工具較為復雜,可能出現層層嵌套的情況,其風險可跨市場跨領域傳導。2017年各監管部門通過加強協作,消除銀行套利空間,防止風險交叉傳染,引導銀行回歸本源、服務實體經濟,取得了明顯效果。”
  2017年,銀行監管部門以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為基本前提,以推動銀行理財回歸代客理財的資管業務本源為宗旨,加強監管,治理亂象,防范風險,積極引導產品轉型。在此背景下,銀行理財業務增速下降。
  報告顯示,2017年末,大型商業銀行存量表外理財余額約為人民幣7.89萬億元,較2016年末增長人民幣0.27萬億元,增幅約為3.58%,增長率同比下降約9.23個百分點;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存量表外理財余額約為人民幣7.97萬億元,較2016年末下降12.10%。與此同時,銀行表內理財產品規模呈上升趨勢,2017年末大型商業銀行存量表內理財余額約為人民幣2.35萬億元,較2016年末增長人民幣0.38萬億元,增幅約為19.10%,增長率同比上升約18.52個百分點。
  為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統一同類資產管理產品監管標準,有效防控金融風險,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于2018年4月27日聯合發布了《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銀發[2018]106號,以下簡稱“資管新規”)。該意見是中國第一部立足于整個資產管理行業的規范性意見,對銀行理財業務未來發展及轉型提出了較大挑戰,特別是凈值管理、打破剛性兌付、禁止資金池業務(滾動發行、集合運作、分離定價)、限制非標資產與資管產品的期限錯配、強化資本和準備金的計提要求、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規定,促使銀行理財現有運作模式加快轉型。
  許旭明指出,“2018年資管新規正式實施,對銀行理財業務未來發展及轉型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別是在凈值管理、打破剛性兌付、禁止資金池業務(滾動發行、集合運作、分離定價)、限制非標資產與資管產品的期限錯配、強化資本和準備金的計提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促使銀行理財運作模式轉型。”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

<th id="q6zaz"></th>
    1. <del id="q6zaz"></del>

    2. <th id="q6zaz"></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