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王莎莎 王海兵
稅收風險管理,是指稅務機關在盡可能低的成本下開展的、旨在減少稅收流失等風險的管理活動。稅收風險管理主要由五個部分組成,包括確立稅收風險管理工作目標、辨別稅收風險、評估稅收風險、處理稅收風險、評價和修正相關管理措施等。在上述五個部分中,稅收風險的辨別、評估、處理是稅收風險管理工作最為重要的三個方面。
稅收風險管理作為我國稅務征收領域涉及的新模塊,主要任務是由國家稅務機關在風險管理理論的指導下,具體分析和掌握各個納稅人員對于繳納稅款工作的支持程度,對各種不同納稅人員采取因人制宜的措施,規避在征稅納稅過程中有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建立并維護好和諧的征稅納稅環境,實現稅收工作合理有序地開展。
稅收風險管理主要內容
稅收是我國政府公共財政最主要的收入形式。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2 567億元,同比增長7.4%;其中稅收收入144 360億元,同比增長10.7%,占全國財政收入的83.65%,所占比例較上年增加了約2.5個百分點。
稅收的本質是國家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憑借公共權力,按照法律所規定的標準和程序,參與國民收入分配,強制取得財政收入所形成的一種特殊分配關系,對于維持政府機關正常運轉、提供社會公共服務、保障基本民生等具有重大意義。
然而,在現今飛速發展的市場經濟大環境下,我國稅收來源變得越來越復雜,稅收征管難度不斷提高。同時,部分納稅人的依法納稅意識欠缺,其中一些人還因對政府服務質量不甚滿意而對稅收存在一定的抵觸情緒。以上種種原因,使得部分納稅人對征稅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日常工作支持力度不夠,讓征稅工作困難重重,給稅務機關依法履職帶來較大的挑戰。
當前,我國稅務機關征稅力量和資源十分有限。在財力、物力總量受限的情況下,為保障稅收工作能夠順利有序地進行,最重要的解決措施之一就是在稅額征收過程中建立起科學合理的稅收風險管理制度,對不同的納稅人進行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的具體管理模式,避免稅收征管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種風險。
在稅收征管工作中,稅收風險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模塊。一是稅源的監督管理。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形勢下,我國經濟實體百花齊放,各行各業的稅種、稅率以及納稅程序等都存在著不小的差別,稅收征管的復雜度較高。同時,部分納稅人出于稅率稅額、自身經濟承受能力以及納稅手續繁瑣程度等方面的考慮,主動納稅的積極性打了不小的折扣。這也使得我國近幾年逃稅漏稅現象屢禁不止,稅務違法金額也越來越大。總體上來說,這些問題都是屬于稅源方面可能引起稅收風險的因素。
二是稅收征管的依法開展。這方面的稅收風險涵蓋的內容比較廣泛,主要是稅務機關工作人員對于稅收法律法規理解錯誤或者在執法過程中行為不當產生的稅收風險。近年來,隨著依法治國戰略的推進以及人民群眾法制觀念的增強,社會對國家行政機關人員科學、規范執法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稅收工作人員仍舊采用過于簡單、粗糙的執法手段,則很有可能會導致征納雙方的矛盾激化,形成稅收征管過程中的執法風險。
稅收風險管理工作思路
稅收風險存在于稅收源頭和稅收征管的各個環節,減少和化解稅收風險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國稅務部門有必要建立合理有效的風險管理制度,形成科學合理的管理體系,規避因為稅收源頭日益復雜和稅收征管不夠規范帶來的各種稅收風險,讓稅額能夠足額、及時地征收進入我國財政庫存。
(一)注重稅收分析,建立信息系統
稅收風險的界定是加強稅收風險管理的第一步。加強稅源信息收集和分析,不但可以幫助辨別稅收工作中存在的風險,還可以對潛在的風險進行預先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