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何雪鋒 陳靜利
經濟新常態是中國經濟過去幾十年高速增長和演化的必然結果,呈現出增速放緩、向創新驅動轉型等特征。面對新常態,商業銀行面臨著新機會、新挑戰、新風險,并將因此推動其加快轉型創新的步伐。新常態下,管理會計在商業銀行的發展與決策方面發揮著更為關鍵的作用,能夠比其他方式更準確、快速地提供給商業銀行信息,從而幫助商業銀行在一個更高層次上達成新的協調平衡。因此,對于商業銀行,如何利用好管理會計助力自己創新變革與風險管控,是其在未來經營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我國商業銀行管理會計發展的現狀及問題
在認識和理論層面,管理會計理論和風險管理方法相對滯后,預警機制不健全。經濟新常態來臨的今天,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但是,部分商業銀行管理會計理論和風險管理方法相對滯后,對新常態下的管理會計認識和理解不到位,風險評估系統不完善,風險預警機制不健全,導致無法正常應用管理會計,要進行創新轉型就更是難上加難。
在戰略層面,大數據應用信息不全面,挖掘信息受限,技術跟不上。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基礎是數據,重點是管理,關鍵是戰略。目前,很多商業銀行管理會計技術水平遠遠跟不上,更做不到將數據信息完全地呈現并加以分析。同時,已經搜集到的數據信息質量參差不齊,對戰略的反應不夠突出。
在實施落地層面,風險管理理念不強,管理人才缺口較大。一方面,由于我國管理會計風險管理發展相對較晚,要進行全方位的管理會計風險管控較為困難。另一方面,管理會計是一門綜合學科,需要對銀行、金融、法律以及戰略和經營等都具有很深入的了解,并且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復合型人才。但是,從實際情況看,我國商業銀行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還是僅僅涉及到傳統的業務層面上、專業人才數量不足和質量不高問題并存、缺少實踐經驗。
在風險管控層面,“路徑守成”跡象嚴重,風險承擔主體不明確。商業銀行在執行創新變革和風險管理的過程中,出現了強調風險防范的“厭風險”傾向。在防范風險和競爭市場面前,往往選擇前者,“路徑守成”跡象明顯。再者,我國商業銀行中,國有控股大型商業銀行所占比例相對較大,風險承擔主體尚不明確,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風險監管的有效性。
新常態是社會發展的潮流和必然,商業銀行要想將現存的問題變為機遇,需要將經濟新常態的思維嵌入管理會計的發展之中。
商業銀行管理會計如何將問題變成機遇
圍繞認識和理論轉變,重視管理會計新發展,加強風險預警和風險管控。首先要深化管理會計理念、強化管理會計應用。培訓企業工作人員,加強其對管理會計的認識和重視,讓其意識到管理會計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管理會計轉型。然后,應采用先進的新工具,將傳統的風險管控經驗與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相結合,以以往的單方面的因素為基礎,將其與各個方面的綜合因素結合起來,建立雙套風險預警機制,實現全面的動態實時預警與風險監控。
圍繞戰略轉型,立足互聯網平臺,推進信息系統建設。商業銀行需要互聯網新經濟的信息技術創新。首先,應圍繞發展戰略重點,建立各個系統間有機結合的戰略數據信息應用平臺。然后,結合互聯網應用平臺,集中進行會計核算、監督、編報等操作。最后,明確統一的信息歸口管理部門,進行信息匯總。通過互聯網新經濟下的管理會計戰略創新,確保戰略決策高效聯動,助力商業銀行管理會計實現互聯、互相、互動,增添“三互”新亮點。
圍繞隊伍建設,創新管理會計工具,多渠道引導高專業化、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一方面,商業銀行應將“互聯網+”與管理會計工具和方法結合起來,對商業模式進行進一步創新。另一方面,引導專業化、復合型人才。人才是企業的有形資源,精細化管理落地實施的關鍵在于人。商業銀行應建立健全規章制度體系,保障管理會計準確、高效應用。多組織學習、培訓等各種方式進行相關人才培養,進行員工專業知識培訓,提高管理會計人員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
圍繞風險管控,轉變風險理念,明確風險承擔主體。商業銀行要改變傳統觀念,向“兼顧風險防控與創新拓展”和“主動經營和管理風險”轉變,提升管理會計控制風險的能力。鼓勵商業銀行管理人員和業務人員結合實際情況、大膽進行管理會計創新變革,實現創新工作新起色、新突破。要完善銀行工作人員管理制度、明確權責范圍,將責任劃分到個人。同時,制定關鍵崗位人員的管理辦法,對其進行嚴格監管,及時排查異常行為。要完善銀行社會征信系統。社會征信系統對緩解銀行的信用風險具有很大幫助,可增強自身的信用風險管控能力。
新常態下的商業銀行機遇與挑戰并存,而管理會計的不斷發展則可以助力商業銀行的完美轉型和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