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專員辦、
結合四川省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績效評價工作和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調研工作,四川專員辦建議,從以下四個方面加強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管理,提升農業綜合開發管理水平。
細化項目前期管理工作。近期績效評價工作情況顯示,部分地區存在擅自調整變更項目實施計劃、未按項目初步設計施工的情況。究其原因,主要是項目前期準備工作時間較短,工作難以做實做細,設計不合理,因此,有必要進一步細化項目前期管理工作。一是要做好項目的統籌規劃,避免與國土、發改、農業、水利等其他部門項目沖突,避免重復建設。二是項目設計要切實加強項目區實地勘察論證和調查研究工作,把規劃設計做詳細,建設內容要充分征求項目區群眾意見,減少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調整和變更。
加大項目全過程監管力度。各地農發機構和專員辦要通過事前、事中、事后監管的銜接,逐步形成“全過程、常態化”監管格局。一是對項目實施方案嚴格審核。對不符合農業綜合開發政策規定的各類單項工程,或不符合實際需要的項目不予批準,避免在實施過程中隨意變更設計,影響工程進度。二是加強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監管。專員辦要綜合運用定期報送項目執行情況等非現場監管手段,動態掌握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情況。在此基礎上,根據非現場監管發現的線索,選擇項目進行現場調查、專項檢查、查后回訪等各種形式的現場監管。三是要及時開展竣工驗收和績效評價工作。各級農發辦要嚴格對照實施方案和《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建設標準》進行驗收,及時整改,確保項目能充分發揮效益。可在項目建成運行一年后再開展績效評價,突出項目效果,改變重分配輕績效的理念,強化績效評價結果運用。
強化竣工項目建后管護。從項目區實際情況來看,“重建設、輕管護”的現象較為普遍,有的項目區排水溝、路面有淤泥、雜草,管護責任和措施不到位,損毀后得不到及時有效修復,項目未能充分發揮效益等。因此,一是要及時落實管護主體,辦理產權移交手續,建立健全管護制度。二是逐步修訂完善項目管護經費管理辦法,適當拓寬管護經費開支范圍,下放項目管護經費管理權限,交由鄉鎮管理使用,并報縣級農發和財政部門備案備查,做到管護事權與財權統一。三是增強項目區群眾管護意識,發揚主人翁精神,共同做好項目工程建后管護工作,確保項目長期發揮效益。
逐步優化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一是要適當加大項目效果所占分值,樹立以結果為導向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鼓勵實施主體圍繞促進農業生產發展、促進農民增收來設計項目,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擴大群眾話語權,實現項目效益最大化。二是賦予專員辦一定自主權,圍繞各地具體實際,因地制宜地設計部分三級及以下指標,減少過高的信息成本和過于繁瑣的指標收集,體現可行與節約原則。三是在指標體系中適當設置加分項。對產生遠期效益、間接效益、示范效益和輻射效益顯著的,給予一定的加分項。鼓勵各地按政策導向創新投融資模式和建設管理模式,通過績效評價實現加速推進試點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