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這個字眼是從“結構主義”(constructionism)中演化出來的。因此,它的形式實質是對于結構主義的破壞和分解。從哲學意義上來講,解構主義早在1967年前后就已經被哲學家賈克 德里達( Jacques Derrida)提出來了,但是作為一種設計風格的形成,卻是80 年代以來的事情。
關鍵詞: 建筑藝術
從字義來看,解構主義是指對于正統原則與正統標準的否定和批判。這里的所謂正統原則和正統標準,是指現代主義,國際主義的原則和標準。因此,如果要對解構主義有一個真正的認識,其實應該是從對于現代主義,國際主義,或者是現代主義組成部分之一的結構主義有一個真正的認識。和對后現代主義的研究與認識一樣,如果沒有一個對現代主義的真正了解和透徹認識,是沒有可能對解構主義有真正的了解的。
喬治 格魯斯博格在他的《解構主義導論》一問中文說過,解構主義不是一個學派,也不是一個符號,它不過是一個激進的方面,目的是發現,和對于我們自身的發現。
從實質來講,解構主義雖然一時先聲奪人,特別在設計學院,建筑學院的學生,研究生中非常熱門,它卻從來沒有像20年代俄國的結構主義,1918-1928年的荷蘭的風格派,或者1919-1933年德國包豪斯設計學派那樣成為一個運動的根源,更沒有現代主義,國際主義設計那種控制世界幾十年之久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來講,它依然是一種十分個人的,學究味的嘗試,一種小范圍的實驗,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個人性,表現性等特點。
解構主義最大的特點是反中心,反權威,反二元對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論。德里達本人對建筑非常趕興趣,他視建筑的目的是控制社會的溝通,交流,從廣義來看,建筑的目的是要控制經濟,因此,他認為新的建筑,后現代的建筑應該是要反對現代主義的壟斷控制,反對現代主義的權威地位,反對把現代建筑和傳統建筑對立起來的二元對抗方式。
因此,我們可以總結出結構主義建筑的特征,即:
無絕對權威,個人的,非中心的;
恒變的,沒有預定設計(很多解構主義 建筑家甚至連完整的工程圖也沒有僅僅以草圖和模型來設計,完全依靠電腦來歸納);
多元的,非同一化的,破碎的,凌亂的,模糊的;
建筑理論家伯納德 -屈米的看法與德里達非常相似,他也反對二元對抗論,屈米把德里達的解構主義理論引入建筑理論,他認為應該把許多存在的現代和傳統的建筑因素重新構建利用更加寬容的,自由的,多元的方式來建構新的建筑理論構架。他是建筑理論上解構主義理論最重要的人物,起到把德里達,巴休斯的語言學理論,哲學理論引申到后現代時期的建筑理論中的作用。
另外一個重要的發展了建筑的解構主義理論的人是埃森曼。他認為無論是在理論還是在建筑設計實踐上,建筑僅僅是“文章本體”(TEXT),需要其他的因素,比如語法,語義,語音這些因素使之具有意義。他是解構主義建筑理論的重要奠定基礎的人物。他與德里達保持長期的通訊關系。大量的書信往來,加深了解構主義在建筑中的發展,應用的理論探討水平,奠定了重要的應用基礎。他們所研究的中心意義是如何通過建筑構件之間的關系,通過符號來傳達的。他們認為,通過解構主義,后現代主義的理論,意義是根本沒有可能完全充分地表達的。因此他們對于理論研究,對于評論在建筑發展中的作用表示懷疑。
解構主義建筑理論的中心內容之一就是建筑的主要問題是意義的表達,而表達意義的建筑有時候是不可信賴的,有時候是會誤解誤譯的。因此,建筑傳達的意義并不可靠,一個符號有時候會傳達不同的好幾個意義,這樣,建筑家如何能夠使他所希望傳達的意義表現出來,如何能夠代表社會社區表達意義呢?根據后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研究,語言是不可靠的,那么如何建立所謂的“建筑語言”呢?對于歷史的態度,對于歷史建筑的立場,由于語言的不可靠性,也出現了問題,那么在建筑中有什么是真正可靠,可以傳達意義的呢?這一系列問題,都是解構主義建筑家經常考慮的。
解構主義是在現代主義面臨危機,而后現代主義一方面被某些設計家所厭惡,另一方面被商業主義濫用,因而沒有辦法對控制設計三,四十年之久的現代主義-國際主義起到取而代之的作用時,作為一個后現代時期的設計探索形式之一而產生的。在建筑上最先開始,重要的代表人物有Frank Gehry,Bernard Tschumi,Peter Eisenman,Zaha Hadid,Daniel Liberskind,Coop Himmelblau等人。其中影響最大的是Frank O Gehry,他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解構主義的建筑設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