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賓市財政局
為解決特殊群體在發展脫貧產業中“缺勞力、缺技術、缺資金”等制約問題,宜賓財政于2015年11月投入1900萬元,按照“股權量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的原則,在13個專合社中啟動“創新扶貧投資收益新模式試點”。通過開展財政支農項目形成資產股權量化改革、支農資金股權量化入股專合社試點,宜賓逐步走出了一套資產收益增收脫貧路子。2016年,全市又投入5000多萬元推廣資金,大膽探索、全力推進,因地制宜細化方案、科學合理量化股權、立足關鍵優化機制、民主公開強化監管,全市資產收益扶貧試點工作取得了預期成績。2015年1900萬元試點資金覆蓋8個縣(區)19個貧困村1023戶2980人,2016年投入的5000萬元推廣資金覆蓋全市10個縣(區)96個貧困村7000多戶2萬多人。財政資產收益扶貧項目中2015年試點的1023戶貧困戶保底分紅和增值收益戶均達到6114元/戶/年。51%的貧困戶直接依托專合社參與到種養殖產業中,每戶能獲得3000~15000元的產業增值收益。
一、資產收益扶貧的創新做法
(一)“兩個渠道”抓啟動
宜賓從資金流向著手,抓好財政資金形成資產前后兩個環節,探索將財政支農資金變“股金”、資產變“股權”,讓農民變股民,增加財產性收入。一是將“資金”變“股金”,探索了資產收益扶貧。按照“股權量化、按股分紅、收益保底”的原則,將財政支農資金先量化到貧困戶,以優先股的方式入股到專合社,獲得財政資金帶來的股金收益,稱為“事前入股”。二是將“資產”變“股權”,將財政支農資金建成的項目資產量化到社員戶頭,以增大社員的股份份額,讓貧困戶獲得資產帶來的收益,稱為“事后量化”。
(二)“三個環節”促運行
1.“兩個一”保前提。一個產業、一個承接主體。有一定的支柱產業,有帶動能力強、管理規范且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新型主體是實施資產收益扶貧的前提條件,才能承載項目實施。
2.“兩大機制”保根本。一是“互惠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主要體現在“兩保一大”上,事前量化方式,保障了貧困戶入股資金5%-6%年收益和寄養(種)市場價保底回購收益。二是資金滾動增效的退出機制。財政資金的退出形成了三種退出方案,第一種是將優先股轉為普通股,讓貧困戶與其他合作社成員享受同等權利和義務,不再享受優先股特惠政策;第二種重新確認享受優先股人員;第三種將優先股轉為普通股,以村集體身份注入。
3.“公開民主”保監督。項目實施方案、股權量化方案、項目建設內容,通過召開股東大會、召開貧困戶動員大會來民主討論和決策,讓所有參與對象對股權、收益、種養殖模式清楚明了,做到民主、公開、公平、公正。
二、資產收益扶貧實現五個轉變成效
從試點之初到“第一桶金”發放,到全市全面推廣,無論是各級政府、村(社)集體,還是專合社、貧困戶,體會最深刻的是資產收益扶貧帶來的“五個轉變”。
“變補為股”,創新了財政扶持方式。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要求不低于70%必須是到戶資金,重點用于貧困戶的產業發展。在實踐中,到戶資金由于散、小,僅靠貧困戶獨自發展生產,往往收效甚微。通過將扶貧資金直接補助方式改變為量化到貧困戶,并以優先股的形式入股專合社,讓貧困戶獲得股權收益,讓專合社獲得項目發展資金,使財政資金起到了酵母作用、激勵作用、撬動作用。解決了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帶動難的問題,同時又實現了扶貧資金精準到戶的要求,提高了財政資金促進產業、帶動脫貧的成效。如:以往扶貧資金往往是通過項目或送“柴米油鹽雞鴨牛羊”等物資幫扶,現在變成了一張張專合社頒發的股權量化股權證,讓貧困戶成為了專合社的一名“股東”,每年可以拿到不低于5%的保底“現錢”,還可以通過“借牛還牛”、“借豬還豬”、到專合社養殖(種植)獲取勞動帶來的經濟收入。
“變濟為激”,增強了脫貧主體信心。在一些區域和少數貧困戶思想上還不同程度地存在“我不脫貧、你不脫手”、“脫貧有政府、等靠有甜頭”現象,然而,依靠政府的救濟只能解決溫飽問題,不能實現小康目標。通過讓貧困戶當“股東”,引導其參與到產業發展中,打消了“坐等幫扶”的依賴思想,讓貧困戶看到了脫貧之路,激發其發揮主觀能動性,把貧困戶自身的經濟利益與產業發展緊密聯系,通過直觀看到的,積極主動參與產業發展與靠吃保底分紅的收入差距,激發其內生動力,主動參與進脫貧產業中來,通過勞動實現脫貧致富。如:興文縣迎春村的貧困戶在保底分紅會現場看到,自己沒養豬只能獲得保底分紅幾百元,而參與專合社養豬的其他貧困戶收入達到1萬多元,這個差距激勵他們立即向專合社提出“借豬還豬”申請,要參與到產業發展中來,獲得產業發展帶來的增值收益。
“變農為工”,放大了產業扶貧效應。貧困戶在產業發展中是處于極其弱小的地位,“缺技術、缺勞力、缺資金”等因素致使貧困戶發展產業風險系統成倍增大,也影響其發展的信心和決定,只有有效化解產業風險,才能讓貧困戶參與到產業發展中來。資產收益扶貧模式,一方面解決了貧困戶有股權收益,同時,讓貧困戶成為產業鏈條中的生產車間工人,承擔產業鏈條中風險最小、操作最便捷的任務,獲得產業發展帶來的規模效益,實現增收脫貧。如屏山巖門韻綠茶葉專合社,建設茶葉基地3000畝,每年聘請當地農民務工160多人,其中貧困戶50多人;平均每人每月務工收入2400元以上,實現了農民離土不離家、在家發展家庭經濟的同時,還能兼顧獲得務工收入。
“變弱為強”,壯大了集體經濟實力。在資產收益扶貧項目中,有的是將項目資金的10%作為村集體股份注入專合社,有的是將財政扶持的其他補助資金入股專合社,有的是將村集體的資產作價入股專合社,通過村集體直接入股和貧困戶脫貧轉股的方式,拓寬了村級集體資產、集體經濟持續穩定的增收渠道,并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全面推進整村貧困群眾救助、基礎設施提升和社會事業發展。如:興文縣大同村村集體將50萬元“能繁母牛扶貧示范資金”和原村辦公陣地折資8萬元入股到專合社,占股份580股,預計2016~2019年每年能產生村集體經濟收入1.5萬元、4.5萬元、5.2萬元、5.8萬元。解決了貧困地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變“空殼村”為“實體村“。
“變小為大”,助推貧困戶積極參與到專合社發展壯大進程中,推動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進程中。通過龍頭帶動,帶頭人示范,把產業發展鏈條分解為不同環節,讓適合的人做適合的事,有特長的人做關鍵環節的事,提高產業發展的組織化、集約化程度。通過政策引導和激勵,激發一大批新型主體參與到脫貧攻堅主戰場,在推進脫貧攻堅進程中展現經濟和社會價值,專合組織通過實施資產收益扶貧,在生產經營得到了資金的注入和補充,規模得到快速發展,內部管理和財務核算更加規范,據不完全統計,13個試點專合社通過財政資產收益扶貧試點,當年總投資增長50%以上,生產規模擴大一倍以上,社員人數增加30%以上,生產組織形式更加市場化、規模化、流程化,生產和經濟效益明顯提升。一部分專合組織被升格為“省級農民合作示范社”、“市級農民合作示范社”。
三、資產收益扶貧的工作重點
“兩個精準”。一是精準對接貧困戶。結合資產收益扶貧特點,根據貧困戶自身意愿,優先對接想干事、能干事的貧困戶加入專合社,擴大資產收益扶貧覆蓋面。二是精準選擇主體。加大新型主體的培育力度,對經營運行良好、管理規范、制度健全、社會責任感強、帶動能力強的新型主體,可納入承接資產收益扶貧項目主體范圍。
“兩個扶持”。一是扶持貧困戶能力。通過涉農部門、當地鄉鎮、專合社等多渠道提供技術服務,重點抓好貧困戶的產業技術能力提升,為資產收益扶貧提供技術支撐、信息支撐。二是扶持貧困戶志氣。注重“扶”與“被扶”的互動,通過表彰評優、媒體報道、典型宣講等形式,增強貧困戶的自信心和榮譽感,激發其主觀能動性。
“兩個保障”。一是保障主體正常發展。企業和專合社是資產收益扶貧的承載主體和中樞環節,從政策、資金、業務等各方面加大扶持和服務力度,讓企業正常運轉、做大做強。二是保障貧困戶保底收益。保障保底收益,并不是指保底收益越高越好,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確定,太低如杯水車薪,太高則殺雞取卵。
“兩個加強”。一是加強村集體經濟。通過村集體直接入股和貧困戶脫貧轉股的方式,拓寬了村級經濟持續穩定的增收渠道,并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全面推進整村貧困群眾救助、基礎設施提升和社會事業發展。二是加強資金運行監管。高度重視資金撥付和報賬問題,分清財政、部門、鄉鎮在報賬工作中的各自職責,落實責任,嚴格追蹤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