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補助與很多企業的實際利益緊密相關,也因此,其相關會計處理問題受到企業的高度關注。
日前,財政部修訂印發《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 —政府補助》(下稱“16號準則”),在3個方面對相關會計處理問題進行了修改完善:一是增加了關于政府補助特征的表述,有助于明確政府補助準則的適用范圍;二是在會計處理上進一步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有利于企業按照國際規則參與競爭;三是對政策性優惠貸款貼息的會計處理做了更加詳細的規定,有利于更好地規范實務操作。
業內人士認為,16號準則的修訂,進一步厘清了政府補助的內涵和外延,并為結合中國國情和企業實際靈活選 擇會計處理方法提供了空間。總體而言,是一次具有積極意義的改進。
貼合企業實際需求
16號準則的修訂被普遍認為滿足了企業在日常經營過程中,對進一步明確相關會計處理問題的需求。
修訂后的16號準則,進一步明確了企業獲得的政府補助和企業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渠道取得的收入之間的區別,從而避免把企業從政府取得的財務利益一律視為政府補助的認識和做法。
“這是一個有實際意義的重要改進。”東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院長方紅星告訴記者。
以第5條為例,16號準則規定:企業從政府取得的經濟資源,如果與企業銷售商品或提供服務等活動密 切相關,且是企業商品或服務的對價或者是對價的組成部分,適用《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 —收入》等相關會計準則。
此前,該條款在2006版準則中沒有明確表述。在16號準則的征求意見稿中,該條款的表述為:企業與政府發生交易所取得的收入,如果該交易與企業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等日常經營活動密切相關,且來源于政府的經濟資源是企業商品或服務的對價或者是對價的組成部分,應當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 —收入》的規定進行會計處理。
可以看出,正式開始實施的16號準則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社會各方人士提供的建設性意見。
一位注冊會計師行業資深人士將這一條款解讀為:企業因與第三方發生日常經營活動相關的交易,而從政府取 得的收入,實際上可以認定為政府替第三方支付了部分對價,因此企業應當將從第三方和政府取得的收入合并計算,作為企業的營業收入。
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政府希望刺激某些產品的生產與消費時,比如發放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上網電價補助、高效照明產品推廣財政補貼、新能源汽車推廣補助等。
“顯然,正式施行版本的處理方式,最能準確反映企業真實的收入和毛利情況。”上述人士表示。
此外,16號準則還明確,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應當沖減相關資產的賬面價值或確認為遞延收益。武漢烽火與時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團結認為,這一規定增加了企業處理的靈活性。實際上,這也是資產負債觀的體現,和其他系列會計準則保持了在理念上的一致。
16號準則還改變了過去要求企業把獲得的政府補助收益一律計入營業外收入的做法,允許企業從經濟業務的實質出發,根據政府補貼與企業日常經營活動的關聯程度,自行判斷政府補助收益是計入營業利潤,還是計入營業外收入。
“這項修訂合理回應了企業界的訴求,也是比較積極和務實的。”方紅星告訴記者,“但是,企業如何進行相關的職業判斷,新的規定是否會引發人為調節線上、線下利潤的機會主義行為,尚需進一步觀察。”
財政貼息會計處理方法更加明確
16號準則增加了財政貼息的會計處理方法,規定財政將貼息資金直接撥付給企業時,企業應當將對應的貼息沖減相關借款費用,而非計入當期損益。
同時,財政將貼息資金撥付給貸款銀行,由貸款銀行以政策性優惠利率向企業提供貸款的,企業可以選擇下列方法之一進行會計處理,且應當保持一致性:一是以實際收到的借款金額作為借款的入賬價值,按照借款本金和該政策性優惠利率計算相關借款費用;二是以借款的公允價值作為借款的入賬價值并按照實際利率法計算借款費用,將實際收到的金額與借款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確認為遞延收益,遞延收益在借款存續期內采用實際利率法攤銷,沖減相關借款費用。
趙團結表示,16號準則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有關要求保持了趨同,也提供了簡易處理的方式,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予以選擇。
方紅星告訴記者,財政貼息是一項有中國特色的業務,新修訂的準則針對該項業務的會計處理釋放了較大的選擇空間,也體現了務實、簡易的原則。
上述注冊會計師行業資深人士認為,16號準則關于財政貼息相關會計處理的有關規定,其精神實質是:企業原來是按合同利率確認財務費用,同時對貼息確認營業外收入;16號準則則合并、直接按優惠利率反映在財務費用中,更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融資成本。
他進一步指出,16號準則修訂的思路非常清晰,就是根據實際情況,將原來確認為營業外收入的政府補助還原至其他科目中,避免在商業上同一筆業務、在會計上分散在多個科目中的情況,解決由于會計處理的原因而導致企業資產、收入、毛利、費用失真的問題,以更好地遵循配比原則,提高財務報表的可用性。
趙團結最后建議,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掛牌公司)以及規模以上企業,原則上應對未扣減政府補助的公允價值予以披露,以便增強與其他企業的可比性。
“無論是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或是企業享受的財政貼息,對企業角度而言,如果一貫性地執行同一方法并及時、完整地披露相關信息,從公司財務報告閱讀者而言,其獲得的信息是有助于其決策的。但是從整個宏觀環境方面來看,對于公眾公司而言,如果處理的會計方式不統一,會給相關報告閱讀者帶來較多的困惑,并可能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對比相關公司數據,才能得出全面而準確的信息。這種報表再調整的過程不但會花費時間,而且可能引發公眾對市場公平性的質疑。”趙團結說。